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讨吸烟对丙泊酚麻醉下胃镜检查男性患者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行无痛胃镜检查男性患者80例,年龄40~50岁,ASAⅠ或Ⅱ级,按照吸烟与否分为非吸烟组(NS组)和吸烟组(S组),每组40例。静脉注射丙泊酚至BIS降至60及以下时停止首次给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影响操作时或BIS64时追加丙泊酚0.5mg/kg,记录丙泊酚诱导量和追加例次,胃镜操作时间、苏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呛咳、喉痉挛等呼吸道不良反应和其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S组丙泊酚诱导量明显高于NS组(P0.05),追加次数明显多于NS组(P0.05),S组出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NS组(P0.05),S组呼吸道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NS组(P0.05)。结论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吸烟增加了男性受检者的丙泊酚的用药量,及术中追加丙泊酚次数,同时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肺部良、恶性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 ,GGN)的鉴别诊断有意义的HRCT影像征象。方法 选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的肺部GGN病例,共96例,根据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可分为良性GGN组及恶性GGN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性别、年龄)及影像资料(病灶大小、形态、边缘、界面、密度、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通过χ2检验筛选出鉴别良、恶性GGN的相关因素,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 结果 96例肺部GGN中,良性组44例,恶性组5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分叶征、毛刺征、界面征(模糊、清楚光整、清楚毛糙)、囊状透亮影及密度5种征象对鉴别良、恶性G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叶征、清楚但毛糙的边界及毛刺征与恶性GGN相关(P<0.05)。利用回归方程得出诊断恶性GGN 的准确率为85.40%,特异性为81.80%,敏感度为88.5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19%、85.71%,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结论具有分叶征、毛刺征及清楚毛糙边界的GGN往往提示恶性病变,这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食管癌患者放射性肺损伤(RILI)预测因素,以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26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治疗,治疗前均行肺功能检查,治疗后均行HRCT检查随访RILI的发生情况,回顾性分析RILI的预测因素及其与COPD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0、1、2、3、4、5级RP发生率分别为38.49%、38.11%、17.74%、5.28%、0.38%、0,其中12例患有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9例(75.00%)发生例3级以上的RILI;发生RILI≥1级的相关因素有年龄、总剂量、V20、GOLD分级;重度及极重度COPD组患者的0级RILI的发生率为54.17%,高于轻中度COPD组(42.31%)及无COPD组(30.22%)。结论 年龄、总剂量、V20、GOLD分级与1级以上(有影像学变化)的RILI有相关性,重度COPD的RILI较正常或轻度COPD患者相对较轻,患有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多发生3级以上的RILI。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对实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3月—2022年11月经手术、穿刺或临床证实的231例实性肺结节患者CT影像资料,选择典型的231个肺结节,按病理类型分为良性(98例)和恶性(133例)。采用InferScholar软件分别从二维、三维2个角度对病灶轮廓进行勾画,之后用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入组病例以7∶ 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LASSO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特征筛选。在训练集中分别构建二维、三维影像组学特征模型(模型Ⅰ、模型Ⅱ),用测试集来验证,利用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从二维、三维2个角度分别提取出919、1 74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筛选,分别得到12、20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用机器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Ⅰ和模型Ⅱ。训练集中模型Ⅰ的AUC为0.97,模型Ⅱ的AUC为0.98;测试集中模型Ⅰ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0.94(95% CI:0.87~0.98)、83.9%、89.5%、86.7%、87.2%、87.0%;测试集中模型Ⅱ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0.97(95% CI:0.94~0.99)、75.9%、97.5%、95.7%、84.8%、88.4%。  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实性肺结节的良恶性,从三维角度构建的模型Ⅱ的诊断效能优于二维角度构建的模型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肺栓塞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提高肺栓塞的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99例疑诊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CTPA作为肺栓塞的确诊依据,分为肺栓塞组(40例)和非肺栓塞组(59例),观察CTPA间接征象的特点,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双侧胸膜明显增厚、右心室肥大伴室间隔偏移、肺梗死及马赛克征,对CTPA的间接征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D-二聚体的定性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栓塞组中胸腔积液发生率47.50%、双侧胸膜明显肥厚发生率25.00%、肺梗死发生率10.00%、右心室大伴室间隔偏移发生率12.50%、心包积液发生率5.00%、马赛克征发生率7.50%、D-二聚体阳性率100.00%,而非肺栓塞组中分别为27.10%、10.10%、0、1.70%、1.70%、0、59.30%。结论 胸腔积液、肺梗死、马赛克征及右心室肥大伴室间隔偏移等CTPA间接征象的出现,结合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对疑似肺栓塞患者具有提示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浓度。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年龄40~70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0.2%(R1组)、0.3%(R2组)、0.4%(R3组)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组和地佐辛复合曲马多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25例。记录患者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48h(T6)时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6时R1组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VAS评分明显高于PCIA组(P0.05),R2和R3组VAS评分与PCI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R2和R3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A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0.3%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的高分辨率CT征象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具有GGN高分辨率CT征象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手术或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44例)与恶性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GGN的高分辨率CT征象的特点差异,主要包括病灶的大小、形态指标、边缘(分叶征、毛刺征)、瘤体与周围肺组织间的界面(模糊、清楚光整、清楚毛糙)、密度(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内部结构(囊状透亮影、空泡征、支气管征)及邻近结构的改变(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结果良性组病灶的分叶征、毛刺征、瘤体与周围肺组织间的界面、囊状透亮影以及密度与恶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两组之间的形状、大小、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分叶征诊断恶性GG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较高,依次为71. 15%、86. 36%、86. 05%、71. 70%,而模糊的边界诊断恶性GG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较低,依次为15. 38%、36. 36%、22. 22%、26. 67%。结论肺部GGN的高分辨率CT征象(分叶征、毛刺征、瘤体与周围肺组织间的界面、囊状透亮影以及密度)对肺结节良、恶性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的高分辨率CT征象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具有GGN高分辨率CT征象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手术或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44例)与恶性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GGN的高分辨率CT征象的特点差异,主要包括病灶的大小、形态指标、边缘(分叶征、毛刺征)、瘤体与周围肺组织间的界面(模糊、清楚光整、清楚毛糙)、密度(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内部结构(囊状透亮影、空泡征、支气管征)及邻近结构的改变(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结果 良性组病灶的分叶征、毛刺征、瘤体与周围肺组织间的界面、囊状透亮影以及密度与恶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的形状、大小、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叶征诊断恶性GG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较高,依次为71.15%、86.36%、86.05%、71.70%,而模糊的边界诊断恶性GG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较低,依次为15.38%、36.36%、22.22%、26.67%。结论 肺部GGN的高分辨率CT征象(分叶征、毛刺征、瘤体与周围肺组织间的界面、囊状透亮影以及密度)对肺结节良、恶性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肺炎(IPA)的HRCT影像表现及治疗前后的影像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痰培养或活组织病理学确诊的56例侵袭性肺曲霉菌患者临床资料,并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初诊HRCT表现及抗真菌治疗前后CT表现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 本组42例(75.0%)表现为斑片影;33例(58.9%)表现为肺内结节,其中69.7%(23/33)表现为结节伴"晕圈征";15例(26.8%)出现"空气新月征",其中60.0%(9/15)出现在随访第3周左右;抗真菌治疗后第1~4周临床症状好转组与未好转组影像变化的P值分别为0.162、0.289、0.010、0.006。4组临床症状好转组中,有29例(29/38,76.3%)影像进展出现在抗真菌治疗后的第2周,其中有15例(15/29,51.7%)部分病灶内在抗真菌治疗后出现点状气体影,且后期会形成典型的空气半月征或病变范围进而缩小、消失。 结论 侵袭性肺曲霉菌肺炎典型HRCT影像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斑片结节影、曲菌球及"空气新月征",出现结节伴"晕圈征"和"空气新月征"时,则高度提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且"晕圈征"提示为IPA早期;"空气新月征"多出现在患病第3周左右,提示为IPA中晚期;建议抗真菌治疗后第3周及第4周复查CT,抗真菌治疗后的第2周左右,临床症状好转组会出现肺部病灶体积或数量暂时性增加及点状气体影,此时应结合临床客观评价抗真菌治疗效果,不能仅通过影像学评价抗真菌治疗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