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Smoothened(Smo)基因在小鼠胚胎颌面部正常发育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像分析系统研究Smo基因在小鼠胚胎11.5、13.5及17.5d颌面部的表达情况。结果:Smo基因在胚胎11.5、13.5及17.5d的颌面上下颌突均有表达,且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上下颌突之间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上皮和结缔组织之间表达基本无差异。结论: Smo基因在小鼠胚胎颌面部正常发育有明显表达,提示Smo基因可能参与颌面部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下颌髁突部软骨介导的生长在下颌生长与形态发生中具有众所周知的重要作用 ,而生长激素受体 (GHR)已被证实存在于下颌骨髁突 ,生长激素是颅面形态发育的决定因子。颅面部对系统性生长激素 (GH)的治疗呈时间、部位依赖反应 ,可促进软骨区域是下颌升支部位的生长。GHR定位于 5P12 13.1,约 87kb长 ,包括 10个外显子。对GHR基因敲除大鼠的研究发现 ,GH GHR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系统对新生大鼠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定量评价颅面形态与GHR基因SNPs的关系 ,受试者由无亲缘关系的 10 6位中国汉族普通人群组成 ,从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 ,对GHR基因外显子 4 10及其侧翼进行PCR扩增及测序 ,共发现 6个SNPs,1个位于外显子 6 ,5个集中于第 10外显子 ,各等位基因频率与NCBI报道均有差别 ,位于 16 30 C(I5 2 6L)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杂合度最高 ,为 4 5 .7% ,其中 14 83A C(P4 77T)、1735A C(P5 6 1T) ;1319G T(C4 2 2F)均有极性改变。NCBI报告的外显子 6的 5 36A C未在本研究人群中检测到。各SNPS基因型在人群中的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对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 2 6项线性测量项目的测量 ,并对各SNPs基因型与测量值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GHR基因I5 2 6L与下颌升支高度相关 ,等位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Chen Z  Wang GS  Tang FL  Yao ZJ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926-929
目的制备人Scl-70抗原207~765位氨基酸片段融合蛋白作为自身抗原,探讨ELISA检测抗Scl-70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构建编码Scl-70抗原第207至第765位氨基酸片段的重组体,在宿主菌E.coliBL21(DE3)中表达融合蛋白,经Ni^2+-NTA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印迹法鉴定抗原性,ELISA检测北京协和医院免疫科血清库中系统性硬化(SSc)及部分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抗Scl-70抗体。结果重组融合蛋白在宿主菌中获得可溶性表达,免疫印迹法鉴定表明其能与标准抗Scl-70抗体阳性血清反应,而与正常血清、其他抗血清无反应。在36份SSc患者血清中,天然抗原免疫双扩散(DID)法共检出的6份阳性血清用重组多肽ELISA检测有5份呈阳性,30份经天然抗原DID法检测为阴性的血清用重组多肽ELISA检测有3份呈阳性;20份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用重组多肽ELIS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重组的207—765位氨基酸片段是Scl-70抗原的主要抗原表位区域,以重组多肽为基质ELISA检测抗Scl-70抗体的敏感性较高,为进一步研究抗体水平与临床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绝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都伴有血脂代谢异常 ,而且高血压在具有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家庭中发生频率更高。由此认为 ,血压调节和血脂代谢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脂蛋白脂酶 (LPL)基因是否为国人高血压病发生的易感基因。方法 筛选了 1 4 8个高血压病家系 ,使用ABITM377测序仪 ,结合GENESCAN技术对LPL基因旁侧区域内 7个多态性进行基因型检测。使用S .A .G .E/SIBPAL2和SOLAR程序完成血压质量和数量性状的弱参数连锁分析 ,使用TDT/STDT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所有分析均对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进行了校正。结果  (1 )使用SOLAR程序 ,连锁分析提示D8S2 6 1与收缩压连锁 (LOD =2 5 2 )。使用LOD值拟合分析 (1 00 0 0次 ) ,进一步证实D8S2 6 1与收缩压连锁 (P =0 0 0 0 1 )。 (2 )使用S .A G E/SIBPAL2程序观察到D8S1 1 4 5 (P =0 0 0 97)、D8S5 1 1 (P =0 0 0 36 )和D8S5 6 0 (P =0 0 1 1 5 )与高血压连锁 ;D8S2 6 1和NEFL分别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连锁。 (3)TDT/STDT分析提示D8S2 6 1的第三等位基因与高血压存在连锁不平衡 (χ2 =8 6 4 3,P <0 0 1 ;Z′ =2 4 0 8,P <0 0 5 ) ,Bonferroni校正值Z′ =3 5 1 7,P <0 0 1。结论LPL基因旁侧区域内的某些基因或LPL基因本身可能参与  相似文献   
5.
酪蛋白激酶1(casein kinase 1,CK1)属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物种间和组织中分布都很广泛。在Wnt信号通路中,CK1直接或间接参与对Dvl-1、APC、Axin和β-Catenin的磷酸化反应,CK1或其具体亚单位在Wnt通路中发挥的是正调节作用还是负调节作用尚存在争议。在生物节律中CK1主要是直接磷酸化作用Per等主要的节律基因蛋白,调节后者的降解,影响其核定位和基因表达,影响生物节律。  相似文献   
6.
特洛伊肽(trojan peptides),又称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或蛋白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s,PTD),是一类少于30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它们一般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能够高效跨越细胞膜并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物质(如多肽,蛋白质,核酸等)运送至细胞内.本综述主要阐述了利用特洛伊肽将质粒DNA和siRNA运送至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以及动物体内的研究进展,并阐明了这一运载系统在基因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上的巨大潜力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淀粉样前体蛋白 (amyloid precusor protein,APP)是 Aβ(β- am yloid peptide,Aβ)的前体蛋白。后者是阿尔茨海默疾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最主要的病理标志。 APP突变后增加神经毒性蛋白 Aβ42 / 43的表达量 ,从而导致家族性 AD(FAD)的发生。本文综述了 APP的基因结构、功能、突变体的类型及基因突变的病理学后果 ,同时追踪了如下两方面的研究进展 :1Aβ产生的途径 ;2 APP代谢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试图建立外周血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以保存孤独症患者家系特有的基因组资源,为进一步探讨孤独症的发生机理提供材料。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66个原发性孤独症核心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品,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将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并用遗传学方法检测其建系前后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建系成功孤独症病例60例,父母成功132例,所有建成的细胞系冻存后复苏成功率100%,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建系前后遗传是稳定的。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孤独症患者永生细胞系,可为进一步研究孤独症的分子水平发病机理提供随时可取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中国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特征性染色体改变。方法 应用高分辨G带和人工细菌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荧光原位杂交(flou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68例中国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染色体改变。结果 用G带分析观察到有染色体改变的4例患者,分别为1例t(4;6)(q23-24;p21)、1例21p 和2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BAC FISH进一步证实易位病例,而且更精确[t(4;6)(q25-26;p21-1)];涉及7号、15号、2号染色体的BAC FISH均未观察到文献中报道的染色体改变;而9号染色体的臂间倒位和21p 因无BAC克隆而无法证实。结论 用G带和BAC FISH发现少数中国孤独症患者有染色体改变,但远没有文献中报道的10%~48%那么高。BAC FISH有助于精确地确定染色体易位断裂点。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可将乙型肝炎病毒(HBV)分为至少8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别命名为基因型A至H。近来的研究显示,不同的HBV基因型之间在致病性和病毒特性上可能存在差异,并且由此可能影响病毒的致病过程和治疗的疗效或预后状况。因此,确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基因型对于HBV感染后疾病进展的风险预测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HBV基因型与HBeAg的血清转换、HBV感染后疾病严重程度、HBV感染后的慢性化以及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