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皮肤消毒剂对儿童血培养污染率的影响,为采集外周静脉血选择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并提供依据。方法将某医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住院需要采血培养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4月—2016年3月(第一阶段),采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对患儿采血点进行皮肤消毒;2016年4月—2017年4月(第二阶段),新生儿患者改为含0.028%~0.034%醋酸氯己定碘进行皮肤消毒,非新生儿患者改为含1.8%~2.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对全部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由该院感染传染科医生判断是否污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来自医院HIS系统。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25 045例血培养标本中,总阳性率为5.7%,血培养标本总污染率为2.03%。在第一阶段采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消毒,非新生儿组血培养污染率为3.6%,高于新生儿组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0, P0.05)。新生儿组使用0.028%~0.034%醋酸氯己定碘消毒时污染率为1.9%,高于使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的1.2%(x~2=11.90, P0.05)。非新生儿组使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消毒剂时血培养污染率为3.6%,高于使用1.8%~2.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1.9%(x~2=29.10, P0.05)。更换消毒剂前,新生儿组、非新生儿组污染菌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97.2%和93.6%;更换消毒剂后,该细菌污染占比分别降至58.5%和79.8%。结论新生儿患者采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非新生儿采用1.8%~2.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可明显提高皮肤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2.
芹菜素对氧糖剥夺损伤小胶质细胞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芹菜素对氧糖剥夺(OGD)损伤后复氧复糖(OGD/R)小胶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芹菜素(10、25、50μmol/L)组,其中DMSO组和芹菜素组小胶质细胞进行OGD8h,之后加入相应药物培养基,观察24h后,收集细胞上清,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中IL-1β、TNF-α含量。结果24h后DMSO组细胞上清中IL-1β、TNF-α含量增多(P0.01)。芹菜素组TNF-α、IL-1β分泌量明显低于DMSO组。芹菜素可以抑制OGD后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芹菜素可以通过减少OGD/R小胶质细胞中IL-1β、TNF-α的产生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芹菜素组。模型组和芹菜素组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分为再灌注6、24、48、72 h及7 d各5个小组,共11组。各组观察至规定的时间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其中随机取6只大鼠,进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同工凝集素B4(FITC-ILB4)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浸润的单核细胞及半暗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余下6只大鼠取脑组织,测定脑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6 h,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周围出现同工凝集素B4阳性(ILB4+)表达细胞即分枝状小胶质细胞(罗丹明6G标记阴性即Rhod 6G?)和浸润的单核细胞(罗丹明6G标记阳性即Rhod 6G+);48 h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形态向阿米巴样转变;72 h达到高峰,主要为脑源性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态以阿米巴样为主;7 d小胶质细胞减少;芹菜素组相应时间点小胶质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0.01),形态亦呈现相似改变。脑缺血48、72 h,芹菜素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半暗区ILB4+细胞数呈负性相关(r=?0.415,P<0.05),且芹菜素能有效降低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5),明显减轻脑损伤程度。结论缺血后的大脑脑实质内一部分小胶质细胞来源于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半暗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与脑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可能与下调小胶质细胞数量,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8例MP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期儿童,7岁-13岁占65.8%,临床表现为发热(30/38),头痛、头晕、呕吐(28/38)、嗜睡、精神萎靡(13/38)、抽搐(2/38)。所有病例血清MP—IgM抗体阳性。25例脑脊液MP—IgM阳性,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小儿MP脑炎多发于学龄儿童,如果临床上用病毒或细菌感染不能解释一些症状、体征,并合并多系统改变时,应想到MP脑炎的可能性,及时做血清MP—IgM及脑脊液中MP—IgM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发挥芹菜素脑保护作用的适宜剂量.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以及芹菜素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和芹菜素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EB及MDA含量均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和模型组比较,芹菜素组可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EB及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其中以中剂量组(25 mg/kg)改变最为明显.结论:芹菜素以中剂量组(25 mg/kg)对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89例患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分别采用培养和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方法检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分析2种检测方法病原检出率的差异。根据就诊时患儿年龄分为新生儿组(≤28日龄)和非新生儿组(>28日龄),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脑脊液培养为金标准,分析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89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中男116例、女73例。血和(或)脑脊液培养共检出7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0株(65.8%),检出率较高的致病菌有无乳链球菌18株(23.7%)、大肠埃希菌17株(22.4%)、肺炎链球菌15株(19.7%)。非新生儿组革兰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新生儿组[76.0%(38/50)比50.0%(13/26),χ^(2)=5.24,P=0.020]。48例患儿脑脊液同时送检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和培养,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的病原检出率高于培养方法[20例(41.7%)比12例(25.0%),χ^(2)=16.45,P<0.001]。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和培养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79.2%(38/48),其中同时阳性的11例患儿均检出同一种病原菌。以脑脊液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75.0%。结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可提高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检出率,且与脑脊液培养检出结果一致性较高。在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时,尤其在疑似诊断患儿中传统病原学无法明确病原时应尽早完善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20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岁10例,1~3岁1例,3~5岁5例,5岁4例。临床特点:≤1岁组患儿抽搐的发生率高于1岁组(P0.05);≤3岁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3岁组(P0.05)。实验室检查:≤3岁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高于3岁组(P0.05)。治疗方案:3例应用头孢曲松,7例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8例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1例头孢曲松联合青霉素,1例万古霉素。预后:治愈或好转14例(70.0%)。耐药情况:分离的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均100%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90.0%,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5.0%、75.0%。结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婴幼儿多表现为发热、抽搐、呕吐,其外周血的炎性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治疗宜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半暗区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M组又分为再灌注6h、24h、48h、72h、7d组5小组,共6小组.在制作MCAO模型时和制作后的12h经尾静脉各注射一次罗丹明6G(Rhod 6G).各组动物麻醉清醒后及处死前均给予神经行为学评分.每组大鼠随机1只用于TIC染色观察脑梗死灶,6只测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与含水量,6只用于凝集素荧光(FITC-ILB4)组化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浸润的单核细胞及半暗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形态及数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M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异常;TTC染色示M组出现白色梗死灶;M组MDA含量较S组均有升高(P<0.01),M72h组明显高于M6h、M24h和M7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S组比较,M组脑含水量在6h时即明显升高,72h时达到高峰(P<0.01),7d时两组大鼠的脑含水量基本恢复正常,与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CLSM观察M6h组半暗区周围出现ILIM阳性(ILB4+)细胞即分枝状小胶质细胞(Rhod 6G-)和浸润的单核细胞(Rhod 6G+),48h明显增多形态向阿米巴样转变,72h达到高峰,主要为脑源性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态以阿米巴样为主,7d下降;M组MDA含量与半暗区ILB4+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631,P<0.01).结论 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发生可能与半暗区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芹菜素组。模型组和芹菜素组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分为再灌注6、24、48、72 h及7 d各5个小组,共11组。各组观察至规定的时间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其中随机取6只大鼠,进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同工凝集素B4(FITC-ILB4)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浸润的单核细胞及半暗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余下6只大鼠取脑组织,测定脑含水量。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6 h,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周围出现同工凝集素B4阳性(ILB4+)表达细胞即分枝状小胶质细胞(罗丹明6G标记阴性即Rhod 6G?)和浸润的单核细胞(罗丹明6G标记阳性即Rhod 6G+);48 h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形态向阿米巴样转变;72 h达到高峰,主要为脑源性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态以阿米巴样为主;7 d小胶质细胞减少;芹菜素组相应时间点小胶质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0.01),形态亦呈现相似改变。脑缺血48、72 h,芹菜素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半暗区ILB4+细胞数呈负性相关(r=?0.415,P<0.05),且芹菜素能有效降低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5),明显减轻脑损伤程度。结论 缺血后的大脑脑实质内一部分小胶质细胞来源于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半暗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与脑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可能与下调小胶质细胞数量,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 为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57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的病因构成、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确诊时间及急性期的炎症因子水平等临床资料行病例对照分析。依据疾病种类分为感染性疾病组(简称感染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组(简称非感染组)、肿瘤性疾病组(简称肿瘤组)和其他疾病组(简称其他组)。依据年龄分为<1岁组, 1~<3岁组、3~<6岁组、6~<12岁组及12~<18岁组,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357例患儿中男217例、女140例, 就诊年龄5.1(2.0, 9.3)岁, 起病年龄3.9(1.3, 9.2)岁, 确诊时间94(66, 213)d, 住院时间8(6, 14)d。感染组163例(45.7%)、非感染组133例(37.2%)、肿瘤组21例(5.9%), 其他组40例(11.2%), 4组间起病年龄差异有统计意义(H=94.01, 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