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4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50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911篇
内科学   21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3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838篇
预防医学   23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404篇
  2篇
中国医学   379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目的 利用MRI技术连续采集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时图像,观察并测量软腭、舌、喉的运动规律及最大活动度。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7月-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头颈部恶性肿瘤2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3例,中位年龄58.5岁(28~78岁)。20例患者中鼻咽癌7例,口腔癌3例,口咽癌5例,下咽癌3例,鼻腔鼻旁窦2例。根据AJCC第八版分期Ⅰ-Ⅱ期患者2例,Ⅲ期8例,Ⅳ期10例。结果 吞咽时软腭向上移动移动距离为(1.06±0.31)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后移动距离为(0.83±0.24) cm且近似正态分布。舌体向后移动距离为(0.77±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含压舌板行图像采集患者舌上移位移为0,无压舌板患者舌体中位上移距离为1.23 cm (0.59~1.41 cm)。喉向上移动距离为(1.14±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前移动的中位距离为0.4 cm (0.27~0.90 cm)。结论 吞咽运动有可能发生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并引起大体肿瘤体积(GTV)及周围正常组织移动;因此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注意GTV至PGTV的个体化外放距离,以保证肿瘤处方剂量。  相似文献   
2.
王勇珍  楼数慧   《护理与康复》2020,19(2):35-38
对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表进行综述,包括适用对象、评估方法,国内外应用现状以及与其他评估工具的应用比较.为脑卒中后康复护理时选择吞咽功能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电针(EA)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试验,合计1352例受试者。结果:电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临床有效率[OR=4.87,95%CI(3.47,6.83),P<0.01]、洼田饮水试验 [MD=-0.54,95%CI(-0.88,-0.20),P<0.01]、电视荧光吞咽造影[MD=1.92,95%CI(1.51,2.33),P<0.01]、藤岛一郎评定量表[MD=2.09,95%CI(0.65,3.53),P<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电针治疗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OR=2.38,95%CI(0.15,37.18),P>0.05]。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蒋晖  白靖平 《广东医学》2006,27(9):1302-1303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产生的长时程抑制(LTD)的影响。方法 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μm厚度的海马脑片。脑片分别以30出脂肪乳剂(A组)、30μl依托咪酯(相当于5μmol/L)(B组)、50μmol/L D-APV+30μl脂肪乳剂(C组)、50μmol/L D-APV+5μmol/L依托咪酯(D组)预孵60min,记录基础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10min,然后给予低频刺激(LFS),记录LTD的表达情况。结果 给予NMD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D-APV后,大鼠海马CA1区LFS不能诱发LTD;A组给予LFS后,产生LTD;B组给予LFS后的EPSC值为基础值明显低于A组。结论 本实验条件所诱发的LTD是NMDA受体依赖型的,5μmol/L依托咪酯使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LTD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5.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丙泊酚对离体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30张海马脑片分为五组,Ⅰ、Ⅱ和Ⅲ组分别应用浓度为30、10和3μmolo/L的丙泊酚,Ⅳ组用脂肪乳,Ⅴ组不用药物作为对照。利用细胞外记录方式,以海马脑片CA1区群峰电位(PS)为观察指标,首先观察丙泊酚对CA1区基础传递的影响,待基线稳定后,记录高频刺激(HFS)后海马脑片CA1区PS的变化情况。结果Ⅰ、Ⅱ、Ⅲ组应用丙泊酚后PS降低,在持续给药后30min恢复至基线。实施HFS后,Ⅲ、Ⅳ和Ⅴ组的PS较HFS前显著升高(P<0.05,P<0.01);而Ⅰ、Ⅱ组PS与HFS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HFS后,Ⅰ组PS显著低于Ⅱ、Ⅲ、Ⅳ和Ⅴ组(P<0.01),Ⅱ组PS也低于Ⅲ、Ⅳ和Ⅴ组(P<0.05)。结论丙泊酚可以抑制大鼠离体海马脑片CA1区LTP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人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不协调造成吞咽障碍、呛咳和误咽,使病人发生营养失调,电解质紊乱及肺部并发症等,病人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高。怎样探索既能减少病人痛苦,又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案呢?我院在以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90例脑血管病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穴位注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DSA设备作吞咽功能检查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用DSA设备对正常组24例,咽异感症患者32例,做上至颅底、下达第七颈椎平面的正侧位动态采集,了解吞咽状况,并行咽传输时间测定,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咽传输时间为1.441±0.302s,咽异感症患者咽传输时间为1.367±0.409s,两组结果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但后者较易发生咽部钡剂滞留等改变。结论:DSA机由于采集速度快,不但在心血管检查及介入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非血管性脏器的动力学检查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能完整记录钡剂通过咽部的全过程,故此方法是吞咽功能检查的良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2月我们用鼻息肉圈套器行会厌囊肿切除术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18~ 4 6岁 ,平均 32岁 ,病程 3个月~ 2年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异物感 ,其中 3例系急性发病就诊 ,表现为咽痛明显 ,语言模糊 ,轻度呼吸困难 ,发热。间接喉镜下见会厌舌面有灰白色、圆形、表面光滑的新生物 ,直径 1~ 3cm ,3例急性发病者中 2例为会厌肿物充血 ,1例为会厌脓囊肿 ,肿物表面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16例术前均用抗炎、控制变态反应治疗 3~ 5d ,急性发病者静滴有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5~ 7d ,待囊肿无充血及脓性分泌物且形态稳…  相似文献   
9.
铅影响学习记忆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铅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毒物之一 ,也是迄今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仍广泛存在的毒物。铅具有神经毒性 ,长期接触可致动物和人出现学习、记忆和情感状态等行为功能的改变 ,铅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细胞和分子机理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主要集中在 :对中枢神经系统 (CNS)神经元及突触发生的影响 ;对学习记忆的突触模型 -长时程增强 (LTP)的影响 ;以及对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LTP形成的神经递质、离子、酶等的影响。本文对此作以简要综述。1 铅对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1 1 单胺类递质多巴胺及其D1和D2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改良Pulsinelli's 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电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脑缺血组大鼠AAR在2w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w和2m时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海马脑片可明显诱出LTP波形,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均几乎诱不出LTP,条件刺激前后fEPSP斜率变化的百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5);但各时相点间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颗粒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轴突脱髓鞘,次级溶酶体形成, 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空泡、神经毡空泡等慢性缺血缺氧改变.结论海马脑片CA1区LTP检测能够客观地反映大鼠短时记忆损害,是可靠的学习记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