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40例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胸部CT对该病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灶单发12例(30%),多发28例(70%);单侧18例(45%),双侧22例(55%);单纯磨玻璃密度(GGO) 32例(80%),完全实变1例(2. 5%),GGO+实性混合密度7例(17. 5%);分布模式为小叶核心型17例(42. 5%),胸膜下型7例(17. 5%),混合型13例(32. 5%),弥漫型3例(7. 5%)。伴随征象中血管增粗征17例(42. 5%),胸膜平行征10例(25%),空气支气管征8例(20%),晕征7例(17. 5%),反晕征1例(2. 5%),铺路石征3例(7. 5%)。吸收期病变残留纤维条索灶或胸膜下线的有14例(35%);病变完全消失未残留纤维条索灶的有20例(50%);以上2种形式均存在的有6例(15%)。有17例第2次CT复查有进展。结论 COVID-19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CT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转归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普通型COVID-19肺炎首诊胸部CT、首次复查胸部CT的影像资料6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1例。依据是否随病程发展为重型分为普通型组(51例)和转重型组(11例),应用AI技术定量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首次胸部CT转重型组患者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3.3%,高于普通组1.3%,以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0%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患者的敏感度(72.7%)、特异度(66.7%)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744。复查CT两组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普通型组相比,转重型组病灶体积占比10.0%,明显增大,以增加的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65%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的敏感度(90.9%)、特异度(78.4%)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两次CT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内部磨玻璃密度、实性密度成分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智能在CT预测COVID-19转归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早期对重症及危重症的发生进行预警,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病变短期内迅速进展可能对普通型COVID-19肺炎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6日至3月15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0例,均行多次CT检查,间隔时间2~10 d。分析其早期、进展期和消散期的CT影像特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合计21例(占75.0%),结节影7例(占25.0%)。进展期,以混杂磨玻璃密度影为主要表现49例(占81.7%),实变影为主11例(占18.3%);多发病灶52例(占86.7%),病灶分布以两肺中下叶为主44例(占73.3%),位于胸膜下为主55例(占91.7%)。消散期,病灶数量减少49例(占81.7%),范围缩小60例(占100.0%),密度减低60例(占100.0%);再次出现磨玻璃密度影改变36例(占60.0%),出现条片实变影者24例(占40.0%);最后吸收后残留胸膜下弧线影和小叶间隔增厚表现9例(占15.0%)。结论:CT可清楚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的分布、密度、形态和范围,以及肺间质增生改变,能用于早期诊断和动态变化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5日十堰市太和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20例NCP患儿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个月~10岁,中位年龄2岁9月,5岁以下患儿14例。分析20例NCP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儿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图像均有渗出性病灶,表现如下:11例为肺野中外带分布的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或实变影,其中9例为胸膜下分布;2例为节段性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2例为肺内局限性沿着小血管分布的磨玻璃影;5例为类小叶性肺炎特点,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样、小斑片样影。结论:儿童NCP临床症状不典型,其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可对疾病做出早期预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我院诊治的NCP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39例患者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症8例。NCP肺内病变随机分布于肺叶各段,多位于胸膜下,可表现为单一性,也可以几种病变同时存在,常表现为纯磨玻璃影(6例),磨玻璃影+实变(30例),伴结节影(18例)。结论:NCP患者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影像学特征,及时诊断,早期防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确诊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首诊的X线胸片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进行征象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诊症状。X线胸片对下肺近肺底病灶易漏诊(1例)。病变呈肺野外带分布的占7例(87.5%),病灶累及双肺下叶的占5例(62.5%),8例病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00%),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5例(62.5%),增粗的血管影或增厚的支气管壁4例(50%),网格状改变1例(12.5%)。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1)病变分布特点呈肺野外带、胸膜下分布,以两下肺多见;(2)病变密度特点以磨玻璃密度最常见;(3)病变的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血管影增粗、支气管壁增厚或网格状改变等。结论HR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选筛查和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热门诊专用CT在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疑似患者与确诊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3月4日首都医科大学大学宣武医院45例疑似COVID-19患者与9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X线资料,对其X线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5例疑似病例中32例X线表现可见异常,肺内病变最常累及左侧(18例)、下肺野(24例)、中带(23例),病变以单发(21例)、斑片状(29例)、模糊影(24例)常见。9例确诊病例中5例胸部X线阳性,肺内明确病变最常累及右侧(4例)、下肺野(5例)、中带(4例),病变仍以单发(4例)、斑片状(5例)、模糊影(4例)常见。两组病例除病变分布侧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在胸部X线的其他异常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初筛手段,胸部X线检查对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的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肺部CT表现,加深对本地区该疾病影像特征的了解。方法:收集重庆地区172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CT检查资料,分析患者肺部病灶的分布、累及位置和范围、形态、密度等特征,并对不同时期确诊患者肺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对比。结果:172例患者中,143例(83.1%)在首次胸部CT图像上可见肺部炎症病灶,其CT表现如下:①累及范围:单肺受累者37例(25.9%),双肺受累者106例(74.1%);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叶者分别为33例(23.1%)、23例(16.1%)和87例(60.8%),平均受累肺叶(3.2±1.6)个,其中以右肺下叶(113例,79.0%)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左肺下叶(98例,68.5%);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段者分别为18例(12.6%)、18例(12.6%)和107例(74.8%),平均受累肺段(7.4±5.7)个;②病灶数量、形态及密度:133例(93.0%)肺部病灶呈多发,其中以类圆形或斑片状实变影伴少许磨玻璃密度影(groun...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医学杂志》2022,(23):1775-1778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已成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大多数病例中, COVID-19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如发烧、咳嗽和呼吸困难等, 但部分患者可以腹部症状首发, 且常掩盖其自身的呼吸道症状, 导致病情延误, 因此COVID-19腹部器官受累正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常见的腹部受累器官有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及肾脏, 消化道症状是最常见的腹部症状, 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现就COVID-19腹部受累症状及其影像学征象进行综述, 以加深临床及放射医师对SARS-CoV-2感染所致腹部脏器损害的认识, 从而做到快速、有效的诊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部CT评分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经核酸检测证实的70例COVID-19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在初诊胸部CT上,根据病灶累及肺叶数目进行CT评分(0~5分)。根据CT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分患者(≤2分)、高分患者(>2分)。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肺叶评分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CT评分与患者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CT评分评估患者临床转归的效能。结果 相对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核酸转阴时间较长(t=2.281,P=0.026)。高分患者及低分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多累及两肺下叶,高分患者住院时间大于低分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CT评分预测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8、0.64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5%、82.1%和48.4%、45.2%。结论 男性患者核酸转阴时间相对较长;CT评分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COVID-19患者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心血管疾病(CVD)(包括高血压及心源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年1月20日至2月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就诊筛查并经COVID-19 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65 例COVID-19患者,分为CVD组和非CVD组。采集基础信息、临床症状、血常规、胸部CT特征,分析其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胸部CT特点。结果:65例COVID-19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0.0%,咳嗽53.8%,血常规指标52.3%发生C反应蛋白升高,18.5%白细胞减少症,26.2%淋巴细胞减少症。CT表现84.6%病变呈双肺分布,95.4%斑片状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其内可见网格状纹理。病灶沿支气管及胸膜分布。患者肺受累程度及与患者的接触史和CVD有关联性。CVD组的症状持续时间和肺受累百分比大于非C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连续两次复查患者中随着时间进展,CVD组与非CVD组的肺受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再次复查肺纤维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结论:胸部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合并CVD患者的胸部CT更加严重,恢复较慢,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可以更好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胸部薄层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检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8日—3月25日本院6例经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薄层CT动态变化图像资料,动态复查间隔时间3~5d,认真观察其肺部CT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6例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的患儿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11(5,15)岁,分析其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1)CT/X线检查有无肺炎与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2)HRCT阳性时肺内病灶表现为局限性磨玻璃影,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单肺叶、肺段受累为主,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胸腔积液。(3)肺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影像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单肺叶、肺段受累为主,预后良好;儿童感染率及无症状感染者比率较高,且肺炎程度较轻,临床工作中可适当减少对儿童CT检查的次数以减少放射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