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9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4例芥子气中毒患者染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 0 3年 8月 4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二战期间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芥子气毒伤我国平民的事件。事件发生后 ,驻军 2 0 3医院快速反应 ,仅用不到 10小时的时间就明确了芥子气中毒的诊断 ,迅速成立了救治指挥组和医疗组 ,以最快速度展开了芥子气中毒隔离病区 ,并做到了救治人员到位、药品和物资设施到位、救治及防护措施到位 ,确立了抗感染、保护性隔离、脏器功能保护与支持、免疫调理治疗、营养代谢支持与调理、积极加强创面处理、防治各种并发症、精心护理的救治方案 ,并通过上级机关求得了全军医疗专家的技术支持。医院收治了全部 4 4名中毒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 39例 ,女性 5例 ,年龄最大 5 5岁 ,最小 8岁。经医护人员 10 0天全力以赴的救治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除 1名患者因伤重不治外 ,至 2 0 0 3年 11月 15日 ,其余患者全部临床治愈出院。 2 0 3医院成功救治芥子气中毒患者 ,为我军在未来战争中救治此类患者积累了宝贵经验。本刊从此期起 ,将在军事医学栏目连续 3期刊发该院医护人员的救治经验 ,希望对军事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芥子气全身吸收中毒的抗毒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次在伊泊尔地区大规模使用。二战期间也曾发生过舰船、海水被芥子气染毒和舰员在染毒海水中局部和全身吸收中毒死亡的战例。芥子气最近一次大规模用于战争是在两伊战争 ,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除了在战争中使用外 ,在平时芥子气染毒事故也时有报道。至今芥子气仍然是外军装备的主要战剂之一 ,且在海上作战中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芥子气能直接损伤组织细胞 ,在局部引起皮肤、眼、呼吸道粘膜炎症、坏死 ,大剂量时还能通过吸收导致全身中毒。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特效抗毒剂 ,因此芥子气全身吸收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rhEPO)、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芥子气全身吸收中毒犬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成年家犬为中毒模型 ,共 10条 ,中毒剂量为 12mg kg,皮下注射。随机分为中毒对照组 4条 ,治疗组 6条 ,治疗组动物在中毒后 30min即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中毒前所有犬各测一次血常规的基础值 ,中毒后每日监测血常规的动态变化 ,持续 1周。结果 对照组犬于 3天内死亡 3条 ,治疗组犬全部成活。对照组白细胞计数 (WBC)在中毒后第 3开始剧烈下降 ,红细胞计数 (RBC)在中毒后即有轻度上升 ,之后回落 ;而治疗组WBC、RBC在中毒后 1周内均无显著变化。两组的淋巴细胞计数 (LYM)在中毒后都有显著下降 ,治疗组稍好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网织红细胞计数 (RC)于中毒后第 2天开始显著增长 ,之后维持在高水平 1周左右。治疗组的RC变化不明显。结论 犬芥子气中毒后 ,应用rhEPO、rhG CSF能明显改善中毒犬的部分血常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唯地息眼凝胶剂对兔芥子气角膜上皮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8只,用200μL/L液态芥子气致伤双眼角膜5min,左眼为治疗组,用唯地息眼凝胶剂点眼,4次/d,右眼为对照组,用2.5g/L氯霉素眼液滴眼,4次/d,分别于染毒后2,8,16,24,36,48和72h对角膜荧光素着色区拍照,计算其上皮愈合速率和上皮破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15±0.19)mm2/h和(1.03±0.12)mm2/h,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角膜上皮破损率分别为44.4%和54.2%,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唯地息眼凝胶剂能促进芥子气染毒引起的兔眼角膜损伤的上皮愈合,也能减少角膜上皮反复破损。  相似文献   
5.
芥子气(SM)是一种战争中常用的化学毒剂,其致死、致伤率高,且伴随长期慢性伤害。其液气态可能损伤人体不同部位(如,呼吸道、皮肤、眼部等),近年来,SM损伤肝脾也备受人们关注。本文结合SM的毒理特征,对其造成肝、脾损伤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赵建  丁日高 《军事医学》2016,(4):272-275
糜烂性毒剂是现存化学武器的主要填充战剂,也是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简称日遗化武)的主要战剂。除常见的以单一战剂填充化学武器之外,为了能在寒区和高纬度地区使用而发展的芥子气-路易氏剂混合毒剂(简称芥路混合剂)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战剂。该文就芥路混合剂中毒的毒理学、应急处置、临床救治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经腹腔和气管建立大鼠芥子气(SM)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比较两种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的差异。方法  选取Sprague Dawley大鼠136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8只,其他4个组为腹腔SM组、腹腔丙二醇对照组、气管SM组、气管丙二醇对照组,每组32只。腹腔SM组腹腔内注入稀释的SM 0.1 ml(0.96 LD50=8 mg/kg),气管SM组气管内注入稀释的SM 0.1 ml(0.98 LD50=2 mg/kg),正常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电镜观察,判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①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率较气管SM组增多(P <0.05)。②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Bax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升高(P <0.05);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Bcl-2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降低(P <0.05)。③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增多(P <0.05)。④电镜显示,染毒72 h,腹腔SM组和气管SM组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凋亡细胞形态特征为上皮细胞膜附着的微绒毛断裂缺失,排列紊乱;线粒体嵴模糊,粗面内质网表面附着的核糖体脱离,并游离于细胞质中。结论  SM经腹腔和气管染毒致大鼠急性肺损伤,通过内源性通道引发细胞凋亡调节异常,SM经腹腔染毒大鼠各项细胞凋亡指标比经气管明显升高,推测可能与SM腹膜腔的快速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9.
Skin is the first organ exposed to sulfur mustard (SM). The mechanism of SM-induced cutaneous injury has not been fully clarified so far, which is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SM-induced injury. So far, there is no satisfactory therapy for acute symptoms and long-term complication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mechanisms of SM-induced cutaneous injuries and the therapies for acute symptoms and long-term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0.
芥子气(sulfur mustard,SM)是一种糜烂性化学毒剂,可通过接触、吸入等途径对皮肤、角膜、呼吸道造成不同程度的直接损伤。一般认为SM致肺损伤的机制为烷化核酸、蛋白质引起的后续细胞毒作用,如炎性因子、炎性细胞、蛋白水解酶释放等,诱发细胞凋亡,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为了提高对SM致肺损伤效应的认识,加强SM肺损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章从SM理化与生物学特性及SM致肺损伤的机制、特征、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