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肝脏扩散加权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方法。资料与方法将头部DWI序列的参数修正后用于肝脏成像,并以此序列对机器校准纯水水模对32名正常人行b值为0~1000s/mm2的DWI,测量纯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人肝脏信号强度的ADC值。结果纯水ADC值约为2.30×10-3mm2/s。对于正常人,随b值增大肝脏信号强度与ADC值降低,存在负相关性(信号强度与ADC值的相关性分别为r=-0.903,P=0.00;r=-0.795,P=0.00);b值为50~250s/mm2时得到的ADC值与变异程度均偏大;b值为300~1000s/mm2,ADC值变得稳定,变异性减小;但b值为1000s/mm2时,肝脏信号强度减低,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结论本研究所用的肝脏DWI方法能准确反映水分子的扩散状态,用b值300~800s/mm2范围,能得到清晰的DWI图像与稳定的ADC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讨诊断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法,以避免误诊,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结核性脑膜临床资料,CT表现及误诊原因。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极易误诊,正确诊断是治愈患者的关键因素,病的不同阶段出发,综合分析,才能得以确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肠道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肠道急腹症患者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结果恶性病变19例,17例伴肠梗阻:原发肠癌伴梗阻9例,腹膜转移粘连伴梗阻5例,肠淋巴瘤伴梗阻2例,肠间质瘤伴梗阻1例;另直肠癌伴穿孔、感染和乙状结肠癌伴周围感染各1例。良性病变21例,12例伴肠梗阻:单纯粘连性肠梗阻7例,其他原因所致梗阻5例;另肠穿孔伴周围感染3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例,回盲部结核、回盲部感染伴脓肿、腹壁疝、肠系膜粘连扭转各1例。本组病例MRI对肠道急腹症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2.5%(37/40),定性诊断敏感性90.91%、特异性94.44%,病因诊断符合率82.5%(33/40)。结论 MRI对病变的发现与显示,及定位、定性、病因学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在诊断肠道急腹症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MR技术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技术(3D CE-MRA)在诊断腹部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26例腹部良恶性肿瘤患者行常规MRI与3D CE-MRA,对3D CE-MRA病灶检出率、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比较,统计其肿瘤的动静脉显示率,并观察肿瘤不同增强时相的表现.结果共41个病灶,在实质脏器37个病灶中,T2WI检出29个,B超检出30个,3D CE-MRA动脉期检出34个,其病灶检出率高于T2WI和B超.肝内肿瘤CNR,T2WI为21±3.8,3D CE-MRA动脉期为13±4.6(P<0.05),静脉期为19±3.3(P>0.05),延迟期为23±2.5(P<0.05).肝外肿瘤CNR, T2WI为15±5.8,3D CE-MRA动脉期为18±4.3(P<0.05),静脉期为20±6.1(P<0.05),延迟期CNR为21±4.8(P<0.05),3D CE-MRA CNR等于或高于T2WI,其肿瘤动脉显示率为80.4%,静脉显示率为26.8%,能显示肿瘤不同时相的强化特点.结论 3D CE-MRA对腹部肿瘤检出率高,能显示肿瘤血管与组织强化特点,为诊断腹部肿瘤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纹状体和黑质1 H-MRS各参数值正常参考范围。方法纳入健康中老年志愿者32名,采用单体素PRESS序列对纹状体、多体素PRESS序列对黑质进行1 H-MRS扫描,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含量及各参数比值。结果左右侧纹状体和黑质NAA/Cr、Cho/Cr、NAA/Cho、NAA/(Cho+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两侧结果,纹状体NAA/Cr、Cho/Cr、NAA/Cho、NAA/(Cho+Cr)均值及95%CI分别为1.39(1.33~1.45)、0.90(0.86~0.94)、1.58(1.50~1.66)、0.73(0.70~0.76);黑质上述比值均值及95%CI分别为2.36(1.85~2.87)、1.38(1.12~1.65)、1.70(1.59~1.81)、0.93(0.86~1.00);纹状体及黑质中NAA/(Cho+Cr)比值均最稳定。结论正常中老年人黑质和纹状体1 H-MRS各参数中,NAA/(Cho+Cr)比值最稳定,可为研究累及黑质和纹状体区域的疾病提供正常参照。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膈疝的X线CT表现与临床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膈疝的临床X线和CT征象的认识及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14例患者,将其X线CT表现与临床所见相对照。结果 X线和CT检查共发现14例膈疝患者,包括左侧膈疝者13例,右侧膈疝1例。左侧膈疝患者中11例为胃疝,另外1例为大网膜疝,1例为肠道和大网膜疝;11例胃疝者中,9例合并肠道和大网膜疝,1例合并大网膜疝,2例合并肠道疝,2例合并肝疝,2例合并脾疝:1例右侧膈疝者疝内容物为部分肝右叶及肠道,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 胸腹部X线平片、钡餐检查及胸部上腹部CT扫描不仅能对膈疝做出正确的诊断,而且对临床手术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0岁,受凉后畏寒、发热伴咳嗽、咳白痰3 d于2009年2月14日入院.1个月前曾患急性胰腺炎,既往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胆囊及胆管结石、胆囊炎、胆管炎病史.体检:体温40℃,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梗阻性黄疸,血淀粉酶正常.  相似文献   
8.
经皮腰椎间盘切割术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LD)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症状典型,经CT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例,使用直针法经皮穿刺行病变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并对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观察。结果:疗效分三类,显效、有效、无效。11例患者分别是7例、2例和2例。全部病例无并发症。结论;P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合理的病例选择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供血障碍肠管可逆性改变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治疗恢复的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特征,观察病变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表现及相应供血肠管的异常表现,将缺血肠管与正常对照组肠壁CT表现进行比较,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4例,肠系膜下动脉病变2例,5例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有异常。19例小肠缺血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径为20.05±1.99 mm,管径大于正常对照组(15.36±0.74 mm,P0.05);肠腔内积液13例,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于静脉期增强,小肠壁呈不均匀强化,平均CT值为42.77±4.33 HU,低于对照组(85.53±2.68 HU,P0.05),小肠黏膜强化中断16例,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7例结肠缺血患者,肠管的径线为24.02±1.55 mm,对照组径线为19.73±1.88 mm,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肠肠腔内积液3例,与对照组(2例积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增强,病变结肠壁平均CT值为33.14±4.02 HU,低于对照组(CT值为63.63±6.50 HU,P0.05);病变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5例,对照组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2例,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小肠和结肠的缺血性改变,治疗后复查均恢复正常。结论肠系膜动脉供血障碍性肠缺血可逆性改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为肠管轻度扩张,肠腔内积液增多,肠管壁不均匀强化、肠黏膜强化不连续,而小肠改变较结肠改变显著,是诊断可逆肠缺血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26例下颌骨骨折病人行MSCT扫描,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 ruction,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由两位副高职称以上放射科CT室医师共同阅片分析,统一评定,并与普通X线片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6例均可以通过MSCT后处理技术明确判断骨折情况,普通X线片漏诊6例,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783,P=0.009,P0.05)。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下颌骨骨折情况,减少漏诊、误诊,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