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缺损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帅  张宁  陈维善  吴永平 《中国骨伤》2012,25(3):258-261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其中含丰富的生长因子,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骨科,用于骨组织、软骨组织和软组织的修复,其中生长因子对骨修复的多个阶段和多个方面都起作用,以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作用最为显著,机制研究也较为透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借助MRI影像,研究胸腰椎骨折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先后顺序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12年9月132例脊柱骨折患者的X线片、CT和MRI抑脂序列检查资料.按骨折形态行AO骨折分型,棘间韧带(ISL)、棘上韧带(SSL)、黄韧带(FL)和小关节囊(FC)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完整、血肿和撕裂,ISL又分为血肿比例>50%和≤50%.最后分析AO形态学损伤的进行性等级与MRI信号之间的关系. 结果 AO A1/A2表现为单纯FC牵张损伤,A3出现ISL撕裂,范围较小,FL和SSL基本完整;AO B1表现为除FC损伤外,还有ISL血肿撕裂,SSL/FL损伤发生率较低,β2表现为SSL/FL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AO C表现为小关节脱位伴骨折,ISL、SSL、FL均会撕裂.AO骨折程度与MRI显示PLC损伤高度相关(P<0.01). 结论 MRI能很好显示PLC各单元的损伤情况及其损伤顺序.AO形态学分型与MRI紧密关联,随着创伤力量的增加,PLC各成分出现进行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0名脊柱形态正常的志愿者与110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位垂直轴、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根据SRS测量标准,将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45例、Ⅱ型48例、Ⅲ型17例.比较志愿者与各型退变侧凸组间的脊柱矢状位参数及骨盆参数,分析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骨盆投射角,Ⅲ型退行性侧凸组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高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Ⅱ型与Ⅲ型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骶骨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小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志愿者组、Ⅰ型退行性侧凸组中未发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Ⅱ型与Ⅲ型退行性侧凸组脊柱矢状位失平衡的发生率分别为17.8%、29.4%.志愿者组与Ⅰ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骨盆参数间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存在相关性;Ⅱ、Ⅲ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小,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也减小甚至消失,而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存在;各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均与矢状位垂直轴相关,其中后两者的相关性更大.结论 脊柱矢状位形态呈阶梯样改变,Ⅱ、Ⅲ型退行性侧凸患者的骨盆参数、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肿痛等疾病的治疗.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常见并发症可分为三大类,包括手术显露过程中的组织损伤、减压时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以及植骨、内同定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陈维善 《浙江医学》1991,13(3):33-36
膝前痛是以髌股关节区疼痛伴压痛和摩擦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多见于10~30岁的青少年及40岁以上的中老年。自从Büdingcr首次报道髌骨软骨软化龟裂引起膝前痛以来,软骨病变一直成为这类病例的诊断焦点,特别是青少年膝前痛,几乎都归咎于髌骨软骨软化症。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发现有症状者不一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融合结合选择性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46例患者,男14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66.4岁.节段行TLIF的标准:运动节段存在僵硬的后凸畸形,椎体在任一个方向存在明显移位、节段不稳定,冠状位L3或L4椎体明显倾斜;3个节段行TLIF 3例,2个节段21例,1个节段22例.随访2~5年,平均3.6年.影像学评价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腰部和下肢症状的JOA评分.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31.7°3±14.4°,末次随访平均10.2°±6.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6,P<0.05),术后改善率67.8%.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27.5°±12.6°,末次随访平均39.3°±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P<0.05),术后改善率44.4%.TLIF节段前凸角术前平均6.5°±5.1°,末次随访平均11.6°±5.9°;TLIF节段的脊柱其他畸形和椎体移位均得到明显矫正.术前JOA评分平均(14.1±4.2)分,末次随访平均(22.2±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P<0.05),根据JOA评分恢复率,优良率84.8%;术后JOA评分增加与术后腰椎前凸角增加呈正相关(r=0.61.P=0.02).结论 选择性TLIF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恢复腰椎前凸、矫正节段畸形和移位,从而提高脊柱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 Sextant微创脊柱系统结合椎体内植骨技术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载荷分享评分逸7分的胸腰椎 A型骨折患者 20例, 并与同期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的 20例患者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间的临床及影像学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手术时机及载荷分享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经皮组明显小于开放组(P约 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高、后凸角均显著恢复(P<0.05);术后 1年, 两组均见椎体前高和后凸角的显著丢失(P约 0.05);末次随访, 两组也均未见上述指标的进一步丢失。影像学指标与临床疗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经皮组影像学指标恢复略差, 但临床疗效略优。结论 (1)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可应用于治疗载荷分享评分逸7分、无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尽管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影像学各指标略差于开放组, 但由于其损伤小、出血少等优点, 仍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引起退变性脊柱侧凸弯度增加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社会人口老龄化使得退变性脊柱侧弯发病率明显上升,临床确定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及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根据脊柱侧凸弯度及其进展.该文就影响退变性脊柱侧凸弯度进展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4年1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5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0例,女16例;年龄43~76岁,平均58.1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13.4个月.通过CT及MR检查观察骨化累及节段、分布特点、骨化巢形态、椎管狭窄程度以及脊髓压迫程度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整块或分解切除加后外侧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后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0个月,平均2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25±2.47)分(0~1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7.53±3.20)分(0~11分).术后恢复率为-116.7%~100%;56例中优25例,良20例,可6例,差5例,优良率80.4%.CT扫描显示根据骨化巢形态胸椎黄韧带骨化分为外侧型6例,弥漫型17例,厚结节型33例.6例外侧型患者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手术优良率为83.3%(5/6);弥漫型患者中,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11例、椎板分解切除法6例,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1.8%(9/11)、83.3%(5/6);厚结节型患者中,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4例、椎板分解切除法29例,手术优良率分别为50%(2/4)、82.8%(24/29),并各有2例术后疗效差.结论 全椎板整块切除加后外侧融合适用于治疗外侧型、弥漫型胸椎黄韧带骨化,而全椎板分解切除法加后外侧融合适用于厚结节型胸椎黄韧带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