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并对两种阻滞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72只雌性健康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成神经内和神经周围无水乙醇阻滞两大组,每组36只。每大组又分为阻滞前、阻滞后24h、72h、1周、4周、12周六个观察组,每组6只,分别在阻滞前及阻滞后五个时间点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测试其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以及神经肌肉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结果:①神经内阻滞组大鼠各时间点运动功能学指标和坐骨神经MCV均较神经周围阻滞组低(P<0.01);②两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h出现运动功能显著下降(P<0.05)和MCV减慢(P<0.01),72h损伤最重,1周后可见恢复,并延续至第12周;③阻滞后12周时,两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和运动传导速度均未恢复到阻滞前的水平(P<0.01);④两组大鼠于阻滞后早期局部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阻滞后12周,周围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瘢痕形成,内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肌纤维萎缩;⑤阻滞后72h,神经组织结构损伤达高峰;阻滞后1周,出现修复反应,并持续至12周;内阻滞组神经结构在阻滞后12周仍难以恢复正常。结论:①坐骨神经内阻滞较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结构损害更加难以修复,运动功能下降更加显著;②无水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损伤持续时间达12周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运动诱发的心梗后心肌血管生成的介导作用。方法:12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选取12只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只开胸穿线不结扎;余下大鼠永久性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随机分为心梗安静组(MIC)、心梗+运动组(MIE)、心梗+运动+BDNF特异性高亲和力受体原肌球蛋白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阻滞剂K252a腹腔注射组(MIEK),每组12只。术后1周尾静脉采血、心彩超检查后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训练,训练结束行心彩超检查后腹腔麻醉取材,ELISA检测血清BDNF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周围区BDNF表达及心肌血管密度,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心肌BDNF mRNA和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TrkB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运动促进梗死周围区BDNF mRNA(P < 0.01)和蛋白(P < 0.01)表达,同时诱导TrkB磷酸化(P < 0.01),用K252a阻断BDNF受体可抑制TrkB激活(P < 0.01),同时逆转运动诱发的心肌血管生成(P < 0.01)和心功能改善(P < 0.05);大鼠血清BDNF水平与心肌血管密度(r=0.501,P=0.007)、心脏EF值(r=0.611,P=0.002)呈正相关,血清BDNF运动前后变化幅度与其EF值变化呈正相关(r=0.498,P=0.015)。结论:BDNF在心梗后运动诱发的心肌血管生成效应中发挥重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本实验室所制备的7F、5F、8A三株单抗,检测高血压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糖基化终产物。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所制备单抗与对照物(人血清白蛋白、孵育人血清白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交叉反应性及其针对的抗原表位。用所得单抗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进行糖基化终产物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所得抗体与糖基化终产物结合能力和特异性较强,初步鉴别其抗原表位非羧甲基赖氨酸。在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心脏探查到葡萄糖源性糖基化终产物,而正常对照组不明显。结论3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具较高抗原特异性,可定性显示组织中的糖基化终产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上肢痉挛患者分为A、B、C共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徒手定位法BTX-A注射,C组患者则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对3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AS、上肢FMA、MBI、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B组、C组上肢FMA及MBI评分均较A组明显增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亦较B组明显增高(P<0.05),MA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C组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状态,提高患者ADL能力并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乙醇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雌性健康SD大鼠1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5大组,即空白组、对照组、50%乙醇阻滞组、75%乙醇阻滞组、99.9%乙醇阻滞组,空白组6只大鼠,其余4组各3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造模(对照组假造模)并分成阻滞前、阻滞后24 h、72 h、1周、4周、12周共6个时间点观察,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分别于阻滞前及阻滞后5个时间点对坐骨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运动功能、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阻滞后神经肌肉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作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 结果①50%乙醇阻滞组、75%乙醇阻滞组、99.9%乙醇阻滞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 h出现运动功能下降及坐骨神经MCV减慢,于72 h时达损伤高峰,1周时开始恢复,其恢复过程可延续至第12周时(P<0.05),但第12周时MCV仍显著低于阻滞前的水平(P<0.01)。②99.9%浓度组在阻滞后各时间点大鼠的运动功能及坐骨神经MCV均低于其它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各组大鼠阻滞部位的神经、肌肉变性及肌肉坏死严重程度也相应增加。④阻滞后72 h时神经形态损伤达高峰,1周时已出现修复反应,持续至12周时。 结论①99.9%浓度乙醇坐骨神经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肌肉组织损害以及对运动功能及MCV的影响大于50%和75%浓度组。②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持续时间可达12周以上,且神经修复过程也持续12周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有氧运动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方法:细胞实验中,利用平行板流动小室建立12 dyn/cm2的层流剪切力(laminar shear stress,LSS)以模拟运动对血管壁的生理效应。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非循环流体、循环流体、循环流体加人重组BDNF蛋白(50 ng/mL)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BDNF高亲和力受体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磷酸化水平,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动物实验中,60只12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组(MIC)、心肌梗死+BDNF组(MICB)、心肌梗死+运动组(MIE)、心肌梗死+运动+ BDNF组(MIEB);造模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心彩超检查,随后开始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训练,MIEB组大鼠在运动前10 min尾静脉注射人重组BDNF蛋白(0.4 μg/kg),MICB组仅注射等量BDNF;训练结束行心彩超检查后腹腔麻醉取材,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周围区血管密度。结果:循环流体产生的LSS可诱发HUVEC中BDNF蛋白表达增加,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磷酸化程度持续增强,循环流体中BDNF水平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非循环流体产生的LSS可诱发HUVEC上BDNF蛋白表达增加,但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均处于未激活状态。增加循环流体中BDNF浓度可提高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HUVEC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心肌梗死大鼠有氧运动结合尾静脉注射BDNF较单纯注射BDNF和单纯运动组大鼠心肌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心功能改善。结论:运动通过LSS以BDNF浓度依赖性模式诱发HUVEC上TrkB持续磷酸化并激活其下游Akt信号通路,提高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能力;外源性补充BDNF可协同有氧训练强化运动的促心肌血管生成效应,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抗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单克隆抗体(McAb)。方法:孵育D-葡萄糖和人血清白蛋白(HSA)获得AGE-HSA,取凝胶层析纯化后的第1峰AGE—HSA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AGE.HSA的McAb,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其亚类和特异性。结果:成功筛选出3株稳定分泌抗AGE-HSA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其分泌抗体亚类为IgM,经Western blot鉴定该McAb特异性高,亲和力强。结论:获得抗人AGE—HSA的McAb细胞株3株,为深入研究AGEs和应用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内皮细胞Sestrin2表达的影响及机制,并探讨其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用100μg/L的BDNF分别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 h、2 h、4 h、6 h、8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estrin2 mRNA水平,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Sestrin2蛋白表达。将HUVEC分为6组:对照组(Control组)、BDNF组(加BDNF 100μg/L)、BDNF+TrkB-Fc(1 mg/L)组、BDNF+KT-5823(500 nmol/L)组、BDNF+L-NAME(10~(-4) mol/L)组、BDNF+DMSO组,共干预4 h, Western blot检测Sestrin2蛋白表达。将HUVEC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BDNF组(加BDNF 100μg/L)、BDNF+Sestrin2 siRNA组和BDNF+Control siRNA组,共干预6 h,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成形实验分别检测HUVEC迁移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结果与0 h和1 h组比较,100μg/L BDNF分别干预HUVEC 2、4及6 h时段,Sestrin2 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01),在2、4及8 h时段Sestrin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阻断NO/PKG通路可抑制BDNF诱导的Sestrin2表达上调(P0.001);抑制Sestrin2表达后,HUVEC迁移及小管形成能力较BDNF干预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BDNF通过NO/PKG通路促进内皮细胞表达Sestrin2,从而提高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我们制备的5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及抗原表位鉴定。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蛋白印迹术分析所制备单克隆抗体与对照物(人血清白蛋白、孵育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的交叉反应性及其针对的抗原表位。用所得单克隆抗体对正常对照、糖尿病及透析病人血清和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进行糖基化终产物的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所得抗体与糖基化终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与对照物结合较低,提示它们与糖基化终产物结合能力和特异性较强。初步鉴别其抗原表位非羧甲基赖氨酸。在正常对照、糖尿病及透析病人血清中检测到葡萄糖源性糖基化终产物。用所得单克隆抗体行蛋白印迹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含糖基化终产物特异显色,而正常对照组不明显。结论5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具较高抗原特异性,可定性发现血清和组织中的糖基化终产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