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黄雪萍  廖迪琼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1):1470-1471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源的影响状况并探讨对策。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向娄底市康复医院及娄底某综合医院2006—2008年的在职精神科护士发放问卷98份,与常模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的临床各因子分除人际关系、偏执外均高于常模组。结论:精神科护士明显受到职业压力源的影响,存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敌对等症状,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减轻职业压力。  相似文献   
2.
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时间均为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SOT)、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SOT指数、BBS和TUGT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SOT测试的闭眼、平台沿矢状面旋转(ECSS)、平台与视窗沿矢状面旋转(SVSS)程序下,治疗后的平衡指数与运动策略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家系基因突变位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已知常见的ALS致病基因进行检测,进而对国内铜/锌超氧化物岐化物1(SOD1)基因突变型ALS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家系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37.8±11.6)岁,均以肢体症状起病,平均病程约1.3年,死于呼吸衰竭。该家系SOD1基因4号外显子第305位存在AG突变(D102G)。目前国内报道的SOD1突变基因有26种。起病年龄最早者20岁,最晚者67岁;病程最短者仅1月,最长者达14年。86.4%的患者以肢体症状起病,4.5%以延髓症状起病,7.7%的患者以肢体和延髓症状起病。SOD1基因可表现为完全外显或不完全外显。结论 D102 G为国内首次报道的ALS疾病相关突变。不同SOD1基因突变位点临床症状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量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动态姿势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量化评价。方法:选取2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平衡仪训练组(n=14)和传统训练组(n=14)。平衡仪训练组根据动态姿势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的训练方案进行个性化的平衡功能训练;传统训练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20min/次,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势平衡仪中的感觉组织能力试验(SOT),稳定极限测试(LOS)及徒步走测试进行准确客观的量化评估。结果:平衡仪训练组SOT测试中的EOSS、ECSS、SVSS条件下的平衡指数及LOS测试结果中患者EPE和DCL,治疗前后比较及与传统训练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徒步走测试中平衡仪训练组的步长与步速治疗前后比较及与传统训练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组内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动态姿势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根据变化的任务重建感觉(特别是前庭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能力,同时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iR-200a对卵巢癌细胞转移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慢病毒表达载体,在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OVCAR-3中构建稳定上调miR-200a的卵巢癌细胞模型;采用细胞黏附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miR-200a对卵巢癌细胞黏附和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R-200a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了稳定上调miR-200a的卵巢癌细胞模型SK-OV-3和OVCAR-3;miR-200a过表达抑制了SK-OV-3和OVCAR-3卵巢癌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上调了上皮细胞表型相关E-钙黏蛋白的表达,降调了间质细胞表型相关波形蛋白和纤连蛋白的表达.结论 miR-200a可能通过阻碍EMT抑制了卵巢癌细胞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nnexin A11(ANXA11) G38R及D40G突变引起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的发病机制。方法:构建编码ANXA11 G38R,ANXA11 D40G突变蛋白及ANXA11野生型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ANXA11- G38R-Flag,pANXA11-D40G-Flag和pANXA11-Flag;将其转染至HEK293细胞后,用放线菌酮分别处理0,2,4,8 h;收 集蛋白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3种蛋白的含量变化情况,比较目标蛋白的半衰期;构建稳定表达ANXA11 G38R,ANXA11 D40G突变蛋白及ANXA11野生型蛋白的NSC-34细胞系,用Western印迹检测上述蛋白在NP-40裂解液中的溶解情况。结 果:ANXA11 G38R,ANXA11 D40G突变蛋白的半衰期较野生型蛋白缩短(P<0.05),ANXA11 G38R蛋白和ANXA11 D40G 蛋白半衰期无明显差异(P>0.05);ANXA11 G38R,ANXA11 D40G突变蛋白与ANXA11野生型蛋白在NP-40裂解液中均 未发现不可溶成分。结论:G38R和D40G突变降低了ANXA11蛋白的稳定性;G38R和D40G突变不影响ANXA11蛋白在 NP-40裂解液中的可溶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偏瘫患者79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治疗组,n=40)和单纯运动疗法组(对照组,n=39)。两组除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治疗组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理疗、言语、认知、心理干预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运动疗法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用Fugl-Meyer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综合康复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对卒中后偏瘫功能恢复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Annexin A11蛋白(ANXA11)N端突变p.G38R和p.D40G对该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探索其引起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机制。方法构建表达ANXA11野生型蛋白(wt)及p.G38R和p.D40G突变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3种蛋白在HEK293细胞中的亚定位。结果 ANXA11wt、p.G38R及p.D40 G蛋白均可在HEK 293细胞中形成囊泡状结构,其中p.G38 R组囊泡面积大于wt组(P=0.002)和p.D40 G组(P=0.006),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791)。在单个细胞中,ANXA11 wt形成的囊泡数目大于p.G38 R组(P=0.002)和p.D40 G组(P0.001),而p.G38 R组和p.D40 G组差异不明显(P=0.516)。与ANXA11 wt相比,p.G38 R蛋白(P0.001)和p.D40 G蛋白(P0.001)在细胞核内的分布显著减少,后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519)。结论 p.G38 R和p.D40 G突变减少了ANXA11蛋白相关囊泡状结构的数目和ANXA11蛋白在细胞核的分布,这可能是引起ALS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操作可行性。方法 8例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肌痉挛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痉挛肌肉内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观察注射前、注射后4周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注射后4周MAS、MBI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 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