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22篇
内科学   31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88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97篇
  2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4
目的 探讨MRI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12月来我院诊治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0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实施MRI、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诊断,对比三种方法诊断情况。结果 经MRI检查诊断,46例患者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准确率为92.0%;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45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准确率为90.0%;经心电图检查诊断,44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准确率为88.0%。三种检测诊断方式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MRI、超声心动图或者心电图检查,所获结果准确性均较高,其中MRI诊断结果准确性更高,在临床实践时可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检查诊断,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继而进一步为疾病治疗提供更为准确且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3D-STE)定量测定其心尖部心肌应变及旋转角度,探讨3D-STE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H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42例AHCM患者和20例正常被检者行心脏磁共振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将42例AHCM患者根据其MRI测量的左心室心尖部心肌厚度进行分型,其中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P-AHCM,舒张末期心尖壁厚度≥12 mm且<15 mm)20例、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T-AHCM,舒张末期心尖壁厚度≥15 mm)22例。所有受检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获取二维及三维全容积动态图像,并对左心室整体三维应变峰值(left ventricle global 3D strain, LVG3DS)、左心室心尖各节段三维应变峰值(left ventricle 3D strain, LV3DS)等三维应变参数及左心室心尖部各节段旋转角度(rotation angle, Rot)、左心室整体旋转角度(global rotation angle, G-Rot)进行分析,比较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HCM组和T-AHCM组的LVG3DS、LV3DS均减低(P<0.01),且T-AHCM组LV3DS减低更为显著(P<0.05),而P-AHCM组和T-AHCM组间的LVG3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在T-AHCM组最高,P-AHCM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1)。结论3D-STE能够定量测定AHCM患者左室心尖部心肌应变及旋转运动的改变,常规超声心动图结合3D-STE检查能够提高AHCM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碧英  施振宗 《临床荟萃》1993,8(23):1104-1104
本文报告5例经彩超确诊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探讨其临床特点,心电图改变,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治疗水平。 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年龄25~60岁,平均41.6岁,女2例,年龄40~62岁,平均51岁,男女之比为1.5:1,住院患者3例,门诊病人2例为母女关系。 2 临床特点与心电图改变 2.1 病程漫长,阵发性心悸,胸闷或胸痛及或劳累后气促,病史在10~15年2例,3~7年2例,其中1例伴有头晕,晕厥2次,1例无症状,于上消化道出血常规检查心电图异常而行彩超确诊的,1例60岁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心尖旋转发生变化时心底旋转的变化规律。方法14只杂种犬作为研究对象,用加热的方法破坏心尖部心肌使心尖旋转幅度变小,用超声组织多普勒检测施加条件前、后心尖及心底旋转幅度的变化,并以收缩期旋转的峰值作为比较的参数。用配备了PhilipQLAB高级软件的个人电脑计算心尖及心底旋转幅度。结果心尖部心肌被破坏后心尖旋转幅度明显降低,由8.48°±4.02°降为3.14°±1.35°(P〈0.001);左室扭转因心尖旋转的明显减低而减低(左室扭转=左室心尖旋转-左室心底旋转);心底旋转幅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减低,由2.41°±0.68°减低为1.11°±0.90°(P〈0.001)。结论心尖旋转幅度明显减低时,心底旋转幅度也减低。虽然心底旋转减低并未使左室扭转保持不变,但其部分代偿了左室扭转的降低,这显示了除收缩期左室被破坏心肌以外的其它部位心肌代偿收缩增强的同时左室扭转也有代偿的过程。左室扭转是左室收缩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反映左室的收缩情况。  相似文献   
5.
老年女性心尖部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女,73岁,因“快步行走后心前区不适20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20年前始经常于快步行走后出现心前区疼痛,心电图示“胸前导联T波深倒置”而诊断为冠心病,坚持服用消心痛等硝酸酯类药物。入院前3个月自觉症状加重,拟行冠脉造影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年,高血压病史5年。查体无特殊。辅助检查:(1)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6.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正常人心动周期时间间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组织速度图中速度-时间曲线确定心脏心动周期的时间间期及其正常参考值。方法获取29例健康志愿者标准心尖二腔、心尖长轴和心尖四腔观组织速度图,根据心肌各节段的速度曲线,测量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和中段收缩期与舒张期的时间间期。结果组织速度图在各室壁的基底段进行采样和分析,其成功率为100%。对左室室间隔基底段与右室游离壁基底段各时间间期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两者在等容收缩时间、加速收缩时间、收缩达峰时间、等容舒张时间、R波至快速充盈峰值时间、快速充盈时间、心房收缩时间、舒张后期时间、快速充盈加速时间、心房加速时间和舒张早期达峰时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或<0.001)。对左室不同室壁的基底段与室间隔基底段的收缩期或舒张期时间间期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显示:各收缩时间间期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而左室侧壁与室间隔基底段在快速充盈时间、等容舒张时间、舒张后期时间和R波至心房收缩峰值时间差异均存在极显著性意义。结论组织速度图不仅可以更为精确、直观、定量评价正常人心脏心动周期的时间间期,而且可以定量测量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收缩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舒张加速时间和舒张加速时间等,是一种比心电图更为全面和准确,而且可以快速、实时评价心脏时间间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吴向明 《临床荟萃》1993,8(12):573-574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随着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开展,临床上并非罕见。笔者最近在一已故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中,发现一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对其家系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调查 1.1 病历摘要 男性,32岁,以间断性心悸、胸闷十余年,症状加重四天于1992年2月28日来院就诊。查体:肥胖,血压16.0/9.3KPa,两肺无异常,心界不大,心率84次/min,律齐,心尖区Ⅱ/Ⅵ收缩期粗糙  相似文献   
8.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与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相似 ,易造成误诊。笔者在1992~ 2 0 0 0年间共收治 4例 ,均误诊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例均为住院病人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61~ 64岁。均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 2 临床表现  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心悸、胸闷或胸痛 ,多在活动或劳累时发作 ,服硝酸甘油无效 ,伴有头晕、乏力等。体征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 ,1例心脏稍增大 ,3例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均提示窦性心律 ,STv4~ 6压低 0 0 5~0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使用J-ValveTM系统行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apical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TAVI)治疗高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中期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连续收治的25例使用J-ValveTM系统经心尖TAVI治疗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资料,分析总结术后全因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5例中男19例,年龄范围为59~83岁,平均年龄(72.3±27.11)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比例达88%,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占92%。患者最常合并的基础病为高血压(占68%),合并冠心病5例,既往心脏手术史3例,术前胸外科医师协会(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评分为1.511%~27.674%,中位STS评分为4.27(2.914~6.033)%。手术均成功置入J-Valve瓣膜,无中转开胸。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2例,CRRT 1例,中度及以上瓣周漏1例。手术早期疗效可观,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中期随访心功能及心室逆重构也有持续改善表现。结论对于高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使用J-ValveTM系统行经心尖TAVI可获得较好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患男,43岁。因“活动后胸闷、乏力、气急5年,加重1年”入院。患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恬动后胸闷、乏力、气急,休息后缓解。近1年来症状较以前明显加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2级”收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65/96mmHg(1mmHg=0.133kPa).心率76次/min,心界稍向左扩大,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不传导,无震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