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 方法 2007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PRP注射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15~68岁,平均43.2岁.原发疾病:胫腓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1例,下肢多发开放性骨折3例,胫骨骨髓炎10例,股骨骨髓炎1例,足踝部软组织损伤4例,截肢术后感染2例,足部矫形术后感染及跟腱修补术后感染各1例.外院治疗后2~4个月创口未愈合转入合并骨折未愈合23例,细菌培养结果 阳性38例.患者予2次清创加自体PRP伤口内注射,每次间隔2个月. 结果 患者均于首次注射PRP后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首次注射PRP2个月后,34例伤口明显缩小,坏死组织及脓苔清除,组织色泽健康,血供良好,外露骨或肌肉组织被新牛肉芽组织覆盖.4个月随访时,无肌肉和骨组织外露患者,创面覆盖率79.3%4±18.O%,总治愈率29.8%.治疗前创口体积(11.8±5.6)mL,治疗后为(2.5±2.7)mL,创口体积缩小(9.3±4.9)mL,治疗前后创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3例合并骨折未愈合者,随访4个月时骨折完全愈合9例,骨痂生长明显增多12例,无明显改变2例,均无骨髓炎征象加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 15例. 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软组织缺损修复,加速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例创伤后骨缺损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岁和38岁.均为创伤术后出现感染性骨缺损,采用Masquelet技术分阶段治疗. 结果 2例患者分别随访32个月和28个月.2例患者在第2阶段手术时伤口内多部位采样,细菌培养结果在术后均证实为阴性.感染性病灶得到完全控制,骨缺损部位最终获得骨性愈合. 结论 Masquelet技术能治疗创伤、感染等引起的骨缺损,技术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性及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自2016—2020年收治的累及后外侧的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57例,按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的患者30例,采用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的患者2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记录受伤至内固定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术后随访评估骨折复位情况、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范围及手术并发症,根据HSS、SF36量表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组,13例采用内侧单钢板固定,17例内侧双钢板固定,后外侧平台均采用支撑钢板固定。手术时间平均为(133.7±23.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8.3±111.0)m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27.2°(0~5°;115~140°),平均HSS评分为93.9±3.2,平均SF36评分为91.5±3.3,1例患者术后出现内侧切口浅表感染,8例患者已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组,均采用后内侧钢板、前外侧钢板固定,有11例采用后外侧平台支撑钢板固定,手术时间平均为(157.0±31.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3.7±142.1)m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28.3°(0~10°;110~140°),平均HSS评分为94.2±3.3,平均SF36评分为91.6±3.6。2例患者出现前外侧切口浅表感染,7例患者已行内固定取出术。所有患者下肢力线均正常,未见其他并发症。两组相比,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数据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内侧伴后外侧骨折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医生应根据骨折的形态特征来推导损伤机制、结合客观器械条件制定完善的术前计划,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判断微孔磷酸三钙( mp-TCP)临床上是否可以有效促进腱骨愈合,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减少胫骨隧道的扩大,恢复关节功能。方法本研究对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120例进行前交叉韧带( ACL)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填充mp-TCP,符合实验标准共10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进行临床、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TCP填充组及TCP非填充组两组在术后12个月的临床指标中,膝关节活动度( ROM)、单腿跳跃检查、大腿周径差别、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功能量化评分统计学上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SSD)上则有统计学差异。重建术后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示骨隧道填充TCP可以有效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程度。结论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手术骨隧道填充TCP可以有效减少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脊柱疾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同时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无置入物手术30d内、有内置物(如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器、人工椎间盘等)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器官/组织间隙感染。脊柱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SA score)、肥胖、糖尿病、吸烟,此外手术入路、内置物、骨移植、手术时间及输血都被认为是SSI的危险因素。脊柱术后SSI发生率在0.7%~12%之间,近些年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甚至增加了死亡率[1],预防脊柱手术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意义重大。笔者对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固邦HAP/TCP陶瓷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2006年3月,选择骨折或其他骨缺损的患者30例,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选择适量的颗粒状陶瓷骨材料5~30ml,手术前、手术后1周、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评估骨愈合和骨形成的情况,并加以评分,并且对部分病例进行了最长为72周的X线随访。观察术前、术后1周、12周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钙、血磷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各时段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基本生命体征,评估植入材料对于人体的安全性。结果:30例患者均随访12周以上,X线结果显示,骨缺损处形态基本或大部分恢复,疗效评分:15例达到7分,9例达到6分,优良率达到了96.7%。在随访的3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尿指标以及钙、磷指标在术前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固邦HAP/TCP陶瓷骨材料在本组骨折及骨缺损处具有引导成骨和骨性结合作用,初步临床验证该材料无毒性及过敏反应,可供临床应用于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问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以能够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系骨骼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好发于血运丰富的长骨干骺端,其血行转移发生率高且早,进展迅速,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1】。30年前,骨肉瘤仅限于手术治疗,截肢术占了大多数,大部分患者死于确诊后1年以内【2】。近年来,新辅助化疗的出现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为提高【3】,保肢术逐渐取代截肢术,但骨肉瘤仍是一种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的肿瘤。骨肉瘤的远期临床治疗效果处于“瓶颈”状态,其复发及转移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9.
<正>胫骨骨折约占四肢骨折的3.77%,其中胫骨远端骨折约占胫骨骨折的7.2%[1]。胫骨远端骨折往往为高能量损伤所致,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易发生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而导致治疗失败[2]。目前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外固定支架、钢板螺钉、髓内钉内固定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类型骨折及骨折的不同阶段。早期内固定有利于肢体早期负重功能锻炼及骨折愈合。本文对近几年来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骨肉瘤边界包含着丰富的肿瘤病变的特征信息,对疾病的分类、临床治疗方案设定、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骨肉瘤的分子边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为检测分子边界相关标志物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一些新的分子标记物也随之被提出并研究。本文就目前相关领域的骨肉瘤分子边界相关标记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