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8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10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340篇
预防医学   104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37篇
中国医学   175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史强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53-153,155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病历资料并将其分为两组:A组23例(44眼)和B组22例(42眼)。分别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按照文中统计标准进行统计,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性。结果 A组平均眼压为(20.02±2.93)mm Hg,视力提高者14眼(31.8%),术后眼球疼痛10眼(22.7%),B组平均眼压(31.21±7.56)mm Hg,视力提高者6眼(14.3%),术后眼球疼痛23眼(54.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为钩端螺旋体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方法根据钩端螺旋体赖株DNA合成一对flaB引物,用PCR技术对钩端螺旋体菌株、疫区现场动物标本等进行flaB基因扩增,用地高辛(DIG)标记flaB基因探针,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斑点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结果纯化钩端螺旋体DNA 5pg经flaB-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目测.用DIG标记的flaB探针可以检测到5fg及以下的DNA扩增产物.疫区70份蛙肾标本,分离细菌8株,阳性率11.43%.flaB扩增阳性14份,阳性率20%;DIG标记探针斑点杂交检测,阳性19份,阳性率为27.14%.结论PCR-斑点杂交是一种灵敏、特异、快速的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既可用于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帕珠丸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1 (PPAR-α1)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探讨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8只纯系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组、帕珠丸低、中、高剂量组6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帕珠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6%红星二锅头酒10 mL·kg-1灌胃;正常组给予10 mL·kg-1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上午1次,连续灌胃12周,复制乙醇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帕珠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 mL·kg-1帕珠丸混悬液灌胃,剂量依次为0.05,0.10,0.20 g·kg-1;联苯双酯组给予10 mL·kg-1联苯双酯滴丸混悬液灌胃,剂量为0.003 g·kg-1;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每天上午灌胃1次,连续灌胃3周。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并检测肝组织中PPAR-α1 mRNA、AMPK-α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肝脏湿重和肝指数以及ALT,AST,TG,均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PAR-α1 mRNA,AMPK-α1 mRNA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帕珠丸各剂量组与联苯双酯组肝脏湿重和肝指数及ALT,AST,TG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帕珠丸各剂量组与联苯双酯组PPAR-α1 mRNA,AMPK-α1 mRNA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帕珠丸可上调肝组织内PPAR-α1 mRNA,AMPK-α1 mRNA的表达,提示该药对乙醇性肝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4.
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问题为基础的(Pmhlem-haserl learning)教学法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在此总结了医学微生物学PBL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95.
殷麟  鲍海华 《医学综述》2009,15(14):2191-219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发病率较高又可导致死亡或致残的严重疾病。由于磁共振成像有极好的对比分辨率,并且无创、无X线辐射的危害,因此是HIE最适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磁共振成像的功能成像如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新技术的出现为更加深入地研究HIE的病理基础提供了可能,为早期准确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和方法。现将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新生儿HIE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96.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燕  白光辉 《医学综述》2009,15(18):2806-2807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黏滞性、变形性和凝固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进行性损伤,出现健存肾单位的代偿及矫枉失衡、毒性物质积聚、蛋白质及脂质的代谢紊乱等,且其血液流变学亦出现全血黏度下降、血浆黏度升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等异常。  相似文献   
997.
四种特殊类型乳腺癌针吸细胞学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四种特殊类型乳腺癌针吸细胞学形态特征,以减少误诊。方法:选择四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细胞学诊断病例并与组织学切片对照分析其细胞学特征。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粘液癌、小管癌、腺样囊腺癌都有各自的细胞学特点。结论:通过仔细观察上述各型细胞学特点,全面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可以提高针吸细胞学对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对未经炮制的广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et Hill)干燥成熟果实的体积分数为7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二甲氧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1)、鞣花酸(ellagicacid,2)、槲皮素(quercetin,3)、丁香醛(syringaldehyde,4)、香草酸(vanillicacid,5)、柠檬酸(citricacid,6)、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7)、没食子酸(gallicacid,8)。结论:化合物4、5为首次从南酸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A和CD45RO的表达情况,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A和CD45RO的表达,取10例正常人的躯干皮肤做正常对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O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45RA的表达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以记忆性T淋巴细胞为主,推测细胞免疫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刘俊丽  王正洪  李敏  饶志仁 《医学争鸣》2009,30(11):1041-1044
目的:探讨大鼠条件恐惧记忆在不同消退时间和消退后不同时间点,消退记忆保持与边缘下区磷酸化环磷酯腺苷反应元件(pCREB)的变化.方法:80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假训练A,B组、条件恐惧组);不同消退时间组(立即消退组、自然消退组、24h消退组);消退后不同时间点组(将条件恐惧后24h消退大鼠随机分为消退后1,3,7d组),每组大鼠8只.大鼠条件恐惧由声音提示的条件刺激与不可逃避足底电击的非条件刺激配对建立.假训练A,B组给予声音和足底电击非配对刺激,仅有声音而无足底电击的消退训练于建模后15min或24h后进行;大鼠消退保持成绩和边缘下区pCREB表达测定于消退后24h进行;而消退后1,3,7d组分别在消退后第1,3,7d测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边缘下区pCREB的变化.结果:与不同消退时间组相比较,24h消退组消退保持成绩(%)和pCREB表达数(个)均好于立即消退和自然消退组[(53±12),(820±106),P〈0.01],立即消退与自然消退组组间差异比显著.假训练A组(20±7),B组(22±6)消退保持成绩最差;pCREB阳性表达数最少(432±97),(453±49)且组间无差异.与条件恐惧组相比较,消退后不同时间各组消退保持成绩、边缘下区pCREB阳性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P〈0.01);与消退后3d组组间比较,消退后1,3d组组间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对照组(87±7),(994±31)相比较,条件恐惧大鼠消退保持、IL区pCREB表达显著降低[(37±11),(692±60),P〈0.01].结论:边缘下区pCREB的表达水平与消退保持成绩正相关,条件恐惧建立后24h进行恐惧消退的效果最好,消退后第1~3d可能是决定条件性恐惧消退效果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