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篇 |
完全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20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6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 总被引:114,自引:2,他引:112
目的:阐明中国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国家卫生决策和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WHO诊断标准,对中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者的社区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20-74岁居民共42751人。结果11省(市)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1.51%,肥胖现患率为2.92%,经1990年全国人口标标化,11省(市)超重的现患率为18.28%,肥胖的现患率为2.48%;经1992年世界人口标化,超重现患率为18.61%,肥胖现患率为2.49%;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21.71%和3.73%)显著高于男性(21.25%和2.11%);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11省(市)中,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性是北京最高,女性是山东最高;肥胖的现患率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流行特点。结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患者病开始低龄化,男性肥胖患病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女性。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预测高血压、高血糖的实用价值及其建议值探讨 总被引:109,自引:4,他引:105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对于预测高血压、高血糖患病的实用价值及其诊断建议值,为确定我国肥胖和腹部肥胖的诊断指标及其界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5-1997年全国糖尿病(DM)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包括偏相关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交互作用分析,计算BMI、WC、WHR在不同截点暴露对高血压、高血糖和二者聚集的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归因危险百分比(ARP)和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PARP)。结果:①BMI、WC与血压和血糖的相关性比WHR好;②logistic调整了年龄、性别、职业性体力活动强度、休闲活动强度、文化强度和DM家族史后,BMI、WC、WHR是患高血压、高血糖以及二者聚集重要的预测因子,三者的相对重要性以BMI>WC>WHR;③BMI、WC、WHR三者之间对于高血压和高血糖患病率有相加交互作用,尤其以BMI与WC的交互作用普遍存在,其归因交互作用百分比[A[(AB)]在5.95-29.34%之间;④BMI≥23、≥24、≥25时,RR在2.5左右,从流行病学角度看,RR值处于暴露因子与疾病关联的中高度有害范围,其ARP在0.580-0.626之间,从流行病学角度看,RR值处于暴露因子与疾病关联中的中高度有害范围,其ARP在0.580-0.626之间,PARP在0.259-3.08之间,⑤男性WC≥85cm、女性WC≥80cm和男性WC≥90cm,女性WC≥80cm,RR分别在2.06-3.08之间,此时腹部肥胖对高血压、高血糖和二者聚集的PR值分别处于中、高度有害;RR分别在0.515-0.676之间,PARP分别在0.241-0.431之间。结论:从暴露对疾病危害的程度,人们对超重和肥胖的可接受性,我国开展肥胖防治处于初期阶段及公共卫生人群预防的角度综合考虑,在BMI、WC、WHR中,预测我国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实用价值以BMI和WC为好,建议以BMI为肥胖指标,BMI≥24诊断为超重和肥胖;以WC为腹部肥胖指标,男性WC≥80cm、女性WC≥80cm为诊断界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居民膳食中农药残留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中农药残留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总膳食研究,通过对全国四个区域代表性混合食物样品的调查,了解各类食物样品中农药残留量;根据食物消费量,获得我国居民膳食农药残留摄入量,并与允许摄入量比较;对于污染的食物样品进一步溯源性分析。结果 我国居民2000年每人每天膳食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总摄入量为3.11μg,滴滴涕(DDT)总摄入量不足FAO/WHO农药残留联席会议(2000)提出的每日摄入耐受量(PTDI)(0.01mg/kg bw)的1%。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居民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入的HCH有所增加,主要来自北方一区和南方二区水产类样品中林丹的污染。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在谷类、蔬菜和水果三类食物的混合样品中均未检出有机磷农药残留。结论 我国居民2000年膳食农药残留摄入处于低水平,且有机磷农药的滥用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陈君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649-650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也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食品安全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密切和广泛关注与近 5~ 6年来国际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连续不断发生不无相关。继二恶英和大肠埃希菌O15 7∶H7后 ,又出现了牛海绵状脑病 (疯牛病 )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全球性重大事件。其中 ,有的病种引起众多消费者急性发病乃至死亡 ,如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大肠埃希菌O15 7∶H7在日本引起近万人食物中毒 ;有的病种引起的病例虽然不多 ,但病死率高、社会影响大 ,如疯牛病引起人克 雅病 ;也有的化学污染物 (如二恶英、农药和兽药… 相似文献
5.
乙二胺四乙酸铁钠中铁在人体吸收率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 : 研究在中国典型膳食条件下乙二胺四乙酸铁钠 ( Na Fe EDTA)中铁在人体的吸收率。方法 : 采用铁稳定性同位素54 Fe和58Fe分别标记 Fe SO4 和 Na Fe EDTA并以稀土元素镝 ( Dy)作为排泄物回收标记物。自愿受试者为 1 8~ 2 2岁健康女性。采用我国典型城镇成年女性膳食模式。两种铁剂和 Dy以酱油为食物载体一同分两天 6次经口给入。实验期间每日留取受试者膳食样品并收集受试者在实验期的粪便。采用原子吸收 ( AAS)和等离子体质谱 ( ICP- MS)分别检测膳食和粪便中总铁含量和铁同位素比例 ,对两种铁剂中铁的吸收率进行比较。结果 : Fe SO4 的铁平均吸收率为 4.73% ,而 Na Fe EDTA为 1 0 .51 % ,两者差异为极显著 ( P<0 .0 1 )。结论 : Na Fe EDTA中铁的吸收率优于 Fe SO4 。 相似文献
6.
7.
乙二胺四乙酸铁钠强化酱油对学生贫血状况的改善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将 30 0名缺铁性贫血学生分为对照组 (未强化铁的酱油 )、低Fe剂量组 (5mg d)、高Fe剂量组(2 0mg d) ,观察乙二胺四乙酸铁钠 (NaFeEDTA)强化酱油对缺铁性贫血的干预效果。试验为期三个月 ,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定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原卟啉、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 ,并每月测定血红蛋白一次。结果表明 ,对照组各项检验指标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 ,表现为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含量的显著性增加和原卟啉、总铁结合力的显著性下降。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干预前后未见明显差异。试验结果提示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铁钠强化酱油进行营养干预对缺铁性贫血学生的铁营养状况有改善。 相似文献
8.
9.
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膳食砷摄入量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了解和评价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膳食中总砷及无机砷的含量和成年男子人均膳食摄入量。方法采用总膳食研究方法,通过膳食调查、统计不同地区人群各种食物的消费量、按照所得的食物消费量数据烹调加工并混合成可食的各种食物类别。膳食样品中总砷含量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无机砷含量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并按成年男子各种食品的消费量与实测膳食中砷的含量相乘得到不同地区总砷及无机砷的实际摄入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无机砷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值评价我国4个大区成年男子膳食中无机砷摄入的安全性。结果某些地区的个别食物样品超过我国的食品卫生中砷的限量标准。我国4个大区(北方一区,北方二区,南方一区,南方二区)和中国标准人膳食中总砷和无机砷摄入量(占PTWI百分率)分别为:0.220mg,0.094mg(69.3%);0.254mg,0.098mg(72.2%);0.296mg,0.048mg(35.6%);0.335mg,0.077mg(57.3%)和0.276mg,0.079mg(58.6%)。结论本研究首次运用总膳食的方法得到我国4个大区成年男子和中国标准人膳食中总砷及无机砷摄入量数据。结果显示我国人群膳食中总砷及无机砷摄入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住院病人营养不良患病率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了解住院病人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及其分布.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北京和上海7所三甲综合医院的4 549例住院病人病例进行调查.结果:低体重患病率,入院时、住院中和出院时分别为11.12%、12.22%和14.62%;低清蛋白血症患病率,入院时、住院中和出院时分别为20.27%、31.57%和19.75%;营养不良性贫血患病率,入院时、住院中和出院时分别为40.36%、53.12%和50.66%.结论: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病人入院时已有较高的营养不良患病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营养状况未获得改善,故出院时的营养指标均低于入院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