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44篇
预防医学   173篇
药学   234篇
  1篇
中国医学   998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七方胃痛颗粒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胃腺癌细胞AGS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过程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为了探究七方胃痛颗粒对TGF-β1处理的AG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实验分为四组:AGS细胞对照组,EMT空白模型组,中药血清组,TGF-β/smad通路抑制剂组,分别利用CCK8、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此外,通过免疫荧光检测EMT过程中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14-3-3ζ、Smad2和p-Smad2/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AGS细胞对照组相比,TGF-β1诱导EMT过程,显著促进AG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下调了E-cadherin的表达,上调了N-cadherin、14-3-3ζ、Smad2和p-Smad2/3的表达;与EMT空白模型组相比,中药血清组、TGF-β/smad通路抑制剂组显著抑制了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上调了E-cadherin的表达,降低了N-cadherin、14-3-3ζ、Smad2和p-Smad2/3的表达。结论 七方胃痛颗粒通过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从而抑制人胃腺癌AGS细胞的EMT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胃经开时(7点~9点)和胃经非开时(15点~17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胃体、胃小弯、胃大弯、胃窦的胃电图表现特点,总结时辰是否对其存在影响。方法:1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在胃经开时与胃经非开时进行胃电图仪检测,采集自然状态下胃体、胃小弯、胃大弯和胃窦4个区域的胃电指数。结果:自然状态下,胃经非开时与胃经开时比较,受试者胃各导联平均幅值上升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临床上在胃经开时进行干预治疗疗效可能更佳,为临床治疗胃痛疾病选择治疗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5.
整理《马培之医案》并分析其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将《马培之医案》胃痛医案17例,通过以药测证的方法,进行症候归类,病机分析。马氏治胃痛,在病机上,认为胃气郁滞,营阴不足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在治法上,强调流气疏达,柔肝养营,理气宜微辛而不燥烈,养营宜柔肝而不滋腻,并结合具体证候佐以散瘀、温中、清热、化湿等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胃痛宁片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处方中龙胆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蒲公英提取物中咖啡酸的质量分数.结果 在薄层色谱中可检出龙胆苦苷的特征斑点;咖啡酸回归方程为A=42.128 6ρ-19.133 2(r2=1),在6.29~ 62.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4%,RSD为0.28%(n=6).结论 所建立的定性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法简便、准确,能有效地控制胃痛宁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培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系先天不足、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胃失和降,久则湿热、痰浊内生或气血阴阳亏损,病位在胃,与肝胆脾密切相关。辨证当执简驭繁,把握重点,抓住木土不和、邪热内生、气机不利这一核心病机,随证立法,因法选方,自创柴胡香附方,疏肝行气止痛,健脾燥湿化痰,清热除烦,根据不同兼症,灵活选药,注重脾胃调理,把握辨证重点,适当配伍,随症加减,不拘一格,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痛患者中医证素辨证与红外热像图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痛患者13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邪客胃、肝气犯胃、痰饮停胃、湿热蕴胃、瘀血阻胃、胃阴亏虚、脾胃虚寒与饮食停胃8个不同的证型组。受试者经中医证素辨证诊断系统WF-Ⅲ中医(辅助)诊疗软件进行诊断,研究证素特征;并通过IR236M医用人体热像检测系统扫描,扫描范围为脘腹部、背部,记录脾俞、胃俞、肝俞、中脘、章门、期门、膻中的红外温度。结果:胃痛的病位证素以胃、脾、肝多见;病性证素出现频次为:阳虚气滞食积热阴虚寒湿瘀血痰饮,其中以阳虚、气滞、食积为主。红外热成像图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组左右两侧穴位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痛受试组左右两侧穴位温度均出现不对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穴位相对温度比较,寒邪客胃组、脾胃虚寒组脾俞、胃俞、中脘穴位温度均比健康组低(P0.05),湿热蕴胃组、胃阴亏虚组脾俞、胃俞、中脘穴位温度均比健康组高(P0.05),其余证型组穴位温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寒证、热证胃痛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现与中医证素基本一致,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中医辅助诊断手段之一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29-2532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成方制剂》中含"乌梅"方剂的配伍规律,为乌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从《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库中筛选含"乌梅"的方剂,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治疗疾病、证候及组方配伍进行分析;并选取高频药对及高频疾病进行药物组合深度分析。结果:获得含"乌梅"的方剂共59首,涉及药味272种,常用药物组合28个;主治中医疾病15种(频次≥3),主要证候8种(频次≥3);选取高频药对"乌梅-甘草""乌梅-白芍"和高频疾病"胃痛""痹病"进行药物组合的深度分析,显示乌梅在不同药对中作用方向有差异,在不同疾病中治疗作用各异。结论:乌梅不同组方配伍和乌梅"收""散"的双重特性决定其作用灵活多样。临床上应根据病证特点,选择合理的药物配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发挥乌梅不同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