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4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155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42篇
基础医学   180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398篇
内科学   254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8篇
外科学   246篇
综合类   902篇
预防医学   324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404篇
  9篇
中国医学   410篇
肿瘤学   9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17—2019年某热电企业噪声检测与工人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2017—2019年噪声接触组整体听力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异常以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M40 dB、双耳高频平均听阈M40 dB伴语频任意频率听阈>25 dB两种情况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2019年该企业噪声作业人员整体听力异常率变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提示应加强针对噪声危害风险制定和采取管理控制措施,预防接噪人员听力损伤和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探讨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8-2018年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力量、高影响力作者、高被引期刊、高频关键词及突变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数据采集时间为2018年5月9日.结果 通过创建检索式导出并去重后,共得出3 561条文献数据.发文量最高的国家是美国,共发文1 398篇,占10年发文总量的39.3%;英格兰的中心性最高,在研究中处于关键地位.芬兰的图尔库大学是核心研究机构,10年发文76篇,在研究网络中的中心性为0.16;高产作者为Salmivalli,发文量57篇;高被引作者为Olweus,被引频次为1 981.高被引期刊为《Aggressive Behavior》,影响因子2.747,10年被引共1 729次.在高频关键词方面,bully,adolescence,victim等核心词汇频次较高;在研究对象上,middle school出现频次较高;在欺凌形式上,violence,aggression,cyberbully出现频次较高;在欺凌后果上,depression,mental health,health出现的频次较高.突变词包括school children,bullying victimization,relational aggression等.结论 校园欺凌领域近10年的研究热点包括暴力行为、性别差异、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欺凌研究将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天津市河东区2016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系统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性别间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比较。结果结果表明,45岁以上是恶性肿瘤的高发年龄段。男性恶性肿瘤前五位死因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食管癌,女性恶性肿瘤前五位死因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胃癌。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χ~2=50.142,P<0.05),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除结直肠癌、白血病和鼻咽癌外,其余几种主要癌症男女性间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几年,恶性肿瘤一直占据死因顺位的前两位,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未来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积极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做好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靶向沉默髓鞘转录因子1(MyT1)对人脑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和黏附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设计特异性靶向沉默MyT1基因的shRNA,包装慢病毒后感染人脑胶质瘤U-118MG和U-87MG细胞,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中MyT1的表达水平,BrdU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分别检测两种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的变化,qPCR检测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HEK293T细胞中包装了特异性靶向MyT1基因的shRNA慢病毒,并成功感染了U-118MG和U-87MG细胞;两种细胞中My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均P<0.05),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均P<0.05),细胞黏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均P<0.05)。结论 靶向沉默MyT1基因对人脑胶质瘤U-118MG和U-87MG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MyT1基因的表达,可能是脑胶质瘤诊疗的一个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7.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