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2011至2013年北京市0~1岁儿童发育迟缓社区筛查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法( DDST)对辖区内0~1岁儿童进行发育迟缓筛查,并按工作常规要求网上直报2011、2012、2013年儿童发育迟缓筛查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0~1岁常住人口(户籍+非户籍)发育迟缓筛查率为89.29%,户籍为91.32%,非户籍为85.92%,达到十二五指标,从2011到2013年,筛查率逐年提高(χ2值为1284.582~32504.756,均P<0.001)。有14个区县常住人口、15个区县户籍人口、10个区县非户籍人口筛查率超过85%,城区、近郊已完成十二五指标,远县接近十二五指标。结论各区县筛查工作发展很不平衡,远、近郊各区县总体筛查水平较低,下步工作中应该继续加大发育筛查人员培训力度,加强非户籍儿童发育筛查工作的管理力度,并根据地区情况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早期维生素D(Vitamin D,VD)补充对生长发育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至10月在北京两个区妇幼保健院生产的1 752名健康婴儿(母乳喂养)为研究对象建立出生队列。利用问卷调查获取婴儿早期VD补充状况;记录婴儿出生及6月龄身长、体重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计算年龄别身长Z评分(L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及BMI Z评分(BMIZ);采集6月龄粪便,后利用16s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肠道菌群构成。结果婴儿6月龄内VD补充率为79.74%,补充剂量(474.33±70.29)IU/d。VD缺乏组婴儿6月龄体重(8.58±0.64)、BMI(18.14±1.86)、6月龄体重及BMI增量(5.15±0.75,4.77±1.04)以及WAZ(0.08±0.26)显著高于VD补充组(8.26±0.47,17.55±1.73,4.94±0.89,4.16±0.71及0.03±0.23)(P0.05)。对粪便菌群分析发现,VD缺乏组乳杆菌属(21.60±5.88)及肠球菌属(10.79±8.11)含量高于VD补充组(10.94±4.01,4.56±9.95)(P0.05)。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婴儿6月龄体重及BMI与VD补充时间(r=-0.211,r=-0.186)与剂量(r=-0.232,r=-0.201)成反比,与乳杆菌属(r=0.312,r=0.342)及肠球菌属(r=0.207,r=0.231)含量成正比。结论婴儿早期VD缺乏可引起体重及BMI增加过快,并促进肠道乳杆菌属及肠球菌属生长,可能会增加后期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儿心量表”修订后《中国儿童发育量表》的结构效度及校标效度,为制定全国常模以及诊断性发育量表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地区抽样人群中,用《中国儿童发育量表》初始修订表进行测试;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确定量表的结构及结构效度;以Gesell发展量表为外在校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共测试0~84月龄儿童2 779名,男童1 468名,女童1 311名。男:女比为1.1∶1,按项目实际受试人次计,共测试77 329人次。具有鉴别力的(CR值,P<0.05)项目占99.2%(259/261)。将量表每3个月的项目为一个整体(子集)进行因素分析, 9个子集的KMO值分别为0.938、0.954、0.933、0.932、0.940、0.942、0.948、0.976、0.956;旋转后提取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6.9%、 55.2%、57.6%、59.4%、50.5%、59.7%、61.0%、59.7%、59.2%。量表的5个维度与提取因子载荷匹配基本吻合。通过对以因素分析的9个子集进行强制性验证性因素分析,5个维度构想与实际数据的拟合度良好。考虑发展量表特点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量要求,再将前后连续、相邻月龄项目进行组合即1月龄与2月龄,2月龄与3月龄之后以此类推,再进行验证分析,分析参数CFI及NNFI均大于0.9,RMSEA在0.08以下占79.2%(19/24),最大为0.98,仍提示五维度的构想合理。与Gesell量表的关系(Pearson)系数为0.637。结论 修订后《中国儿童发育量表》结构效度较高,测验项目鉴别力强,五维度的量表结构合理,符合诊断性发育评估量表参数,可作为制定全国常模的基础量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6-12月从北京市顺义区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幼儿园,将其管辖的所有1~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及家庭基本情况、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391例,其中存在至少1种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1 432例(59.9%)。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为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48.8%),然后依次为进食位置不固定(14.0%)、挑食(13.0%)、进食时间过长(11.2%)、零食过多(9.0%)、汤泡饭(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主要看护人、家长对儿童进食的态度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母亲文化程度高(OR=0.528,95% CI:0.431~0.647)、家庭年收入高(OR=0.656,95% CI:0.473~0.909)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因素;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OR=1.366,95% CI:1.151~1.622)、靠哄骗/强制引导儿童进食的态度(OR=1.581,95% CI:1.284~1.947)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应重视对儿童家庭尤其是低年收入、低文化程度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家庭的干预指导,以降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011-2012年北京市0-1岁儿童发育迟缓社区筛查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法(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对辖区内0-1岁儿童进行发育迟缓筛查,并按工作常规要求网上直报2011、2012年儿童发育迟缓筛查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0-1岁儿童发育迟缓筛查率全市(户籍+非户籍)为63.31%,户籍在册儿童筛查率为72.64%,非户籍为47.92%,与2011年全市49.95%(其中户籍57.43%,非户籍37.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筛查率明显提高。有4个区县全市筛查率超过85%,城区、近郊、远县地区全市筛查率2012年均高于2011年,城区已完成十二五指标,与远、近郊各区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区县筛查工作发展很不平衡,远、近郊各区县总体筛查水平较低,下步工作中应该继续加大发育筛查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发育筛查工作的管理力度并根据地区情况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04年北京市2~6岁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调查中诊断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随访研究,了解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近期预后。方法:在3年后对2004年调查中确诊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进行随访,由儿童精神科医师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进行诊断,随访时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Gesell发展诊断量表或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的评定及总体调查问卷、精神专业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2004年确诊的29名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中共有26名儿童得到随访。随访时间间隔(38.1±0.9)个月。21名(80.8%)儿童诊断同前;另5名(19.2%)儿童的诊断发生变化,1名儿童孤独症诊断转变为不典型孤独症。2名孤独症诊断儿童及2名不典型孤独症诊断儿童不再符合广泛性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疾病严重程度转归为显著好转、好转、无变化、加重者分别为4人(15.4%)、4人(15.4%)、15人(57.7%)、2人(7.7%),1名儿童转归无法确定。随访确诊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中,90.9%伴有精神发育迟滞,76.2%伴有感觉统合失调,52.4%伴有过度活动,18.2%伴有肢体残疾,18.2%伴有癫痫。患儿既往康复治疗明显不足,教育安置有限。结论:多数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近期预后不良,少数患儿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保健管理模式,早期发现儿童发育中存在的问题,早期干预,预防残疾发生。 【方法】 以海淀区健全的儿童保健三级网为基础,通过对社区儿保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建立逐级信息转诊管理制度和区级评估干预门诊,研究全区社区儿童发育筛查-评估-诊断-指导干预-反馈-基层再提高的监测管理模式;通过分析全区五年发育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评估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结果】 2006-2010年海淀区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筛查覆盖率由66.33%上升到93.75%。2009年起建立区级发育迟缓儿童干预门诊,更多迟缓儿童得到干预指导,较好发挥了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监测的社会效应。 【结论】 在健全的儿童保健三级网中,实施有效的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监测及保健管理模式,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发育偏离或落后儿童的有效途径,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  相似文献   
8.
儿童发育迟缓为发育性残疾中一类,特指5岁以下儿童采用发育诊断量表评估的发育落后儿童,是小儿神经内科或发育儿科常见的、导致儿童就诊的原因之一,患病率约为1%~3%。病因、流行病学、预后的研究以及干预模式探索对于预防儿童发育性残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0~6岁智力残疾儿童3年后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象为2004年北京市残疾儿童调查中的0~6岁237例智力残疾儿童,问卷采用盖塞尔发展测验-中文修订版(Gesell)、韦氏智力测验、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以及自设影响因素问卷.结果 3年随访结果为: "非智力残疾"的人数为124人,轻度发育残疾46人,中度发育残疾32人,重度发育残疾16人,极重度发育残疾19人.转归影响因素包括城区/郊区(B=-0.622)、父母是否知道如何在家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B=-0.470)、2004年Gesell量表中个人社交分项得分(B=-0.040).结论 智力残疾儿童会出现不同的转归,一些儿童可能会转归为"非智力残疾",但这些儿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全州县疟疾防治结果,评价疟疾防治措施,为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州县疟疾防治过程的措施、方法和调查、监测、防治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几十年的反复防治,疟疾的发病率逐年下降, 1990年和1996年通过广西卫生厅的组织考核验收,分别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和<消灭疟疾标准>.1990-2004年未发现内源性和继发性疟疾病例.结论 经过实施疟疾防治措施,疟疾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一个疟疾中度流行区控制到只有输入性疟疾病例地区,说明全州县的疟疾监测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疟疾的传播流行.但输入性疟疾的存在,对灭疟成果带来极大的威协,加强灭疟工作的领导,充实健全三级灭疟网,加强三热病人的疟疾监测、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管理仍是今后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