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微小脲原体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例以持续脑脊液炎症和脑积水为突出表现的新生儿微小脲原体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预后,并检索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生后5 h,胎龄29周,出生时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儿童广州管圆线虫(AC)脑膜炎临床特点,探讨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儿童AC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01-01-2019-12-30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3例AC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外送脑脊液mNGS检测结果以及结合现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特点。方法对收治的87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87例患儿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2500g组(53例)和<2500g组(34例),分析患儿临床特点、脑脊液及血培养结果、并发症等。分别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神经系统症状在≥2500g组患儿更多见,低出生体质量儿表现以腹胀、呼吸暂停、黄疸以及血常规异常为主;脑脊液培养阳性30例(34.5%),其中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各16、14例,不同体质量患儿的致病菌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脑脊液培养细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肠道细菌(36.7%)、B型链球菌(20.0%)、非B型链球菌(16.7%)、金黄色葡萄球菌(13.3)、脑膜炎双球菌(10.0%);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患儿病死率为23.3%,阴性者为5.3%。统计学分析显示脑脊液细菌培养是否阳性与并发症发生率(P=0.008)及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低出生体质量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更高,病死率与出生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8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根据脑脊液肠道病毒PCR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阳性组(55例)和阴性组(32例),分析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阳性组比阴性组住院时间短[(9.5±5.2)d比(21.8±15.8)d,t=4.295,P<0.001],治愈率高(96.4%(53/55)比81.2%(26/32),χ^2=3.872,P=0.049),夏秋季节发病率高[96.4%(53/55)比62.5%(20/32),χ^2=17.181,P<0.001]。阳性组无死亡病例,阴性组死亡3例(9.4%,3/32)。两组常见的临床表现均为发热,发生率分别为90.9%(50/55)和68.8%(22/32)(χ^2=6.962,P=0.008)。阳性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多核细胞比例、蛋白含量低于阴性组,而单核细胞比例、糖含量高于阴性组(P<0.001)。阳性组血、脑脊液细菌培养均阴性。阴性组血、脑脊液细菌培养均阳性10例,其中无乳链球菌3例,大肠埃希菌6例,脑膜败血性金黄杆菌1例,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患儿预后不良。阳性组颅脑超声、颅脑核磁共振、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阴性组(P均<0.05)。结论肠道病毒是本地区夏秋季非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预后较好,临床上对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新生儿,需要早期进行脑脊液的肠道病毒PCR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生化指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病毒性脑炎30例、细菌性脑膜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9例及对照组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HGF水平。同时将HGF水平分别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观察脑脊液中HGF水平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HGF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结核性脑膜炎组高于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F有可能成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4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院新生儿科2005年12月-2010年7月收治的45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分为≤7 d组(15例)和>7 d组(30例),分析2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86.7%)、抽搐(66 7%)、激惹(35.6%)为主,>7 d组肌张力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多见.脑脊液培养阳性11例(24.4%)、涂片阳性3例(6.7%)、血培养阳性18例(40.0%),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例,G-杆菌11例.脑脊液蛋白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在脑脊液培养阳性、涂片阳性或查见脓细胞(18例)患儿与未见明确病原学特征(27例)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用β-内酰胺类联合第三或第四代头孢菌素治疗,培养有阳性细菌生长后,再根据药敏试验及临床疗效选用敏感抗生素.治愈33例(73.3%),无效1例(2.2%),放弃治疗11例(24.5%),包括症状缓解5例和未愈6例.结论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系统体征在发病日龄>7 d 时表现相对明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治疗以β-内酰胺类联合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菌素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12月就诊于本院新生儿科疑似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00例,均于本院应用抗生素前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CSF)标本行常规、生化检测及培养,同时留取CSF 1 mL行PCR检测16 S rRNA。结果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者40例,其中发热36例(90%),惊厥29例(72.5%),呼吸暂停5例(12.5%),前囟饱满23例(57.5%)。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40例患儿,其CSF PCR检测均为阳性。CSF培养阳性5例,该5例CSF参数异常,PCR检测均呈阳性。PCR检测16 S rRNA阳性58例,PCR阳性率明显高于CSF培养、CSF参数(χ2=65.09,P=0.00;χ2=6.48,P=0.01)。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不典型,CSF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CSF培养阳性率低,结合PCR检测能提高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neumococcal meningitis, PM)的临床特征、转归和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160例<15岁的PM住院患儿的临床信息、实验室资料和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160例PM患儿中,男103例,女57例;年龄15 d至15岁,其中3月龄至<3岁109例(68.1%)。脑脊液培养分离SP菌株95例(59.4%),血培养分离SP菌株57例(35.6%)。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脑脊液SP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35/87)、27%(21/78)。55例(34.4%)患儿存在1个或多个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113例(70.6%)患儿有1个或多个颅外感染病灶;18例(11.3%)有明确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常见(147例,91.9%),其次是精神萎靡(98例,61.3%)、呕吐(61例,38.1%)等。69例(43.1%)患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43例,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NGS检测结果。结果男女各1例,分别为11和20月龄。均有未熟淡水水产品接触史,病情危重,经历较长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颅脑磁共振成像示脑膜强化。外周血和脑脊液mNGS均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序列数分别为90和4059以及529和718。2例患儿经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均完全康复。结论外周血mNGS检查有助于无创、快速且精准地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无菌性脑膜炎(AM)患儿病原及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对AM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反转录PCR(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被动凝集法分别检测80例AM患儿(AM组)和20例完全缓解期白血病患儿(对照组)脑脊液肠道病毒(EV)RNA、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DNA及血和脑脊液HSV-1 IgM、抗肺炎支原体(MP)抗体,根据相应的诊断标准将AM患儿分为EV脑膜炎组、HSV-1脑膜炎组及MP脑膜炎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β2-MG水平.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AM患儿中EV、HSV-1、MP感染率分别为52.5%、11.25%和5.0%,EV感染率最高;PCR敏感性高于ELISA,对于血性脑脊液中的HSV-1 DNA,PCR检测可呈假阴性;AM患儿脑脊液β2-M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EV脑膜炎组患儿脑脊液β2-MG水平低于HSV-1脑膜炎组(P<0.01);EV脑膜炎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高于非EV脑膜炎组(P<0.05).结论 EV是本地区小儿AM的主要病原,脑脊液β2-MG检测对AM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性呼吸道病原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的571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采集咽拭子,应用双扩增技术进行7种常见非细菌性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5718例患儿中,1835例(32.09%)检测到至少1种呼吸道病原体核酸阳性。98例(1.71%)患儿存在2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MP)与副流感病毒(PIV)混合感染。7种呼吸道病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MP(12.31%)、PIV(6.23%)、呼吸道合胞病毒(6.14%)、甲型流感病毒(4.62%)、腺病毒(2.80%)、乙型流感病毒(1.40%)及肺炎衣原体(0.33%)。病原体阳性率男童为32.07%(1073/3346例),女童为32.12%(762/2372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4)。MP感染男童阳性率低于女童(11.48%比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22)。6~<12岁组总感染阳性率最高(42.41%)。第四季度总阳性率(44.93%)及混合感染率(3.33%)最高,组间各季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43%比27.31%比34.59%比44.93%、1.23%比1.10%比1.40%比3.33%,χ^(2)=110.971、26.968,均P<0.001)。门急诊患儿病原感染总阳性率[41.74%(606/1452例)]高于住院患儿病原感染总阳性率[31.13%(1328/426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38,P<0.001)。结论非细菌性呼吸道病原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中以MP感染最多见,及时准确的病原检测有助于诊断治疗、避免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头颅MR联合脑脊液指标预测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住院的细菌性脑膜炎足月儿为研究对象,设出院结局为队列终点(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以早期头颅MR半定量评分系统和/或脑脊液检查(WBC数、蛋白、葡萄糖)为预测指标,评估不同方法预测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的价值。结果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89例细菌性脑膜炎足月儿纳入分析,男108例(57.1%)、出生胎龄37~42.3周、出生体重2 100~5 000 g、经阴道分娩132例(69.8%)、发病日龄1~28 d、住院天数4~129 d。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分别为162例(85.7%)和27例(14.3%),2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发病日龄和发病至头颅MR检查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头颅MR和脑脊液指标预测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由大到小依次是头颅MR评分+脑脊液蛋白(0.902 4)、头颅MR评分(0.875 2)、脑脊液蛋白(0.787 6)、脑脊液WBC数(0.728 4)、脑脊液葡萄糖(0.247 9)。头颅MR评分的诊断界值为17分、脑脊液蛋白的诊断界值为2 316 mg·L~(-1)时,头颅MR评分与脑脊液蛋白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颅MR评分+脑脊液蛋白与脑脊液蛋白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头颅M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颅MR评分+脑脊液蛋白和头颅MR评分的敏感度分别为88.9%(95%CI:84.4%~93.4%)和77.8%(95%CI:71.9%~83.7%),特异度分别为80.9%(95%CI:75.3%~86.5%)和82.7%(95%CI:77.3%~88.1%)。结论早期头颅MR评分联合脑脊液蛋白,提高了预测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喉炎的非细菌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连续10年间因急性喉炎住院治疗的325例患儿的病史资料及痰标本,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并结合病史资料进行分析。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及博卡病毒(HBo V),RT-PCR法检测鼻病毒(HRV)及偏肺病毒(h MPV),入院24 h内及治疗7~10 d采集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MP抗体Ig G、Ig M。结果325例急性喉炎患儿非细菌病原学检出率为46.2%(150/325)。检出病毒76例(23.4%),MP 99例(30.5%)。1~3岁组患儿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1岁及≥3岁组患儿(χ~2=9.527,P=0.009)。随着年龄的增加,MP检出率逐渐升高(χ~2=10.132,P?=0.006)。0~3岁组RSV及hBoV检出率较高。冬春季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夏秋季(χ~2=5.064,P=0.024)。冬、春、夏、秋季MP检出率分别为13.1%、25.0%、38.2%、44.9%,MP检出率逐渐升高(χ~2=4.438,P=0.035)。RSV冬季检出率高,hBoV夏季检出率较高。结论急性喉炎主要发生于3岁儿童,不同年龄及季节的病原检出不同。病毒是小年龄组的主要病原,大年龄组则以MP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探讨一氧化氮(NO)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18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抗生素组10例,抗生素+地塞米松组8例,均于入院时(治疗前),入院后5、10d3个时间段,行腰穿抽取脑脊液,用硝酸根还原法测定其亚硝酸盐浓度。结果(1)治疗前细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亚硝酸盐浓度为(4.98±0.28)μmol L,显著高于对照组(1.64±0.30)μmol L(t=6.68,P<0.01),经治疗后亚硝酸盐浓度渐下降,脑脊液恢复正常后亚硝酸盐浓度(1.08±0.59)μmol L与对照组(1.64±0.28)μmol L比较无差异(t=0.12,P>0.05);(2)两治疗组(抗生素,抗生素+地塞米松组)治疗前、中、后脑脊液亚硝酸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3)细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亚硝酸盐浓度与脑脊液糖含量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白细胞计数中度相关。4例近期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患儿(3例脑室扩大,1例硬膜下积液),脑脊液亚硝酸盐浓度(6.98±2.31)μmol L与无上述并发症14例患儿脑脊液亚硝酸盐浓度(4.41±1.39)μmol L有显著差异。结论NO也参与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且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地塞米松使用未见降低脑脊液中NO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首都儿科研究所住院患儿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在片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972例临床确诊为CNS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急性期血清和(或)脑脊液病原学的检测包括细菌和真菌涂片、培养及快速病原学诊断;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核抗体检测.结果 1.CNS感染性疾病病例占同期内科位院总人数的1.76%.2.CNS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种:病毒性脑炎747例,细菌性脑膜炎177例,支原体脑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2例.3.CNS感染性疾病患儿972例中男:女比例为1.72∶1.0.发病年龄为(4.75±4.03)岁.4.血清和(或)脑脊液病原学检测阳性的病例共283例(29.12%),细菌学检测阳性者48/177例(27.12%),其中以肺炎链球菌(4.52%)、大肠埃希菌(3.39%)、脑膜炎舣球菌(3.39%)、流感嗜血杆菌B(Hib,3.39%)为主;病毒抗体阳性者210/747例(28.11%),主要为疱疹病毒[128/747例(17.14%)]及肠道病毒[91/747例(12.18%)].结论 CNS感染性疾病足内科住院患儿中重要病种之一.病毒及细菌是儿童CNS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感染原.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双球菌、Hib是本院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疱疹病毒及肠道病毒是本院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细菌性脑膜炎病例的脑脊液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情况。结果 5年来共从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中检出病原菌3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5株(64.18%),革兰阴性菌109株(32.54%),真菌11株(3.28%)。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5株,占34.33%)和肺炎链球菌(81株,占24.18%)。新生儿及婴儿早期的病原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发生率达55.65%。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超过70%,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8.64%,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60%);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但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发生率为22.86%和27.59%。结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主要病原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早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和及时采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是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白血病化疗后合并FN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灶分为A组(血流感染组)和B组(肺部感染组),比较两组mNGS与传统病原检测(TPD)的效能。结果 共纳入56例患儿,男27例、女29例,中位年龄4.0(2.0~7.8)岁。A组39例,ALL28例、AML11例;B组17例,ALL10例、AML7例。A组和B组最常见的病原均为曲霉菌、念珠菌和鲍曼不动杆菌。mNGS与TPD检测阳性率的一致性较差(Kappa=0.039);mNGS检测阳性率(80.4%)明显高于TPD(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mNGS对曲霉菌(35.9%对12.8%)、念珠菌(28.2%对10.3%)和鲍曼不动杆菌(28.2%对7.7%)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TPD;B组mNGS对曲霉菌(41.2%对5.9%)的检测阳性率高于T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NGS可检测罕见病原,且对混合感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TPD,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青霉素结合蛋白2b(pbp2b)与自溶素(ply)、溶血素(lyt A)基因和脑脊液细菌培养在诊断国内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及青霉素耐药性方面的情况,并了解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型特征。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临床严格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161例,用pbp2b及其他2个肺炎链球菌种特异的基因(ply、lyt A)巢式PCR法来检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的肺炎链球菌,对不同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对其中pbp2b阳性的标本进行青霉素敏感性PCR(分别用耐药、敏感的引物进行PCR检测)、测序,并与青霉素耐药表型进行比较和评估。结果 161例中不同方法确诊的肺炎链球菌共有25例,3种基因检测均阳性的共有11例。pbp2b检测阳性16例,lyt A检测阳性16例,ply检测阳性14例。脑脊液培养阳性9例。pbp2b阳性的16例标本中,青霉素敏感和青霉素耐药基因型各占一半。16例中4例有培养结果,其中3例基因型和耐药型相符合。敏感性测定PCR和测序结果相一致。测序结果与NCBI基因库(http://blast.ncbi.nlm.nih.gov/Blast.cgi)相比,有2例为新的氨基酸序列型,但是无新的氨基酸点突变发生。由培养结果检测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青霉素耐药率为66.67%(6/9),敏感性PCR检测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青霉素耐药率为50%(8/16),包括脑脊液培养阴性的病例。结论 3种基因检测的敏感度均高于传统的脑脊液培养,其中pbp2b可以作为一个推荐的基因位点筛查肺炎链球菌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青霉素耐药性情况。  相似文献   

19.
例1, 男, 5岁, 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3 d, 发热7 d"入院。入院后反复发热, 并逐渐出现精神症状, 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多发病灶, 脑脊液及血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高弓形虫序列, 未能及时治疗, 疾病进展死亡。例2, 男, 9岁, 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月, 发热4 d"入院, 入院后反复发热, 偶伴头痛, 血液及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高弓形虫序列, 脑脊液弓形虫PCR阳性。经及时予复方磺胺甲噁唑及阿奇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随访1年, 复查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病灶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SF)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细菌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诊断依据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分为重度组和轻度组。所有患儿于入院当天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做腰穿留取CSF进行常规、生化及细菌学检查。结果(1)细菌性脑膜炎患儿CSF中Glu、Asp含量高于对照组患儿。(2)重度组CSF中Glu、Asp含量高于轻度组。(3)抗生素治疗21d后,兴奋性氨基酸浓度有24例降低,有8例维持较高水平,临床症状较差。(4)细菌性脑膜炎患儿CSF中Glu、Asp含量与CSF中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Glu、As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测定CSF中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对细菌性脑膜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