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坚强的三柱固定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椎疾病。目前,随着对颈椎解剖学、影像学的深入研究,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但由于颈椎的个体差异较大,且毗邻结构复杂,故置钉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我院2011-02至2013-02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颈椎病32例,取得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55.2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和B组(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A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单节段不稳38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B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3~72岁,单节段不稳53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A组由术前平均(10.11±2.4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4.88±2.30)分,其中优25例,良12例,中4例;B组由术前平均(9.62±2.6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5.19±2.40)分,其中优37例,良13例,中6例。A组39例获得融合,融合率为95.1%(39/41),B组53例获得融合,融合率94.6%(53/56)。术后7d平均椎间高度A组为(11.2±1.2)mm,B组为(11.3±1.4)mm,术后2年A组为(11.0±1.4)mm,B组为(11.1±1.4)mm。经组间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或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高,且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而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相对双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保留后柱结构、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两种椎间融合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碳纤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共101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椎间融合)和B组(椎间植骨融合).A组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3岁;B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2岁.按照0~9分法评估临床疗效,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优良率为93.0%,B组为77.6%.A组融合率为95.35%,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椎间高度平均为11.3±1.4mm.B组为11.2±1.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1±1.5mm,B组为9.2±1.4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的基础上,采用碳纤维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联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21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男2例,女19例;年龄60~82岁,中位数75岁;均为单椎体病变,其中T_(11)病变3例、T_(12)病变5例、L_1病变9例、L_2病变2例、L_3病变2例;3例有轻微外伤史,其余18例均无明显外伤史;腰椎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T值-2.5;合并非相邻椎体陈旧性骨折3例,腰椎退行性侧弯2例,Ⅱ型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21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尿毒症1例;均无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均未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2周无效。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评定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同时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95 min,中位数75 min;出血量20~50 m L,中位数35 m 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心脑血管意外、内固定松动及骨水泥团块移位等并发症。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周围渗漏6例、椎间盘内渗漏1例,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患者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8.0±0.9)分,(2.0±0.5)分,(1.8±0.4)分]、ODI[(82.3±2.0)%,(30.9±1.3)%,(20.9±1.3)%]、伤椎前缘高度[(50.5±7.0)%,(74.6±7.9)%,(72.4±7.6)%]、伤椎后缘高度[(72.6±5.1)%,(81.4±5.1)%,(79.0±4.8)%]及后凸Cobb角(19.4°±2.5°,10.5°±2.3°,11.3°±2.0°)总体比较,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0.300,P=0.000;F=9 534.000,P=0.000;F=66.540,P=0.000;F=17.470,P=0.000;F=95.770,P=0.000)。术后7 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17,P=0.012;P=0.001,P=0.001;P=0.001,P=0.001),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P=0.001,P=0.002;P=0.001,P=0.001);末次随访时的ODI小于术后7 d(P=0.002),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与术后7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0;P=0.630;P=0.270;P=0.460)。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Ⅲ期Kümmell病,采用经皮椎体强化联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恢复伤椎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改善腰部功能,并能在短期内维持伤椎高度及Cobb角,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采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21~55岁,平均36.5岁;损伤部位与类型:C7椎体爆裂性骨折12例,C7/T1骨折脱位9例,T1爆裂性骨折2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5例,C级6例,D级3例.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00 ~ 900 mL,平均500 mL,手术时间为70~ 120 min,平均85 min.23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减压充分,脊髓神经功能除9例A级患者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获得1~2级的提高,植骨均获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患者术后X线片检查提示钛网放置位置欠佳,经随访未见移位,于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 结论 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是可行的,可达到充分的减压,即刻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序列,是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术中导针穿刺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术后螺钉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病例融合率无差异。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最后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开放置钉相比,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具有创作小、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瞄准器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对于下颈椎Ⅲ~Ⅳ度骨折脱位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尚有争议.2004年7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经前路减压、复位、髂骨块或钛网植骨及带锁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Ⅲ~Ⅳ度下颈椎骨折脱位18例,获得满意的复位和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人参皂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Ginsenodides,Gs)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Gs治疗组。每组36只,分别于术后6h、12h、1d、3d、7d、14d完整取大鼠Tq脊髓段。斜板实验和BBB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TUNEL法标记脊髓组织凋亡细胞;Westernblot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和Bcl伴随蛋白x(Bax)蛋白表达;RT—PCR方法检测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结果损伤组和Gs组大鼠术后14d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Gs组恢复优于损伤组(P〈0.05或P〈0.01);损伤组大鼠脊髓TUNEL标记的阳性细胞数于术后3d达高峰,Gs组于相应各时间点均低于损伤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Gs组大鼠脊髓Bcl-2蛋白表达高于损伤组(P〈0.01),术后12h、1d、3d、7d、14dGs组大鼠脊髓Bax蛋白表达均低于损伤组(P〈0.05或P〈0.01);术后各时间点Gs组大鼠脊髓caspase-3mRNA表达低于损伤组(P〈0.01)。结论通过提高Bcl-2/Bax比值并抑制caspase-3mRNA表达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是Gs对脊髓损伤后具有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85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2000年4月~2002年6月手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85例,手术方式包括:椎弓根固定 后外侧植骨32例(A组);椎弓根固定 椎管探查减压 椎间植骨31例(B组);椎弓根固定 椎管探查减压 椎间融合器(cage)固定22例(C组)。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三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78.1%、83.9%、95.5%;按0~9分法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3%、86.8%、90.9%。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使不稳节段达到即刻稳定,提高植骨融合率和手术疗效;应根据腰椎退变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的程度选择合适的融合术式;cage的应用为融合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带锁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胫腓骨骨折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侧股骨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文献报告中称为漂浮膝,若治疗不当常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本院自1999年8月~2003年9月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胫腓骨骨折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