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大肠癌肝转移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大肠癌肝转移基因表达的改变及其相关基因.方法:收集手术切除5例大肠癌合并肝脏转移患者的原发和转移病灶的新鲜组织标本,提取总RNA,合成荧光标记的cRNA与Agilent human 1A oligo芯片杂交.挑选10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设计引物,用实时RT-PCR法定量测定21例术中收集的新鲜原发和转移标本中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和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以表达差异≥2.0或≤0.5倍为限,在5对标本中,共同上调110个基因,共同下调96个基因.挑选1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RT-PCR结果与芯片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大肠癌肝转移涉及众多基因表达的改变,应用基因微矩阵有助于发现基因变化的规律及其分子机理的深人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大多数异种移植的研究仍局限在两个不同种属间的哺乳动物,两个不同纲间的肝细胞移植却罕有报道。 目的:观察不同纲间(罗非鱼/大鼠)肝细胞移植的排斥反应及其途径。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9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尼罗罗非鱼。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方法:采用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L-1。实验组脾内注射提纯后的罗非鱼肝细胞2 ×107,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不同时段移植物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物周围IgM及IgG。 结果:实验组移植后2 h可见红髓内弥散分布的成簇、小灶状肝细胞,肝细胞呈圆形,细胞边界清晰,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染色较淡。肝细胞移植物在移植后很快的被排斥,移植后4 h,部分肝细胞边界不清。核固缩、核溶解,存活肝细胞明显减少,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移植后8 h只能见到少许正常肝细胞,24 h后未见到完整肝细胞。移植后3 d可见肉芽肿样区域,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对照组术后早期可见小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较轻。实验组移植后1h大鼠脾内移植物周围可见少量的IgM,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IgM明显聚集,一直持续到移植后3 d时反应程度减弱,IgG在移植后24 h开始出现,3 d后反应程度减弱及消失。对照组大鼠脾内始终未见IgM和IgG出现。 结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于大鼠体内可能发生了超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是大鼠天然抗体和罗非鱼肝细胞表面的异种抗原反应后,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罗非鱼肝细胞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自发性胆囊内瘘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白发性胆囊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B超、CT、MRCP、胃肠造影、ERCP等检查确诊11例。术中证实胆囊十二指肠瘘17例,胆囊胆管瘘7例,胆囊结肠瘘5例,胆囊胃瘘3例。30例行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其中19例行胃肠瘘口修补术,2例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和十二指肠造瘘术,2例行十二指肠瘘口修补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6例行T管引流(其中4例用部分胆囊壁修补),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另2例仅行肠腔切开取石。本组死亡2例,余恢复良好。结论结合B超、CT、MRCP、胃肠造影、ERCP等检查有助于术前胆囊内瘘的诊断;本病应开腹尽可能切除胆囊,并根据瘘口部位、大小等综合分析后行瘘口修补等手术。  相似文献   
4.
肝干细胞存在于成年肝脏Hering管 ,肝脏受损严重或肝细胞增殖受阻时激活、增殖、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 ,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重大关系。它也存在于胎肝 ,近来又发现一部分来源于骨髓及胰腺等肝外组织。多种因素调节其发育 ,在此过程中动态性表达一系列的表面标志 ,据其特异性标志进行分离、培养 ,可作为细胞替代疗法的细胞来源和基因疗法的受体细胞治疗肝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 NOSES)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行3D腹腔镜腹部无切口直肠前切除术的73例直肠癌患者,按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分为低前白蛋白组(前白蛋白<220mg/L)和正常前白蛋白组(前白蛋白≥220mg/L),分析不同前白蛋白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前白蛋白与直肠癌NOSES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低前白蛋白组和正常前白蛋白组患者间进行比较,身高、体质量、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体质量、BMI、男性、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糖类抗原19-9、神经侵犯、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前白蛋白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住院时间呈负相关(r=-0.265,P=0.023),术前低前白蛋白是直肠癌NOSES术后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61,P=0.013)。结论 术前低前白蛋白是直肠癌NOSES术后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术前白蛋白水平,将有助于预测直肠癌NOSES术后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1-2].术前如何获得患者门静脉系统侧支循环血管的详细分布,从而选择精细的手术方法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观察CT门静脉成像术(CT-PV)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以期对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提供详尽的术前影像学资料,用于指导外科手术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D-氨基半乳糖制备的肝衰大鼠随机分为4组:微囊化组,裸肝细胞组、空微囊组及生理盐水组,腹腔内分别植入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裸肝细胞、空微囊及生理盐水.比较各组间1周死亡率.移植后动态检测各组大鼠总胆红素,比较其差异,动态观察移植物的病理变化.结果 移植后1周内微囊化组的存活率较高(57.9%),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48 h,微囊化组总胆红素(6.21±0.86)μmol/L明显较低,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1周,微囊化组可以收集到形态完整,没有粘连的微囊,其内的肝细胞尚部分保持存活.结论 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移植能改善肝衰大鼠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肝干细胞存在于成年肝脏Hering管,肝脏受损严重或肝细胞增殖受阻时激活、增殖、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重大关系。它也存在于胎肝,近来又发现一部分来源于骨髓及胰腺等肝外组织。多种因素调节其发育,在此过程中动态性表达一系列的表面标志,据其特异性标志进行分离、培养,可作为细胞替代疗法的细胞来源和基因疗法的受体细胞治疗肝病。  相似文献   
9.
高温对罗非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温度对罗非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方法 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含多种辅助因子的培养基培养。台盼蓝拒染法测细胞活力。倒置光显微镜观察罗非鱼肝细胞的形态。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按不同培养温度分为A(28℃)、B(37℃)和C(39℃)三组。比较各组不同时期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和谷丙转氨酶含量。结果 新分离的罗非鱼肝细胞形态完整。37℃下与28℃下培养。生长良好、可存活2~3周。39℃下培养,可存活5~7d。A组和B组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和谷丙转氨酶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酶冷消化法是一种较好的鱼肝细胞分离方法。罗非鱼肝细胞体外培养可耐受37~39℃高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行区域性断流术40例病人和同期经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8例病人的资料对比分析,初步评价区域性断流术的疗效。方法对108例手术病人于断流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pressure,FPP),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随访1~4年,术后动态比较观察病人的肝功能变化(术前1 d、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腹水感染、肝性脑病发生率,1年再出血率、死亡率。结果区域性断流术组FPP下降幅度与经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性断流组病人肝功能1周左右恢复到术前水平;经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2周时恢复到术前水平。区域性断流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3.4±6.8)d,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0 ml,腹水感染率为10.0%,术后1年再出血率为2.5%、死亡率为5.0%;经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6.3±16.3)d,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00 ml,腹水感染率为11.8%,术后1年再出血率为8.8%、死亡率为7.3%。结论区域性断流术创伤小,术后1年再出血率为5%,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适合肝功能评分高分值Child-Pugh B级(Child-Pugh分级分值11分以上,肝功能检查前白蛋白低于100 mg/L)以及急诊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