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Back 等[1]1968年报道骨髓移植治疗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症以来,细胞制品作为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一直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由于干细胞具备自身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其衍变而来的临床用生物制品可能具有与其本身不同的生物学特征,故干细胞制品是一种不同于基础细胞的生物制品。目前,对此类干细胞制品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但对不同类别的干细胞制品的研究探索程度不同,例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MSCs)/基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已有大量临床前研究和临床使用的报道[2-4],而人胚胎干细胞(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 hESCs )或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ent stem cells,iPSCs)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临床前资料,尚未进入临床使用。虽然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令人鼓舞,而且新的治疗领域不断扩展,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结合近年来干细胞的临床前研究,对干细胞制品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风险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恒河猴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M-JEV)的神经毒力产生及其严重程度,对M-M-JEV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猴两侧丘脑和腰髓内注射M-M-JEV,同时设阴性对照和麻疹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及麻疹-流腮联合减毒活疫苗对照,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查注射部位、体温、血液学、血液生物化学、摄食量、眼科学以及血清抗体等变化情况;实验结束进行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各项观察指标及检查结果均与对照疫苗或阴性对照相似,相关数据与对照疫苗或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JEV表现出与单价疫苗或相关联合疫苗相似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环miR-1-3p在多柔比星诱导食蟹猴心肌损伤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5岁普通级雄性食蟹猴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7只)和实验组(10只),静脉注射盐酸多柔比星注射液(2.5 mg/kg)4周,收集外周血浆标本和心脏组织标本,应用液相芯片技术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NT-proBNP表达水平,且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miR-1-3p表达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功建立药物致食蟹猴心肌损伤模型;两组CK-MB、cTnI和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iR-1-3p的表达水平在给药4周后较给药前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miR-1-3p的表达水平与CK-MB、cTnI和NT-proBNP改变呈现了相同的升高趋势,且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miR-1-3p可作为药物引起心肌损伤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顺铂诱导的Beagle犬急性肾损伤模型,为开展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Beagle犬单次静脉注射3、4和5 mg/kg顺铂,探讨采用顺铂建立急性肾小管损伤模型的给药方案。密切观察动物给药后临床症状,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传统血清及尿液新型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在试验结束时解剖动物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Beagle犬单次静脉注射3 mg/kg顺铂后,临床症状轻微,随后恢复正常。组织病理分析结果显示该动物肾脏发生了损伤病变,包括轻度肾小管变性、坏死或再生;而动物在接受4 mg/kg和5 mg/kg顺铂给药后,动物临床症状严重,并发生濒死和死亡,肾脏也出现了中度肾小管变性、坏死或再生,以及轻度的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管蛋白管型。血清和尿液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3 mg/kg顺铂给药剂量,动物体内尿素氮和肌酐仅轻微升高,而尿液中丛生蛋白、白蛋白、骨桥蛋白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浓度在给药后明显升高,且持续增长。结论Beagle犬单次静脉注射3 mg/kg顺铂可成功构建轻度损伤的急性肾小管损伤模型,为后续在非啮齿类动物中发现早期、灵敏、特异的药物临床前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G)的体内外遗传毒性,并比较体外细胞试验及大鼠体内实验评价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体外二维(2D)、三维(3D)细胞培养法分别构建2D、3D HepaRG细胞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将2D、3D HepaRG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0.5%二甲基亚砜(DMSO)]、丝裂霉素C组(阳性对照,0.1μg/mL)和EG低、中、高剂量组(10、50、200μg/mL),然后检测各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甲磺酸乙酯组(阳性对照,200 mg/kg)和EG低、中、高剂量组(100、300、1 000 mg/kg),每组6只,连续灌胃给药15 d,每天1次;15 d后检测各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尾距。结果:在体外2D HepaRG细胞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丝裂霉素C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EG各剂量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 HepaRG细胞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丝裂霉素C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EG高剂量组HepaRG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在大鼠体内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甲磺酸乙酯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尾距均显著升高(P<0.01),EG高剂量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EG各剂量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肝细胞尾DNA百分含量、尾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剂量增加有升高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2D细胞模型中,EG未导致染色体断裂及DNA损伤,但3D细胞模型长期给药和体内重复给药结果均显示EG存在一定DNA损伤风险,故3D HepaRG细胞模型的评价结果更接近大鼠体内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实验动物组织冰冻切片制备的关键要点和注意事项,以提高切片质量。方法 采用美国赛默飞世尔恒温式冷冻切片机,对30例SD大鼠和30例食蟹猴的皮肤、肌肉、乳腺、卵巢、子宫、胃、大肠、甲状腺、肝脏、肾脏、脾脏、淋巴结、脑、脂肪等新鲜组织进行常规冰冻切片取材、包埋、切片、染色后封片。结果 镜下检查组织切面平整,细胞形态完整、清晰,染色良好。结论 不同组织需要区别对待,制作优良的冰冻切片就需要对取材、组织速冻、温度选择、组织包埋、切片、固定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谨慎地操作。  相似文献   
7.
药物的免疫原性是指药物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评价非期望的免疫原性是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和临床评价的重要内容。免疫原性评价内容包括方法的开发、验证、药物诱导的抗体反应水平检测(滴度)、抗体的特性研究、抗体的中和活性测定、分析抗体产生对疗效、毒性和药动学的影响,并预测对人体潜在的免疫原性强弱。如何提高动物模型的预测性、优化检测技术、实现评价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未来免疫原性评价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神经毒性是许多药物或化合物常见的毒副作用。在新药研发早期要进行神经毒性筛选。对于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系统的小分子药物或疫苗类的生物制品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要进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神经毒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或神经病理学评价是临床前药物神经毒性评价的金标准。针对影响药物毒性神经病理学评价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神经病理学评价的一般策略、最佳的评价时机、特殊的神经组织屏障系统、神经组织病理制片中的取材方法以及人工假象对神经病理学诊断的干扰,进行详细的解析,以期为我国神经毒性评价指导原则的制定和药物非临床神经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个器官的系统,自身易受年龄、性别、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变异较大,因此在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评估药物所致的免疫毒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免疫系统的组织形态学评价是确定免疫毒性公认的基石。就免疫系统病理学评价相关的指导原则,以及胸腺、脾脏、淋巴结等重要免疫器官的病理学评价进行简要论述,以帮助毒性病理学家准确和一致性评价免疫系统中预期的或意外的药物所致的毒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畸变试验作为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前常规开展的毒理学试验项目,是检测化学物质对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影响的基本方法。确立标准化试验方法并积累一定的背景数据,是试验系统和数据真实可靠性的有力保障,可为科研人员和审评专家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依据。首先就影响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的因素进行简要综述,继而通过回顾国内外2012-2017年期间发表的47篇有关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的研究来讨论如何规范化试验条件,并以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2002-2017年汇总的背景数据为例阐释建立历史背景数据的要点。总之,严格参考OECD指导原则开展规范化的染色体畸变试验并通过长期积累建立一套对照受试物的背景数据是临床前遗传毒性研究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更好地对药物等受试物的潜在致染色体损伤作用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