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剂量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骺损伤中的成像质量及其对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6岁以下儿童骨骺损伤病例30例作为实验组,早期选择普通X线摄片和低剂量螺旋CT三维重建,根据低剂量螺旋CT三维重建确定骨骺损伤类型,指导临床治疗,随访2年,对疗效进行评估,选择经常规剂量CT检查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CTDIvol值、DLP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评分均值,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通过30例患儿随访2年观察考核指标,两组CTDIvol值分别为(9.6)和(2.4)mGy,DLP值分别为(156.60±4.30)和(25.40±7.99)mGy.cm,低剂量组较常规组下降约61.6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噪声均值略高于常规组(分别为11.36±2.95和16.42±2.96),t=-7.199,P=0.000,但两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85±0.41)分和(4.81±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5,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可对骨骺损伤准确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在骨软骨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复合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报道较少,且修复效果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骨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缺损处仅填塞明胶海绵,其他3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缺损处分别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联合应用2种细胞因子后,软骨缺损面基本修复但稍不平整,单独使用其中1种细胞因子缺损面未完全修复,对照组无明显修复。联合应用2种细胞因子缺损部位软骨细胞数多于其他3组(P < 0.05),且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于其他组。提示联合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细胞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1.003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支具在恢复期干预肱骨髁上骨折,以减少肘内翻发生。方法:我科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选择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按Gartland分型,保守治疗组以Ⅰ型入选,手术治疗以Ⅱ、Ⅲ型为入选标准,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分别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2例,保守治疗组中一组去除外固定后使用可调节支具固定,一组不使用支具对照;手术治疗组中一组拔出克氏针后使用支具在适当的位置固定患肢,一组不使用支具对照。经过1年随访,各组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时摄 X 线片测量 Carrying 角、Baumann角,并观察此时的肘关节伸屈情况。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干预后的疗效差异。结果: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使用支具组Carrying角、Baumann角均较对照组丢失明显减少。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使用支具组优良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支具在恢复期干预肱骨髁上骨折可有效降低肘内翻发生程度,为临床上预防肘内翻畸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之一,治疗时必须纠正骨折端的各种移位,保持骨折端整复后的对位并进行恰当的外固定直至骨折愈合。自2009年2月~2010年5月,我院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32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6.
孟氏骨折(Monteggia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为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在小儿前臂骨折中常见。自2006年08月以来,我们采用闭合复位治疗小儿伸直型孟氏骨折36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退变腰椎终板MRI表现与其TNF-α表达及临床治疗效果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选取因腰椎退变行椎体间融合术的19例患者,其中MRI检查无改变者7例,ModicⅠ型6例,ModicⅡ型6例.退变终板先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软骨形态学变化以确定实验标本,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TNF-α的含量,临床疗效依据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结果 在出现Modic改变的腰椎终板中,TNF-α表达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0.05),ModicⅠ型TNF-α表达明显高于ModicⅡ型(P<0.05).ModicⅠ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55.28%,ModicⅡ型改善34.27%,无Modic改变者改善48.13%.ModicⅠ型手术效果优于ModicⅡ型.结论 退变腰椎终板的MRI改变与TNF-α表达有关,终板中TNF-α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临床疗效与Modic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1988年Modic等系统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组织学变化,并将其命名为Modic改变。各型Modic改变的退变程度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对各型Modic改变的组织学观察和生化成分的检测,了解各型终板组织学特点及生化成分,研究各型Modic改变退变程度。 方法:手术取得所需终板36例,手术时根据影像定位,取出所需终板,按Modic改变分型分组:无Modic改变的12例,ModicⅠ型12例,ModicⅡ型12例。将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Ⅱ型胶原表达,用间苯三酚法测定蛋白多糖的含量。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在腰椎终板基质中可见棕黄色细颗粒状阳性表达,在有Modic改变的椎体终板中,Ⅱ型胶原积分灰度值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 < 0.05),ModicⅠ型积分灰度值明显高于ModicⅡ型(P < 0.05)。蛋白多糖检测:在有Modic改变的椎体终板中,蛋白多糖的含量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 < 0.05),ModicⅠ型蛋白多糖的含量高于ModicⅡ型(P < 0.05)。组织学特点:ModicⅠ型(水肿型)软骨下血管化的纤维组织以及与此相关的软骨终板出现裂隙或破裂;ModicⅡ型(脂肪型)脂肪组织替代正常的软骨或骨组织;Modic(-)病理学无上述变化。结果可发现,Modic改变是腰椎终板退变逐渐加重的连续性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三根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比较,寻找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3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60例肱骨髁上骨折。方法1:通过冠突窝桡侧缘固定,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13岁,平均(5.4±0.5)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Gartland Ⅱ型13例,Gartland Ⅲ型7例。方法2:通过冠突窝尺侧缘固定,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11岁,平均(6.1±0.4)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Gartland Ⅱ型11例,Gartland Ⅲ型9例;术前有尺神经损伤2例,均无血管损伤。方法3:通过冠突窝中间固定,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14岁,平均(7.4±0.6)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桡神经损伤2例,均无血管损伤;Gartland Ⅱ型7例,Gartland Ⅲ型13例。术后1年时,在X线片测量Carrying角及Baumann角,并观测此时的肘关节伸屈情况。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肘关节伸屈功能丢失情况:方法1为(14.04±3.25)°,方法2为(13.14±2.34)°,方法3为(9.25±2.56)°。Carrying角改变值:方法1为(7.64±1.78)°,方法2为(7.38±1.68)°,方法3为(5.27±1.13)°。Baumann角改变值:方法1为(28.55±3.23)°,方法2为(27.55±2.23)°,方法3为(21.45±1.73)°。Flynn临床功能评定结果:方法1优11例,良4例,差5例;方法2优12例,良3例,差5例;方法3优11例,良6例,差3例。方法3固定治疗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也不同,通过冠突窝中间的治疗方法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1988年Modic等系统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组织学变化,并将其命名为Modic改变.各型Modic改变的退变程度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各型Modic改变的组织学观察和生化成分的检测,了解各型终板组织学特点及生化成分,研究各型Modic改变退变程度.方法:手术取得所需终板36例,手术时根据影像定位,取出所需终板,按Modic改变分型分组:无Modic改变的12例,Modic Ⅰ型12例,ModicⅡ型12例.将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Ⅱ型胶原表达,用间苯三酚法测定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在腰椎终板基质中可见棕黄色细颗粒状阳性表达,在有Modic改变的椎体终板中,Ⅱ型胶原积分灰度值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0.05),Modic Ⅰ型积分灰度值明显高于ModicⅡ型(P<0.05).蛋白多糖检测:在有Modic改变的椎体终板中,蛋白多糖的含量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0.05),Modic Ⅰ型蛋白多糖的含量高于ModicⅡ型(P<0.05).组织学特点:Modic Ⅰ型(水肿型)软骨下血管化的纤维组织以及与此相关的软骨终板出现裂隙或破裂;ModicⅡ型(脂肪型)脂肪组织替代正常的软骨或骨组织;Modic(-)病理学无上述变化.结果可发现,Modic改变是腰椎终板退变逐渐加重的连续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