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96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434篇
内科学   14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02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891篇
预防医学   229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335篇
中国医学   25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南京市1951—2020年猩红热发病率时间序列,了解其变化特征及趋势。方法 运用移动平均、滑动T检验和小波时频分析方法,对南京市1951—2020年猩红热年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 猩红热在南京市呈春夏季和冬季2个发病高峰,年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144 8(发病率/5年)。滑动t检验显示4个下降突变点和3个上升突变点。Morlet小波法时频分析呈现3个中心尺度和周期,分别在4、16和25尺度上,高低发病周期分别为4、8和13年;第1主周期在25尺度。周期分析2014年起猩红热发病呈上升势态。2020年初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一、二级时,发病明显下降,在三级响应时发病回升。结论 依据猩红热发病的周期性和趋势分析,应该加强对猩红热的监测,及时做好疫情处置,以控制其在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华内科杂志》2022,(6):682-684
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临床罕见, 报告1个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家系, 该家系患病成员均为男性, 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 反复低血钾, 但发病频率、起病年龄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基因检测提示SCN4A基因变异(突变位点R669H)。该位点突变在国内所报道的家系中未见报道。通过该家系分析, 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ROME Ⅳ诊断标准的141例CVS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41例患儿中男65 例、女76例,发病年龄中位数5.5岁(≤15岁5月龄),诊断年龄中位数8.3岁(11月龄至15岁8月龄),首次发病至确诊病程平均2.3年(3个月至11.3年),平均住院4次。其中60.28%(85/141)有明确诱因,感染与饮食不当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有呕吐,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5 d(2~14 d),平均每日呕吐发作约15次,间歇期中位数38 d(5 d至6 个月)。其他症状包括腹痛(72.34%,102/141)、恶心(46.81%,66/141)、头晕(30.50%,43/141)、发热(26.24%,37/141)、头痛(19.86%,28/141)、便秘(19.15%,27/141)。所有病例急性期均予以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发作间期予以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预防治疗,88例随访1~10年,81例(92%)治疗有效,9例仍有头痛表现(其中1例外院诊断偏头痛),13例有腹痛表现。结论 CVS是儿童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发作前通常有诱因且临床诊断常有延迟;CVS可反复发作,除呕吐外常有其他消化道或自主神经紊乱相关症状;对于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预防应用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多数有效;该组CVS患儿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疗效与其他地区相似,但随访偏头痛、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分析伴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70例进行前瞻性分析,其中男102例(60.0%),女68例(40.0%)。根据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I),将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无PLMS组(PLMI<5次/h)和PLMS组(PLMI≥5次/h)。在脑梗死发病14 d内行体动记录仪监测和头部MR检查。记录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脑梗死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卒中分型]、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睡眠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脑梗死患者发病3、6、12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Barthel指数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2个月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进行组间比较。以PLMI≥5次/h定义为PLMS。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PLMS的比例为61.2%(104/170)。无PLMS组既往卒中史比例低于PLM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16/66)比39.4%(41/104),χ~2=3.866,P=0.049];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NIHS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无PLMS组中,部分前循环梗死比例最高(34.8%,23/66),完全前循环梗死比例最低(10.6%,7/66);PLMS组中,腔隙性梗死比例最高(36.5%,38/104),完全前循环梗死比例最低(8.7%,9/104)。两组OCSP卒中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8,P=0.006),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无PLMS组觉醒比例、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均低于PLMS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3.0,8.0)比12.0(7.0,19.0)、3.0(1.5,4.2) min比4.4(3.0,6.0) min、18.5(7.0,33.8)次比50.0(28.0,84.0)次,Z值分别为-6.046、-3.922、-6.789,均P<0.01],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高于PLMS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6.6%(93.6%,98.7%)比91.0%(84.6%,93.9%)、497.0(470.0,529.8) min比489.0(447.0,507.0) min,Z值分别为-6.586、-2.503,均P<0.01]。(4)无PLMS组与PLMS组患者发病3、6、12个月预后良好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12个月时,两组Barthel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LMS的比例高,合并PLM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梗死的比例较高,同时存在睡眠片段化。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伴周期性瘫痪是甲亢较常见神经肌肉并发症,部分患者常以周期性瘫痪为首发症状就诊,从而诊断甲亢,也有少部分患者易误诊。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例,均为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的患者,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甲亢伴周期性瘫痪的患者,男18例,女2例,年龄17~45岁,平均24岁。14例具有典型的甲  相似文献   
6.
社会老龄化加速使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成为神经病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EEG作为一项无创、廉价、可重复的检查手段,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已有广泛应用。目前已有多种特征性EEG被纳入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本文从临床角度对Creutzfeldt-Jakob病(CJD)及路易体痴呆(DLB)的EEG表现、产生机制、鉴别诊断及临床应用作以总结,以期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起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ndersen-Tawil综合征(AT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TS患者的临床表型。结果本例患者男,17岁,表现为低位耳,反复发作运动、饱食或无明显诱因下非对称性肌无力,入院期间肌无力发作时伴血钾降低;动态ECG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MG检查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在运动诱发试验运动后即刻上升6%,30 min下降17%,60 min下降25%,90 min下降35%;头颅MRI Flair示左侧额顶叶交界区脑白质内点状高信号影;基因检测(NGS)提示染色体17q24的KCNJ2基因出现错义突变:c.224C>T(p.Thr75Met),诊断为ATS。予补钾治疗后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出院后继续服用醋钾唑胺片,随访发现患者周期性麻痹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改善。结论ATS作为一个多系统累积的离子通道病,其临床表现高度变异,临床上要更加关注患者临床表型,从而有利于表型及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氧氯普胺帽状腱膜下穴位注射预防性治疗与口服西药治疗对月经周期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月经期偏头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帽状腱膜下穴位注射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32例。穴位注射组于月经前10天开始,选取8个头部穴位分2组交替注射,2天注射1次,4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3个月经周期);药物治疗组口服西比灵(氟桂利嗪)2.5mg,每晚口服1次,疗程为3个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3、6个月分别观察镇痛效果、头痛发作频率及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P<0.05);发作频率及头痛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或减少(均P<0.01);治疗后穴位注射组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及时间较药物治疗组改善显著(均P<0.05)。结论:甲氧氯普胺帽状腱膜下穴位注射预防性治疗月经周期性偏头痛临床效果确切,且优于口服西药西比灵。  相似文献   
9.
背景:皮肤组织所处的力学环境以及上皮细胞的铺展状态与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关系密切。目的:分析胞外力学刺激对细胞铺展的作用,并检测细胞的增殖状态进一步分析铺展形态对细胞增殖等生理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FX-4000柔性基底加载系统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进行周期性拉伸应力正弦波加载,加载程式0.2 Hz,10%拉伸幅度。在0,24,48 h对细胞的铺展形态进行对比,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的增殖,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比分析纽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与结论:HaCaT细胞在加载24 h后分裂期细胞较多,铺展形态无明显变化;加载48 h后HaCaT细胞形态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分裂期细胞较静态对照组略有减少;拉伸应力作用下纽蛋白的分布由细胞核周围的膜区域向细胞边缘集中。结果表明:适度的力学加载能够在保持细胞铺展和黏附状态下,促进细胞增殖;周期性持续拉伸应力的作用时间是HaCaT细胞铺展形态和与基底黏附位点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严重感染等,发作周期约为21 d。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牙龈坏死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