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05医院在2010-01-2012-01进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的8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A组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联合双枚椎间融合器。按日本骨科学会(JOA)1984年制定的腰腿痛疗效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随访评分,计算治疗后的改善率和优良率;测量椎间隙高度变化并按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按以上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随访24个月时,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低于A组(t=24.190;P0.05),但两组椎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的手术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疗效及椎间融合率相当,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患者经济负担更小,但采用双枚椎间融合器患者的椎间隙高度丢失低于单枚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2.
两种椎间融合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碳纤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共101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椎间融合)和B组(椎间植骨融合).A组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3岁;B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2岁.按照0~9分法评估临床疗效,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优良率为93.0%,B组为77.6%.A组融合率为95.35%,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椎间高度平均为11.3±1.4mm.B组为11.2±1.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1±1.5mm,B组为9.2±1.4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的基础上,采用碳纤维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相似文献   

3.
单枚椎间融合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单枚椎问融合器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7年8月我院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患者中资料完整的病例149例,男83例,女66例,年龄32~68岁,平均46.7岁.失稳节段:L3/4 7例,L4/5 50例,L5/S1 92例.采用NaKai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观察术后失稳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16个月失稳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比值.结果:手术时间1.5~3h,平均1.8h;术中出血量200~600ml,平均490ml.并发硬膜囊撕裂5例,神经根牵拉伤4例.随访16个月~6年9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腰椎序列恢复正常;术后1周失稳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6个月时按NaKai标准评定,优115例,良26例,可8例,优良率94.5%;术后16个月时,按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无失稳复发,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等.结论: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失稳症比较可靠的方法,能很好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和节段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三种椎间植骨材料治疗腰椎滑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用自体髂骨、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人工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4年1月,收治114例腰椎滑脱患者。男45例,女69例;年龄32-61岁,平均43岁。其中度滑脱85例,度滑脱24例,度滑脱5例。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自体髂骨椎间融合,42例);B组(自体骨/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C组(BMP人工骨/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比较术后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3-30个月,平均15个月。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A、B及C组临床疗效评估优良率分别为81.0%、80.6%及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分别为81.0%、83.3%及97.0%,A、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人工骨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少,临床疗效好,优于自体髂骨和自体骨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单、双箱型椎间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通过比较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探讨应用单枚箱型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在对56例单节段腰椎不稳症患者施行PLIF(Posterior lumar interbody fusion)手术,均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实施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37例,双枚Cage椎体间植骨19例.统计两组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观察椎体间高度、整个腰椎前凸弧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融合节段间的滑移,并辅助CT判断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单枚Cage植入组较双枚Cage植入组手术时间短(P<0.01),出血少(P<0.01).术前术后的椎体间高度、整个腰椎前凸弧度、融合时间二组病例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腰痛症状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使用单枚箱型Cage与双枚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均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治疗方式,二者在缓解下腰部疼痛、椎间融合率方面效果显著.单枚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PLI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患者医疗费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植入单枚T—PLUS椎间融合器与传统双枚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27例有双下肢神经症状的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45-67岁,平均53-+3.2岁。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分别植入单枚T-PLUS融合器(A组,n=12)和传统双枚cage(B组,n=15)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减压、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等治疗。27例均获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5±2.5个月。术后分别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变化等,并进行下腰疼JOA评分。结果A组中1例于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下肢放射痛,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2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丢失、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不稳植入单枚T—PLUS操作简单、失血量少、费用低廉,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隙高度恢复优于双侧植入cag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退变性腰椎疾病87例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及1年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cage)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融合器组)和B组(单纯椎间植骨组)。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2)。A组融合率为92.12%,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3)。术后第1天,A组椎间隙高度平均为(12.8±1.3)mm,B组为(12.1±1.5)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0±0.6)mm,B组为(9.5±0.7)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6)。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后路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43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自体骨(自体棘突、椎板骨粒)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下腰椎融合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滑移矫正或(和)椎间撑开。[结果]143例145个间隙采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为安全置入椎间融合器需要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切除范围在30%左右。术后C型臂X线机透视可见椎间隙形态恢复正常。143例患者得到随访,X线片或CT显示椎间融合,141例临床疗效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腰椎不稳采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隙形态恢复满意,椎间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中应用椎间融合器后路置入并椎弓根螺钉系统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其中10例为同侧复发,2例为对侧复发。应用单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并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治疗4例,双侧钉棒系统并双融合器治疗8例,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片、CT检查和JOA评分,判定该术式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经X线及CT检查,融合率为96.2%;按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平均改善率为91.5%。结论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再次手术中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增加了融合术后的椎节即刻稳定性,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取得了高融合率和高综合改善率的双重效果。其中单侧固定单枚融合器疗效具有创伤少的优点,与双侧固定双枚融合器疗效相当,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联合棘突间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诊治82例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68.9±4.1)岁;病程(14.1±5.7)个月;单节段病变5例,多节段病变36例;运用单纯Bacfuse棘突间融合手术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69.1±4.0)岁;病程(14.4±5.5)个月;单节段病变6例,多节段病变35例;运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Bacfuse棘突间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腰痛程度(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椎间盘后缘高度与椎间孔高度、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椎间盘后缘高度与椎间孔高度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4.9%、0.0%)均低于对照组(19.5%、9.8%);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联合棘突间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临床效果理想,可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腰椎功能,改善椎间盘后缘高度与椎间孔高度,且可降低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12.
何升华  马笃军  赵祥  丁浩  方俊 《中国骨伤》2016,29(5):424-428
目的 :观察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单枚cage椎间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术式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39例,全部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疼痛评分和下腰痛JOA(包括腰痛主观症状、下肢痛及麻木、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评分以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末次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3±8.6)个月,手术时间(138±46)min,出血量(335±152)ml,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VAS评分由术前7.93±1.27降低到术后1个月2.05±1.18及末次随访1.89±0.42;JOA总评分由术前1.59±0.42提高到术后1个月8.86±0.37及末次随访9.02±0.29。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17例,良19例,可3例。末次随访35例椎体间明显骨性融合。结论:MAST 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具有安全性好、创伤小、出血少、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孟凡志  高芹  王兴龙  何勇 《中国骨伤》2017,30(5):400-405
目的:探讨自体减压碎骨块在椎间融合中的价值。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固定单侧改良TLIF入路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并狭窄42例,男18例,女24例,其中24例单纯用自体减压碎骨块为椎间融合材料(治疗组),18例用cage加自体骨作为椎融合材料(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情况,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骨性愈合时间、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疗效的差异。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腰椎不稳程度及随访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椎间高度丢失情况、椎间融合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减压碎骨块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并狭窄,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临床疗效满意,设计科学合理,并发症少,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不稳并椎管狭窄提供了经济、实用、临床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卫星  王健  卢笛  吴震  祝卫民  张春 《中国骨伤》2009,22(10):738-740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选择与疗效分析。方法:1996年9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6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32~78岁,平均52.8岁;平均病程51个月。依据Hansraj的经典与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分型标准及引起症状的"责任"部位,经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根管扩大(A组18例)或半椎板切除+根管扩大(B组11例)及椎板间开窗+根管扩大(C组17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椎体间融合(D组22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5分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11年,平均64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51.2±26.6)%,B组(60.7±21.1)%,C组(59.3±23.1)%,D组(59.1±22.7)%。均好于术前(P〈0.001)。结论: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是决定手术减压范围的关键;腰椎稳定与否是决定固定和植骨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都芳涛 《中国骨伤》2011,24(4):291-294
目的:比较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8.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6个月。X线片或CT影像学显示42例患者均为L4,5单节段病变,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8例。42例患者分别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非融合组,21例)和PLIF术(融合组,21例)进行治疗。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指数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活动度(ROM),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至少10个月,非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8±3.7提高至24.6±4.6(P〈0.01),ODI由术前65.8±7.5降低至25.6±5.1(P〈0.01),L4,5节段活动度由术前4.2±0.7增加至5.3±0.6(P〈0.01)。而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2±3.2提高至24.5±4.3(P〈0.01),ODI由65.5±8.2降低至26.5±6.1(P〈0.01),L4,5节段活动度丧失。非融合组手术时间(71.2±12.8)min、出血量(56.6±25.5)ml、术后住院天数(4.4±1.3)d同融合组手术时间(121.0±23.2)min、出血量(135.8±19.8)ml及术后住院天数(12.6±2.4)d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与Coflex装置本身的并发症。结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相比,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能够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Wallis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接受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4.2岁。单节段病变44例,双节段病变4例;其中L3,44例,L4,540例,L3,4和L4,5双节段4例。采用JOA、Oswestry评分标准进行疼痛及功能评价,采用Odom方法进行疗效评估,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20例,良24例,可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12.4±2.7)分增加到术后12个月的(26.1±2.0)分(P<0.01);Oswestry疼痛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14.1±2.9)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5.5±1.8)分(P<0.01)。腰椎侧位X线片显示神经根管高度和椎间隙后高度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动态稳定,扩大椎管容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成人下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60例下腰椎不稳患者。28例采用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块融合治疗(植骨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52.78&#177;10.50)岁。病程3~16个月。退变性不稳12例,峡部裂性滑脱14例,医源性不稳2例。L3 、41例,L4,517例,L5、S1 10例。相对椎间隙高度(23.24&#177;6.62)mm,椎间隙活动度(10.50&#177;5.07)^o,矢状滑移距离(4.50&#177;1.15)mm,JOA评分(18.56&#177;2.68)分。32例采用Cage融合治疗(Cage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1.75&#177;10.44)岁。病程3.5~14.0个月。退变性不稳16例,峡部裂性滑脱14例,医源性不稳2例。其中L4,516例,L5、S1 16例。相对椎间隙高度(24.34&#177;7.22)mm,椎间隙活动度(11.12&#177;5.67)^o矢状滑移距离(4.38&#177;0.75)mm,JOA评分(19.00&#177;4.12)分。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获定期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费用植骨组和Cage组分别为(2.0857&#177;1.1451)万元和(3.3875&#177;0.8706)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组2例术后2周出现取骨区疼痛,未作处理;3例患者术后1~2d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Cage组2例术后1~2d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假关节形成、椎间隙感染及Cage移位。两组相对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12个月,植骨组椎体融合分别为0、0、7、23例;Cage组分别为0、0、8、29例;术后6、12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植骨组JOA评分与Cag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髂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在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方面与Cage融合无显著差异。自体髂骨可作为下腰椎不稳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无免疫排斥,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18.
应用碳纤维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碳纤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使用碳纤维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 全部 112例患者术前椎间隙高度平均为 7mm(3~ 11mm) ,术后平均为 11 2mm(8~ 14mm) ;对于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 ,Cobb角由术前平均为 32°(2 1°~ 4 2°) ,术后平均为 18 9°(13°~ 2 1°)。术后疼痛缓解率为 97 3%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 7 8个月 (4~ 14个月 ) ,随访期内X线检查均可见椎间隙发生骨性融合。测量椎间隙高度平均为 10 9mm(8~ 14mm) ,Cobb角为 18 5°(13°~ 2 1°)。未发现有终板骨质吸收、融合器移位、下沉、破裂或假关节形成等。 结论 碳纤维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应用时应掌握其准确的适应证和植入技术 ,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1岁,平均61岁;病程6个月-6年。腰椎管狭窄症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潜行减压范围:单节段24例,双节段4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结果:2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JOA、VAS评分(17.9±2.2、2.8±0.7)与术前(8.5±1.7、8.6±1.2)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28例患者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单侧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能明显节省医疗费用,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