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1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126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65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179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512篇
内科学   296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20篇
特种医学   150篇
外科学   225篇
综合类   1146篇
预防医学   483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516篇
  1篇
中国医学   403篇
肿瘤学   10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痫前期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临床综合征,发生率为3%~5%,是导致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病理表现为子宫螺旋动脉重铸障碍,胎盘缺血导致其释放炎症因子能力增加,进而致免疫细胞激活和内皮功能障碍^([2]),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获得牛蒡Arctiumlappa根功能基因数据库,分析其木质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方法以牛蒡根为研究对象,利用华大基因BGISEQ-5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从头组装获得Unigene,利用各种已有的核酸和蛋白质数据库对Unigene进行注释和分类,利用KEGG代谢途径分析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基因,利用三维同源建模分析苯丙氨酸解氨酶(AlPAL)的结构特点。结果通过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4 215个Unigene,其中42 003个Unigene被任一数据库注释,1 668个Unigene被注释到54个转录因子家族中;KEGG途径分析鉴定了423个Unigene参与了木质素的生物合成。AlPAL空间结构模型显示其为同型四聚体,每个单体由3个结构域组成,包括4-甲基-咪唑-5-酮(MIO)结构域、核心结构域和屏蔽结构域,其中MIO结构域包含保守的三肽ASG,构成AlPAL酶的催化活性中心。结论对牛蒡根转录组进行分析,为牛蒡功能基因鉴定、次生代谢途径解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戈美拉汀联合乙哌立松治疗青年慢性紧张性头痛(Chronictention-typeheadache,CTT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青年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依据是否倒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乙哌立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PSQI)评估治疗6周后两组的头痛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倒班人员的入组前PSQI的总评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及睡眠障碍因子分高于非倒班人员;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倒班患者疗效优于非倒班患者(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 阿戈美拉汀联合乙哌立松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妇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安全隐患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观察组的安全隐患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用于妇科护理管理中,能够实现对每个护理细节质量的把控,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ar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特征。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FS-LASIK组29例(58眼),SMILE组31例(61眼),年龄(26±6.5)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5.25±2)D,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中央2 mm、2~5 mm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结果术后1个月FS-LAISK组角膜中央2 mm与角膜2~5 mm范围内的平均角膜上皮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6);术后3个月2~5 mm范围,角膜上皮在上方、鼻上方、颞上方与下方、颞下方、鼻下方相比,增厚更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31,P=0.049);术后6个月SMILE组角膜中央2 mm、角膜2~5 mm的角膜上皮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7),2~5 mm范围内,角膜上皮在上方、鼻上方、颞上方与下方、颞下方、鼻下方相比,增厚更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35,P=0.009),上方与鼻侧、颞侧相比,增厚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17);FS-LASIK组,术后1至6个月角膜上皮增厚在0~2 mm内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各个时间段中,FS-LASIK组与SMILE组角膜上皮厚度在0~5 mm范围内各个位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较SMILE术后更加明显。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角膜切削中央区域变化更加明显,SMILE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角膜切除周边区域变化更加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两种手术术后均出现与切口位置相反的角膜上皮局部继续增厚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妇产科管理中中医药安全文化理念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接诊的240例妇产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应用中医药安全文化理念,统计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产科管理中引入中医药安全文化理念,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与管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妇产科安全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达比加群酯在某三甲医院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中的用药依从性,探讨影响依从性的因素,为制订提高达比加群酯依从性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检索2016年2月-2018年1月使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统计随访患者3,6,9,12,18个月达比加群酯的覆盖天数比例(proportion of days covered,PDC),并计算PDC≥0.8的比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影响药物依从性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3,6,9,12,18个月的PDC值≥0.8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5.00%,59.50%,51.52%,49.57%,60.42%。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χ2=8.316,P=0.004),既往抗凝药物使用史(χ2=8.764,P=0.003)、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史(χ2=6.304,P=0.012)与随访12个月的PDC≥0.8的患者比例显著相关。结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1年后趋于稳定。有糖尿病病史、既往抗凝药使用史、脑卒中/TIA病史患者的长期依从性高于无既往史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