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3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 研究椎动脉损伤在闭合性颈椎创伤中的发病率及其与颈椎损伤机制、类型、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观察椎动脉损伤后的临床症状、体征 ,探讨早期正确诊断的方法。 方法 于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2月间 ,利用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技术 ,连续观察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 ,结合颈椎X线、MRI、CT检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分析。 结果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中 ,12例 (2 6 % )伴椎动脉损伤。其中 7例为双侧损伤 (4例一侧未显影、一侧狭窄 ,3例双侧狭窄 ) ,5例为单侧损伤 (均为一侧狭窄 ) ;10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任何症状 ,2例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偏盲等症状。椎动脉损伤与屈曲型损伤及颈椎严重不稳定相关 (P <0 .0 5 ) ,与小关节绞锁、横突孔骨折及脊髓完全性损伤明显相关 (P <0 .0 1)。 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闭合性颈椎创伤的较常见并发症 ,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颈椎创伤中的颈椎严重不稳定、屈曲型损伤、伴有脊髓完全性损伤、小关节绞锁和 (或 )横突孔骨折应高度怀疑椎动脉损伤。临床医师应对此类损伤有较高的警惕性 ,常规进行颈部动脉MRA检查是最有效的早期正确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估AF的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主前按Frankel分级说不定损伤程度。怀根内固定的进钉点。行AF内固定。术后以上述分级方法再次对40例患者进行评平,并作X线、CT检查对AF疗效进行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术前Frankel分极B~D级者均获1~2级的进步。全部病例无医源性神经根受损或断钉。X线随访示36例患者椎体序列恢复正常。有3例术后6个月后发  相似文献   
3.
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行全椎板切除术后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置换,大体观察、观片病理观察、CT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椎管面积和矢状径。结果:多孔磷酸钙人区椎板节段的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比空白节段明显增大(P〈0.01),与正常对照节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能有效地预防椎板再生后椎管狭窄,并认为椎管狭窄与纤维  相似文献   
4.
15例低位椎管内肿瘤误诊误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提高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及疗效。方法 对收治曾被误诊的胸10椎体节段以下的低位椎管内肿瘤1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结果、误诊误治经过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对椎管内肿瘤的症状、体征缺乏认识,体检不够细致,影像学检查选择不当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以临床特征为基础。配合X线片、腰穿脑脊液检查以及MRI检查可降低低位椎管内肿瘤的误诊率。MRI是诊断椎管内肿瘤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5.
由腰椎管侧隐窝狭窄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称为侧隐窝综合征,又名上关节突综合征或神经根管综合征,是腰椎再手术的常见原因。1982年6月至1993年10月本院共收治75例,采用扩大开窗术,行椎间关节部分切除术,经随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75例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35~75岁,平均5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1年,平均5年6个月;多数病例起病隐匿,仅16例有较明显的外伤史。狭窄平面:L_(2~3)1例,L_(3~4)3例,L_(4~5)40例,L_5~S_1 31例。单侧狭窄58例,双侧狭窄17例。 2.临床症状与体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71例,大腿前外侧痛4例,节段性皮肤麻木42例,间歇性跛行16例,休息时侧身屈髋体位18例。腰部活动轻度受限20例,皮肤感觉改变50例,伸(口止母)肌力减弱1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0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30例,排尿困难1例。 3.影象学检查:X线片示腰椎退行性变58例,腰椎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40例,椎间关节骨质增生45例,椎间隙狭窄15例,椎间关节半脱位、椎弓根缩短6例,椎体向前滑移2例。CT示侧隐窝前后距离0~3.4mm(平均2.5mm)70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40例,椎管狭窄、椎板增厚6例,椎体后缘骨质增生20例,椎间关节增生肥大10例,椎间盘变性真空8例。  相似文献   
6.
滑膜软骨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24例滑膜软骨瘤病。病变发生在膝关节16例,髋、肘关节各4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从各关节切除软骨小体游离体数目为2~689颗不等,只有病理检查发现滑膜多发生软骨化生才能确诊本病,取除全部软骨新生物或游离体治疗成功的关健。大多数病例作局部滑膜切除是恰当的,滑膜的完全或次全切除仅仅适应于滑膜广泛受累的病例。如果滑膜正常,单纯作游离体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别阻断股骨头主要供血血管 ,观测股骨头血流动态改变、血管再生及病理改变 ,为临床选择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参考。方法 将实验兔旋股内、外侧动脉 ,根据不同组别分别结扎。于术后不同时间应用SPECT检测患侧头与健侧头、患侧头与干放射性计数比 ,半定量动态检测股骨头血流量及代谢的改变 ;拍X线平片 ,对股骨头墨汁染色切片 ,硬组织切片及荧光染色切片进行观察 ,并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 ,评价预后。结果 结扎旋股内、外侧动脉组及结扎旋股内侧动脉组的头 /头比及头 /干比明显下降 ,X平片示股骨头密度增高 ,切片荧光反映明显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显示骨小梁结构紊乱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扎旋股外侧动脉组的头 /头比及头 /干比轻度下降 ,比值增高不显著 ,X线平片示股骨头无改变 ,切片荧光反映不明显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显示骨小梁形态无明显变化 ,与前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墨汁染色切片示三组股骨头均有密集的血管 ,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旋股内侧动脉及其分支为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 ;当股骨头血供受损严重 [(头 /头比 <0 7,(参考头 /干比 <1 8) ],并呈持续高代谢反应时 ,骨小梁承受应力能力差 ,后期出现塌陷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深入的神经发育期雪旺细胞凋亡现象作一综述,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周围神经创伤与修复过程中雪旺细胞的变化规律提供理伦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创伤中S-100蛋白与雪旺细胞活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创伤变性中雪旺细胞S-100蛋白的生理作用.方法将74只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1个正常空白组(8只),11个实验组(66只).每只实验组大鼠双后肢再随机分为试验肢(构成试验组)和对照肢(构成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2天、3天、4天、8天、14天、21天、30天共11个时相点,切取坐骨神经中下段标本.检测各组神经纤维形态学改变,雪旺细胞S-100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显示华勒氏变性,雪旺细胞数在24小时后下降,3~4天后罕见,8天开始增加,14天形成Bungner带.各组S-100普遍低水平表达.与正常空白组相比,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小时、21天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周围神经创伤变性中,S-100与雪旺细胞的应急反应、增殖重建有关,反映雪旺细胞的功能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杨明  章明  陈正形 《解剖学报》2003,34(4):401-405
目的 观察间皮细胞在培养状态下的形态学特征,测定其抗凝与纤溶作用的强度,为血管假体内腔铺被细胞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取SD大鼠大网膜、主动脉、皮下结缔组织用作间皮、内皮及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各自的形态特点。取3类细胞第3代融合后48h的无血清培养液,放射免疫法测定6-酮-PGF1α(前列环素的代谢产物)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结果 在相同培养状态下,间皮细胞生长较快,表现出许多与内皮细胞相似的形态特点。间皮细胞培养液中6-酮-PGF1α浓度显著高于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的浓度,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也高于成纤维细胞者,但与内皮细胞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相同培养状态下,间皮细胞具有与内皮细胞相似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可能为血管假体内腔铺被层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