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0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MVD)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对磁共振成像(MRI)术前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MVD。结果 随着星形细胞瘤级别的增加,MVD值增高,且Ⅰ、Ⅱ级与Ⅲ、Ⅳ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MVD随着肿瘤直径增大而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VD与星形细胞瘤恶性表型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临床常用的3种腹围测量方法与CT测定的腹内脂肪体积的关系,探讨最能反映腹内脂肪堆积程度的腹围测量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47例18岁以上经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成年人进行身高、体重和臀围测量,分别采用髂嵴上缘水平(WC1)、肋骨下缘和髂嵴上缘连线中点水平(WC2)和脐水平( WC3)测量腹围,与CT测量的腹内脂肪体积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腹内脂肪体积高于女性[(1 236.0±608.4对931.0±665.0)cm3,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WC1 (r=0.634),WC2(r =0.677)和WC3(r=0.712)均与腹内脂肪体积呈正相关(均P<0.01),经性别、体重或体重指数校正后,WC3(r分别为0.488和0.432)与腹内脂肪体积的相关性优于WC1(r分别为0.347和0.293)和WC2(r分别为0.424和0.36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WC2和WC3均与腹内脂肪体积独立相关,其中以WC3相关性最强(β=0.270,R2C=0.504,P<0.01).结论 经髂嵴上缘水平、肋骨下缘与髂嵴上缘连线中点水平以及经脐水平腹围均能反映腹内脂肪含量,其中经脐水平测量腹围是简便易行、更好地反映腹内脂肪体积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DTI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此检测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皮层下运动通路脑梗死患者34例,发病时间从5h至2年。在入院时行MRI+DTI检查。34例中选取5例患者,在发病1W内、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MRI+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计算出FA值、MD值、rFA、rMD。ROI放置在双侧大脑脚。结果脑梗死后病灶同侧大脑脚区rFA在1月内下降最明显,1个月至3个月下降变慢,3个月后rFA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平稳。而rMD在脑梗死2W内无明显变化,2W至3个月上升,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5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TI研究能够显示这种变化过程。结论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大脑脚处皮质脊髓束的FA值进行性减少。DTI有利于检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对于主-髂动脉瘤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IIAA)的患者,髂动脉分支支架(IBD)是目前保留单侧髂内动脉(IIA)首选治疗方式,但商业化的IBD因个体化解剖差异而应用受限,难以满足所有患者情况,因此,本研究探讨IBD拓展应用保留单侧II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中采用不同方法拓展应用G-iliacTM IBD保留单侧IIA的3例主-髂动脉瘤合并双侧IIA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0岁;腹主动脉瘤(AAA)最大直径29~56 mm,保留侧IIA主干有效腔管径及扩张处最大直径分别为10~11 mm和17~20 mm。保留侧髂总动脉(CIA)及髂外动脉(EIA)直径分别为15~28 mm和13~18 mm,栓塞侧IIA主干扩张处最大直径25~37 mm。3例患者均接受EVAR,采用G-iliacTM IBD保留IIAA相对较小的一侧,弹簧圈栓塞IIAA较大一侧,技术成功率100%。保留单侧IIA拓展策略包括:将IIA桥接支架锚定于其主干相对健康管腔处,以及利用球扩式覆膜支架远端后扩放大特性,加强支架与扩张IIA远端密封性。围手术期无心梗、脑梗、出血及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保留侧IIA来源Ib型内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出现肠系膜下动脉来源II型内漏,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无明显改变;1例术后随访期间出现栓塞侧IIA分支来源II型内漏,术后3个月内漏消失。均未出现臀肌跛行症状,无支架断裂、移位、血栓等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样扩张的主-髂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策略,拓展IBD应用以保留单侧IIA短期内可行、安全,其中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水平与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肝转移肿瘤负荷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4例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39例患者具有临床和随访资料,25例患者仅有临床资料.64例患者中,58例具有尚未发生肝转移时的血清CgA水平资料,51例具有已发生肝转移时的血清CgA水平资料.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患者出院后每3~6个月定期复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患者血清CgA水平升高或降低程度≥50%治疗肝转移瘤前的血清CgA水平,定义为血清CgA水平升高或降低,其余定义为血清CgA水平稳定.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gA.CT检查三维重建测定肝转移肿瘤负荷.采用国际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患者疗效.将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归为治疗缓解,疾病稳定归为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和肿瘤复发归为疾病进展.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检验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患者血清CgA水平为94.8 μg/L(67.4 μg/L,181.4 μg/L),显著高于尚未发生肝转移时的血清CgA水平59.9 μg/L(39.1μg/L,88.5 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6,P<0.05).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患者血清CgA水平与无功能性pNETs肝转移肿瘤负荷呈正相关(r=0.486,P<0.05).39例具有临床和随访资料的患者中35例获得完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14例治疗缓解的患者中,血清CgA水平降低和稳定患者比例分别为11/14和3/14;12例疾病稳定的患者中,血清CgA水平降低、稳定和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2、7/12和1/12;9例疾病进展的患者中,血清CgA水平稳定和升高患者比例分别为2/9和7/9.3种不同疗效的患者血清CgA水平降低和升高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1.02,18.82,P<0.05);血清CgA水平稳定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68,P>0.05).治疗缓解的患者血清CgA水平降低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疗效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进展的患者血清CgA水平升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疗效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清CgA水平可能提示无功能性pNETs患者发生肝转移,疗效不佳.血清CgA水平越高,可能提示肝转移肿瘤负荷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内门静脉-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PSVS)的MRI表现。 方法 回顾36例采用1.5T或3.0T MRI行上腹部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IPSVS患者(PHVS 29例,PIVCS 7例)影像资料,分析其影像解剖学特点。 结果 IPSVS以Tanoue第1种类型的第1亚型(72.2%)和ParkⅡ型(58.3%)最常见。PHVS所在部位除肝Ⅰ段外其它段均存在,以Ⅲ、Ⅵ、Ⅷ段多见,分布在肝内、肝周及包膜下几率相仿,以1个病灶为主,2个及以上病灶少见,形态以结节状为主、动脉瘤状次之,迂曲状及混合形态少见,病灶长径多大于1.0 cm;PIVCS位于肝Ⅰ、Ⅵ、Ⅶ段,分布在肝内-肝周-肝外多见,肝内-肝周及包膜下次之,肝内少见,形态以混合形态的迂曲、结节状为主,病灶长径均大于1.0 cm。IPSVS于MRI平扫T1WI显示上下连续层面肝内的低信号与肝内血管相连,T2WI呈大部分流空的低信号和少许稍高信号,增强显示与病灶相交通的供血门静脉和引流的肝静脉、下腔静脉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结论 MRI能较好地显示IPSVS的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8.
CT定量评价脂肪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用校正CT测试管非创伤性定量评价肝脏脂肪含量的新方法。方法 将与脂肪密度相似的Terbutyl al-cohol加和18.5%葡萄糖,分别配成10%,20%,30%,40%的溶液,测定校正CT测试管、脂肪肝组和正常对照组肝脏CT值,进行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结果 测试管校正CT值与浓度递增的Terbutyl alcohol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r=0.997小<0.001)。20例脂肪肝病人通过校正CT值回归方程计算所得到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脾CT值比值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r=0.930,P<0.001)。结论 用校正CT测试管可以很好地定量评价肝脏脂肪含量,对于随访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及自然病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非创伤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对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异型增生结节(DN)的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期行超声造影和增强MRI检查并获病理学证实的39例患者的39个高分化肝细胞癌病灶和7例患者的8个DN病灶,分析其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表现特征。采用χ2检验,计算Kappa值,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一致性;绘制不同检查方法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 结果2种诊断方法中,69.2%(27/39)的高分化肝细胞癌的动脉期表现一致(Kappa=0.482),53.8%(21/39)的高分化肝细胞癌的延迟期表现一致(Kappa=0.168)。DN病灶在超声造影的主要表现呈“等增强-等增强”模式(87.5%,7/8),增强MRI主要表现为“高信号-低信号”模式(62.5%,5/8),所有DN病灶在超声造影延迟期均未出现廓清。超声造影、增强MRI、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同时满足或只满足一种)4种检查方法中,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只满足一种)诊断高分化肝细胞癌的敏感度(66.7%)和准确性(61.7%)最高,而超声造影诊断高分化肝细胞癌的特异度(100%)和ROC曲线下面积(0.658,95%CI:0.482~0.834)最高。 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有助于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DN的鉴别诊断,而超声造影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对肾癌组织分型的应用价值,评价灌注相关参数(D*和f)与病灶强化百分率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52例(57个病灶)肾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常规磁共振和IVIM-DWI检查,其中34例(36个病灶)肾癌术后经免疫组化CD34染色评估微血管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透明细胞肾癌的ADC值和D值高于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肾癌(P<0.01),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肾癌的ADC值和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透明细胞肾癌和嫌色细胞肾癌的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肾癌亚型间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D、D*和f值鉴别透明和非透明细胞肾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5、0.65和0.80。D*值和f值与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病灶强化百分率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0.30;0.56,0.55);D*值和f值均与肾癌的MVD值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2和0.501)。结论:IVIM-DWI有助于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灌注相关参数D*和f与病灶强化百分率及微血管密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