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广东省1990年新设五个疾病监测点监测结果。除一类城市点为老年型人口外,其余四点为其他型人口;各类传染病均以肠道病例所占百分率大,其中甲乙类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最高;居民中首位死因是心脏病;慢性病现患率以高血压病最高;此外,并进行了社会卫生调查,并对各专项调查结果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起学校甲型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分析学校流感暴发流行的因素,对广州人口密集中心城区学校流感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用流感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咽漱液送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及分型。结果全校共发病30人,罹患率4.0%,二年4班发病23人,班罹患率52.4%,采集的7份咽漱液标本中,5份流感H3阳性。结论此次为一起甲型流感暴发疫情。加强流感等学校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处理,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落实学校卫生老师传染病管理职责,对学校流感暴发疫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居民高血斥的流行特点。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越秀区1425名15岁及以上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高血压既往史和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体检获取血压值。结果2002年越秀区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3.86%,标准化患病率为12.7%;男,女患病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x^2=0.80,P=0.37);年龄间差别显著,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明显;不同文化程度间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随着文化程度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下降。高血斥患者当中Ⅰ级、Ⅱ级和Ⅲ级高血压分别占65.95%、26.16%和7.89%。15岁及以上居民曾经测过血压的占76.34%,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9.71%、42.11%和17.95%。结论广州市越秀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防治效果不容乐观,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6.
7.
1987年疾病监测居民死因分析表明,本年期望寿命75.26岁,(男73.09岁,女77.65岁),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死亡谱,以循环疾患居首位占32.89%,次位肿瘤24.79%,第三位呼吸系病19.49%,急性传柒病为12位,比1957年(第2位),1933年(第10位)明显下降。新生儿死亡率(8.26‰)比1983年(6.39‰)升高29.26%,意外(中毒+外伤)的位次呈前移趋势比1933年上升40.5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的越秀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结果广州市越秀区2008-2009年共发生手足口病1331例,2008年发病率为3.96/万,2009年发病率为7.50/万,2009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χ2=125.7,P〈0.001)。男女比为1.61:1,2~4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4-6月为发病高峰,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较高,流行期间易在托幼机构中引起暴发。2008年及2009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为61例和120例,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12.71%和13.78%,其中2008年EV71占优势,2009年则是CoxA16占优势。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年龄和时间差异,掌握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广州市越秀区近几年梅毒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对2006~2010年越秀区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累计报告梅毒3 908例,年均发病率为67.31/10万;合计死亡3例,病死率为0.08%。3 908例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占12.36%,二期梅毒占12.56%,三期梅毒占2.71%,胎传梅毒占1.87%,隐性梅毒占70.50%。2006~2010年梅毒发病率分别为52.31/10万、60.67/10万、76.04/10万、74.01/10万、73.30/10万。2006~2010年梅毒年均发病率,较高的为城中村的矿泉街道(131.24/10万)、北京街道(107.50/10万)和登峰街道(102.90/10万);男性为71.09/10万,女性为62.63/10万;最高的为25~34岁(115.55/10万)、≥65岁(112.78/10万)。3 908例病人中,离(退)休人员占18.24%,家务待业者占15.35%,商业服务人员占12.38%,工人占9.11%,农民占0.84%,干部职员占6.06%,其他人员占20.93%,不详占10.02%。[结论]广州市越秀区梅毒疫情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查找某小学82名师生出现以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群发性疾病的原因。方法 用流行病学疾病暴发调查方法,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DNA序列测定和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方法检测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及粪便。结果 82名患都有在学校食堂食用早餐或午餐的共同进餐史;在12名患的粪便中检出诺沃克病毒阳性11份,对其中5份进行诺沃克病毒核酸序列测定,结果4份呈阳性;2份患的呕吐物和1份厨工肛拭子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试验皆呈强阳性.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可能由诺沃克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