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路、疗效及适应症。方法2000年10月-2003年5月采用脊柱后路腰椎间盘镜行髓核摘除术共治疗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引导准确定位,电视监视下咬除少量椎板下缘及黄韧带,保留上下关节突、显露硬膜囊,神经根及突出椎间盘、摘除髓核组织,必要时清理或扩大神经根通道。结果 本组共治疗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随访1月-2年零3月,平均11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65例,良9例,可4例,无复发,无神经根损伤及硬膜囊撕裂病例。1例并发椎间盘炎。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在保证神经根通道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具有手术创伤轻组织剥离少,保持脊椎中后柱完整性,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出血少,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椎间盘镜髓核除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及疗效。方法: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共开展经椎间盘镜髓核除术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27-58岁,平均42岁,术后随访平均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其中疗效为优19例,疗效为良9例,疗效差1例,优良率达96.6%,神经根损和硬膜破裂各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9%,结论:经椎间盘镜髓核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花费少等优点,适用于除复发性和伴严重椎管狭窄症以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相似文献   
3.
杨德顺  王开明  黄明  廖亮 《淮海医药》2011,29(4):289-291
目的 观察后路椎间盘镜(MED)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2010年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8例,采用椎间盘镜下手术减压24例;通过后路开放手术24例,观察2组手术疗效.结果 按Nakai标准评价手术疗效,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ED组较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自固定式显微椎间盘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从2000年10月采用自固定式显微核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22-71岁(平均39.6岁),病程4个月至8年,平均16.4个月。结果:本组经3-10个月随访,优:31例;良:7例;优良率86.4%,可6例。3例出现硬膜囊撕裂,脑脊液漏,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引起下肢局部麻木,均发生在早期手术病全,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目前未发生类似并发症,未见椎间盘隙感染的发生。结论:自固定式显微椎间盘镜系统具有手术创伤小,容易操作,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最适用于单侧单节段的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有椎管狭窄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经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椎体后缘突出的钙化型椎间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5月至2002年2月采用脊柱后路MED治疗经CT诊断并在术中证实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结果:随访3-9个月,平均5.6个月,16例患者下肢痛,间歇性跛行全部消失,恢复了原工作和正常生活,但其中2例足趾,小腿外侧麻木未完全消失,参照陆裕朴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7.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病史较短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与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357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其临床表现为单侧腰腿痛、单一神经根受累且腿痛症状大于腰痛、影像学显示单间隙后侧方突出或脱出且无脊椎滑脱和腰椎失稳表现、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等条件作为开展MED的适应证.共开展MED 166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46.5%。结果:平均随访22.6个月,无一例出现硬脊膜及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按照Nakai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8.7%。结论:MED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手段,尚不能完全取代常规开放手术,在掌握开放手术技术的前提下,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灵活运用手术技巧等可提高手术疗效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48例,患者均有持续性腰痛,伴有双侧臀部、双侧或一侧下肢疼痛、麻木,均有间歇性跛行、腰部屈伸活动受限。腰椎动力位X线片示均为单节段失稳,椎间水平移位≥4mm或椎间角度变化≥11°,但滑移不超过Ⅰ度。均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椎管减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自体骨粒、椎间融合器置入椎体间融合术。术后2周(出院时)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术后每3个月复查X线片。按照Macnab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95min;出血量110~210ml,平均150ml。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b标准,优24例,良20例,可4例。X线检查未见cage移位、下沉,37例随访超过9个月的患者均见椎间隙变模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示椎体间无移位,但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椎间隙消失和骨小梁完全通过椎体间上下终板。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及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间失稳症具有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等优点,长期疗效及融合情况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Summary The lumbar discectomy using an endoscopic view and a posterior approach (system MED) is an interesting surgical technique which beneficiates from the principles of the classic approach and the endoscopic gestures. It beneficiates of an instrumentation perfectly adapted to the gestures that have to be done and requires a training period. It deserves to be evaluated because the global results from the first series are promising and it suits to compare it with other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 in the wide range already existing to take care of a sciatica by a herniated disk.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总结115例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的经验教训.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4月~2003年4月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结果中转开放手术13例,术中椎间盘镜移位2例,硬脊膜损伤7例,术后血肿压迫神经2例,无神经根损伤.全组随访3~12个月,平均7.5月,按Nakai分级:优70例,良36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92.2%(106/115). 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术中C形臂X线机定位、黄韧带及椎板切除、神经根周围粘连分离显露充分、彻底止血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技巧、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以及不同程度伸(足母)肌力或跟腱反射减弱,同时辅以CT扫描和/或MRI检查确诊.常规内镜(METRx)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三面游离的黄韧带瓣,用神经根拉钩将神经根拉向内侧以充分显露突出的腰椎间盘.椎间盘摘除和神经根松解后,将黄韧带瓣恢复到原来解剖部位.结果65例均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0~170 min,(136±21)min.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65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4.5月,疗效评定按Nahi分级标准:优4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2.3%(60/65).结论内镜下(METRx)保留腰椎黄韧带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降低术后腰椎管外瘢痕向腰椎管内生长,是非常好的天然解剖结构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