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16篇
  免费   5078篇
  国内免费   1948篇
耳鼻咽喉   904篇
儿科学   523篇
妇产科学   677篇
基础医学   2739篇
口腔科学   1248篇
临床医学   20487篇
内科学   10569篇
皮肤病学   298篇
神经病学   4587篇
特种医学   47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8篇
外科学   13423篇
综合类   42082篇
预防医学   7286篇
眼科学   1950篇
药学   17075篇
  177篇
中国医学   7068篇
肿瘤学   1727篇
  2024年   478篇
  2023年   2034篇
  2022年   2165篇
  2021年   2937篇
  2020年   3507篇
  2019年   3358篇
  2018年   1528篇
  2017年   2720篇
  2016年   2918篇
  2015年   3469篇
  2014年   6088篇
  2013年   5905篇
  2012年   8021篇
  2011年   8240篇
  2010年   7729篇
  2009年   7495篇
  2008年   8863篇
  2007年   8394篇
  2006年   7929篇
  2005年   8600篇
  2004年   5861篇
  2003年   5478篇
  2002年   4734篇
  2001年   3984篇
  2000年   2822篇
  1999年   2369篇
  1998年   1911篇
  1997年   1756篇
  1996年   1568篇
  1995年   1242篇
  1994年   957篇
  1993年   584篇
  1992年   483篇
  1991年   415篇
  1990年   330篇
  1989年   357篇
  1988年   93篇
  1987年   110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板修复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3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板整体修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比较单片式或桥连双片式修复的差异.方法:2004-06/2007-1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眼眶内下壁骨折患者34例,采用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板整体修复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其中13例骨折范围大、眼眶壁损伤重者采用桥连双片式,其余21例采用单片式.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眼球内陷程度及复视缓解情况.结果:34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单片组眼球内陷矫正19例(90.5%),复视消失18例(85.7%);桥连双片组眼球内陷矫正9例(69.2%),复视消失10例(76.9%),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除1例有感染外,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板整体修复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效果好,并发症少;选用单片式或桥连双片式修复方法可取得同样效果.用桥连双片式方法是修复超大范围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比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白细胞总数(WBC)及分类计数在判断aSA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80例aSAH患者依病情严重程度按Hunt-Hess级分为高级别、低级别,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中型、重型。分析入院时WBC及分类与该两个临床分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WBC及分类计数鉴别病情严重的能力。结果分别与Hunt-Hess低级别和GCS轻中型相比,Hunt-Hess高级别和GCS重型的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Hunt-Hess分级较强正相关(r=0.516,P=0.000;r=0.527,P=0.000),与GCS较强负相关(r=-0.508,P=0.000;r=-0.514,P=0.000),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与该两个临床分级弱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最佳指标为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该二者判断Hunt-Hess高级别的截点值分别为12.21×10~9/L、10.14×10~9/L;判断GCS重型的截点值分别为15.10×10~9/L、13.55×10~9/L。结论 aSAH患者入院时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价值相当且最佳。临床量表联合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有助于更可靠地准确评估aSAH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总结其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VST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以头痛、偏瘫及癫痫起病,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颅压、蛋白增高,合并发热,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毒性脑炎,病程中发现出血范围增大,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重建确诊为CVST、症状性癫痫、肺部感染,给予抗凝、脱水、抗感染、抗惊厥等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CVST病因及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易误诊;MRI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下颈椎小关节突交锁牵引复位后前路稳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下颈椎小关节突交锁患者29例先行牵引复位,然后再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结果牵引复位成功26例,3例复位未成功者均伴有小关节骨折先行后路切开复位。本组病例前路手术后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脱落。结论下颈椎小关节交锁颅骨牵引、闭合复位安全可靠,颈前路植骨融合固定,骨愈合可靠,生物强度高,足以维持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运用微探头超声观察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食管下段壁内外静脉结构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对腔内外联合断流术的疗效、预后进行评价。方法对23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在接受腔内外联合断流术前后应用微探头超声对食管下段静脉结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随访追踪食管静脉曲张的复发率、再出血率。结果治疗后食管黏膜下曲张静脉消失,食管周围静脉丛曲张程度也明显减轻或消失。短期追踪随访静脉曲张的再发率和出血率分别为5.0%和0。结论腔内外联合断流能有效闭塞食管下段壁内外的静脉,阻断门奇分流,防治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与复发,而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微探头超声检查食管下段静脉的变化在食管静脉曲张治疗的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尤其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前病变,在内镜下可见黏膜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其镜下形态学改变与组织学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间的关系,作者对2001年2月~2003年8月间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镜下所见与病理学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97.
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超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再探讨超声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要点。方法总结分析15例超声引导下介入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超声资料。结果15例间皮瘤壁层腹膜厚薄不均,边界不整齐;腹膜线连续性中断,肿块部位回声低;网膜呈饼状不均性增厚,质硬感,边缘不整齐;超声引导下活检易取材,质硬,网膜不随针的提插而移动;CDFI:肿块内血流较丰富,11例RI〈0.60,4例RI〉0.60;病理:12例为上皮型,3例为腺管乳头型。结论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有一定的超声特点,结合超声引导下活检能基本做出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和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 0 0 1- 0 1~2 0 0 4 - 0 1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患者4 1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男2 9例,女12例,中位年龄(6 7±13)岁。用心肌灌注分级将患者分为无复流(MBG0 / 1)和复流(MBG2 / 3)两组,观察院内死亡率和随访死亡率;用L 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无复流组的院内死亡率和随访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复流组(81%比14 % ,81%比2 9% ,P<0 .0 1)。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死亡率的关系显示年龄与死亡率呈正相关(OR3.8,P=0 .0 4 ) ,MBG2 / 3与死亡率呈负相关(OR0 .0 6 ,P=0 .0 1) ,而高血压、糖尿病、TIMI3级血流获得率及治疗前收缩压未显示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论:心肌灌注分级是急性心肌梗塞所致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较强的死亡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9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10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标志——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FITC标记的抗CD42a单抗(鼠IgG1),PE标记的抗CD62P单抗(鼠IgG1),CY标记的抗CD45单抗(鼠IgG1),FITC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PE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上述单抗分别标记全血中血小板及白细胞的相关抗原;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采取全血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全血血小板上P-选择素阳性表达:全血标本中分别加入3种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FITC-CD42a,PE-62P及CY-CD45,室温避光反应20min,10g/L多聚甲醛固定10min,用PBS洗2次,上机分析。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23.0&;#177;4.0)%]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9&;#177;1.8%)]及正常人组[(5.2&;#177;0.7)%],三者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7.4,28.4,P&;lt;0.05).结论 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与血管渐进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