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8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24篇
内科学   22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460篇
预防医学   8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72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海马组织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 O-methyl-transferase,COMT)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只健康雄性SD老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Model),每组20只,检测动物回避电击逃避行为潜伏期及错误反映次数,观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等行为学的变化,测定各组大鼠脑脊液和海马组织中COMT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相较于假手术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大鼠的潜伏期显著缩短,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 0. 01);(2)相较于假手术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大鼠脑脊液和海马组织中COMT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 0. 01)。结论阿尔茨海默病可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严重损伤,并上调其脑脊液和海马组织中COMT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证实脑脊液和海马组织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麻醉方法分为2组。腰-硬联合组(n=54)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全麻组(n=66)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15 min(T_1)、麻醉后30 min(T_2)及手术结束时(T_3)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的儿茶酚胺、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T_2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P0.05),T_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全麻组T_3时血氧饱和度下降,且显著低于腰-硬联合组(P0.05)。2组T_2时的血清皮质醇、儿茶酚胺水平显著升高,且腰-硬联合组显著高于全麻组(P0.05);2组T_3时血清皮质醇、儿茶酚胺水平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腰-硬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与全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73%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能够维持稳定的术中血流动力学,减轻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激反应,降低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儿茶酚胺与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儿茶酚胺的临床检测对上述疾病的早期预测及后期监测具有重要价值。现有多种检测儿茶酚胺的方法,但因生物样品中儿茶酚胺含量极微、易氧化且存在内源性干扰物,临床上尚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方法。该文简要概述目前儿茶酚胺的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为儿茶酚胺的临床检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性,13岁,因"间断意识丧失2年"于2015年10月9日入院。患者2年前练习击鼓过程中突发意识丧失,伴呼吸心跳骤停、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立即心外按压,外院予以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机等治疗后恢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未进一步诊治。入院前半个月于打球过程中再次出现意识丧失,伴心悸、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持续2 min自行恢复,好转后除轻度稍头晕外无其他明显不适。外院行心电图、心肌酶、头颅磁共振检查均阴性;Holter示总心搏8426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双心房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应用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 随机抽取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90例.一组(45例)经双心房给药,左心房主要输入儿茶酚胺类,右心房输注针对性较强的扩张肺血管药物,如前列腺素E1;另一组(45例)通过中心静脉经右心房给儿茶酚胺类及扩张肺血管药物.以热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CO)和心指数,计算体循环阻力、肺血管阻力(PVR),经统计学处理后,对该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全组患儿术后早期(1周内)死亡3例,均为中心静脉给药组;另有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患儿发生了低心排,1例经左心房给药,另1例经中心静脉给药,经治疗痊愈.无远期死亡.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无显著差异,血管活性药物的量和时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 经双心房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可明显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及PVR,并可增加CO,较传统的中心静脉给药效果好,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心房给药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1岁,因"间断性腹痛2年余,加重伴血压升高5 d"于2019年7月27日入院.患者5 d前活动后出现腹痛,持续约5 min,伴大汗、心悸,自测血压为185/100 mmHg(1 mmHg=0.133 kPa),无头晕、视物模糊、晕厥等症状,自诉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后血压得到控制,休息后症状缓解.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血压最高175/110 mmHg,不规律监测,自诉间断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外院肾脏超声检查未提示异常.入院后行腹部增强CT(图 1)示胰体尾部囊实性占位病变,大小约9.0 cm×8.3 cm×8.0 cm,囊腺癌可能.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2)检查示左侧腹区胰体尾部一囊性为主的混合回声包块,边界清,大小约7.9 cm× 8.9 cm×9.3 cm.癌胚抗原 9.02 ng/mL(>5 ng/mL).肾脏、肾上腺区超声及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尿儿茶酚胺等各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上述症状未发作.术前诊断:腹腔肿物待查?  相似文献   
7.
WHO报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lower uterine cesarean section,LUCS)占手术总量的7.0%,产妇中剖宫产率平均约为25.7% [1] 。LUCS术后急性疼痛的发生率为1%~18% [2] ,危害主要包括:①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患有严重急性产后疼痛的妇女产后抑郁的风险是正常分娩女性的3倍 [2];②引起交感神经反射性增高,导致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等内源性递质的释放,可引发机体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不利于产后早期哺乳及术后快速康复;③影响催乳素(prolactin,PRL)分泌,使初次哺乳时间延后,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发育 [3];④若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当,可引起外周伤害性刺激感受器敏化,使兴奋性阈值降低,增加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近年来,随着舒适化医疗体验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提出,对LUCS术后的镇痛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LUCS术后镇痛方法主要包括连续静脉自控镇痛、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以及区域阻滞等 [4] 。静脉镇痛主要采用阿片类药物,会产生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椎管内麻醉是最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但存在限制条件且会产生严重并发症,所以区域阻滞成为术后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理念,是当前降低术后疼痛、提高产妇舒适度不可或缺的麻醉手段。本文对目前LUCS术后4种区域阻滞镇痛进行文献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减轻早产儿足跟釆血疼痛刺激。方法选择30例早产儿,每天1次进行医疗所需足跟釆血,连续4 d,分别在足跟采血前2 min采取安慰奶嘴、口服25%葡萄糖水、安慰奶嘴+25%葡萄糖水、口服灭菌注射用水进行干预,比较足跟采血前后不同时间早产儿疼痛得分、唾液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浓度。结果非营养性吸吮法、25%葡萄糖水法及两者结合法采血时早产儿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灭菌注射用水法(均P0.05);4种方案下,足跟采血前后不同时间早产儿唾液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口服25%葡萄糖水或两者结合干预方式均能降低早产儿足跟采血时疼痛得分,但对唾液皮质醇和儿茶酚胺的分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田甜  王剑  张归玲  李葭 《磁共振成像》2019,10(4):241-248
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不仅前额叶-纹状体连接模式失常,还存在大尺度脑结构连接紊乱现象。多巴胺系统与ADHD儿童临床症状息息相关,在临床药物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多态性探讨多巴胺对ADHD儿童神经环路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0例ADHD儿童和4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扩散张量成像数据进行纤维束追踪,以自动解剖标记(automated anatomic labeling,AAL)模板90个脑区为节点、各脑区之间纤维束的数目为边构建白质网络。对被试进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检测。进行图论分析计算网络拓扑属性指标,比较正常对照与ADHD儿童的脑网络属性的差异,并评估COMT基因多态性对网络属性改变的调控作用;采用基于网络的分析进一步比较大脑环路连接的改变;并进一步分析核心节点与非核心节点间连接的组间差异。结果只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ADHD儿童组发现了白质网络重组现象,表现为该组被试明显增强的节点度、节点效率、额叶-纹状体连接环路、顶叶-扣带-运动皮层连接环路、非核心节点间连接强度。结论携带Met等位基因的ADHD儿童发生白质网络重组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介导执行功能的额叶-纹状体环路,更广泛涉及参与感知、运动、高级认知、注意力控制和处理的感觉运动网络、额叶、扣带回以及顶叶皮层。影像遗传学不仅突显了ADHD儿童大尺度网络重组现象,更对临床药物研究以及药物基因组学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有无伴发暴力行为的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109例伴发暴力行为分裂症和64例未伴发暴力行为分裂症患者COMT基因型,并分别比较伴发暴力行为分裂症和未伴发暴力行为分裂症组之间的COMT基因多态性差异。结果:伴发暴力行为分裂症和未伴发暴力行为分裂症组之间的COMT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COMT基因型强迫症的言语攻击行为分、对物品的攻击行为分、对自身躯体的攻击行为分、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分和攻击行为总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有无伴发暴力行为分裂症与COMT基因多态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