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6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59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89篇
口腔科学   1949篇
临床医学   497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1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76篇
综合类   1309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58篇
  7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5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目的观察牵引成骨术的不同牵引速度和距离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6只,以不同的牵引速度和牵引距离组合,随机分成5组。通过肉眼观察、X线片及电生理检查、组织学观察等了解下颌骨成骨及下牙槽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以2.0mm/d速度牵引下颌骨会产生骨不连接,以1.5mm/d速度牵引颌骨15mm,虽可获得良好的成骨,但可造成下牙槽神经不可逆性的损伤。结论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速度宜控制在0.5~1.5mm/d范围内;当牵引距离较小时,可适当加大牵引速度以提高牵引效率,当牵引距离较大时,应调小牵引速度,以减小对下牙槽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982.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施行双侧下颌骨切开术,安放牵张器,间歇1周后以0.4 mm/12 h的速度牵张,牵张7 d后固定,在不同时间随机处死动物2只,取下颌骨标本分别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均耐受手术,并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发现,裂隙内随时间延长渐有骨形成。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张成骨模型经济、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983.
患儿男,11个月。因左面部膨隆1个月,于2004年9月16日入院。患儿1个月前发现左下颌膨隆,近5d生长迅速,自用消炎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效。患儿病程中无发热及渐进性消瘦,既往史及家庭史无特殊。查体:心肺无异常,腹部无包块,可触及肝脾肿大,质硬。专科见面部不对称,左下颌骨膨隆明显,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质硬,边界不清,双侧颌下、颈部以及腋窝、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活动,质中等。余无明显异常。CT示:下颌骨周边软组织肿胀,颌骨增生,有放射状肿瘤新生骨生成,并可见骨质吸收改变,另可见上颌骨、颞骨、颧骨虫蚀样溶骨性骨质破坏。X…  相似文献   
984.
现对乳腺癌骨转移误诊为下颌骨骨髓炎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45岁。因左侧嚼肌区肿胀疼痛,伴下唇部麻木,轻度张口受限1周入院。入院检查:咬合关系正常,张口度两指,左侧咬肌区肿胀,压痛(+),余未见异常。曲面断层片示;左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下方骨密度减低,边缘不清。实验室检查:血WBC12.52×109/L,RBC 4.22×1012/L,Hb 123 g/L,PLT 319×109/L。心电图、胸片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2)下颌骨骨髓炎。患者入院行—8拔除,抗炎对症治疗后左侧嚼肌区肿胀消退,张口度正常出院。但出院时仍感下唇麻木。1个月后再次就诊诉左下唇麻木,剧烈疼痛,并向左侧耳颞部放射。自行口服止痛药无效而再次入院,追问病史,患者承认2005年曾在外院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即行放射性核素检查,结果示左下颌角处放射性核素浓聚,诊断为恶性肿瘤骨转移,M R I示左下颌部异常信号,结合病史、症状及M R I,SPECT检查可明确诊断为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目前该患者已转我院肿瘤科治疗。2讨论乳腺癌为临床常见病,其骨转移早期误诊为下颌骨骨髓炎原因可能有:(1)查体不仔细,当患者隐瞒病史未能及时...  相似文献   
985.
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骨缺损是导致语言、吞咽、咀嚼功能障碍常见的颌面部畸形,多因肿瘤、外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其治疗目的是恢复功能和外形。1989年,Hidalgo^[1]首次报告利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以来,这项技术被广泛用于重建不同类型的下颌骨缺损^[2-3],并成为修复该缺损的最好办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86.
微创手术治疗下颌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练  石兴莲  陈尚  向晓波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63-2264
目的总结应用微创手术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7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手术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手术前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74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咬合关系良好,面型对称;2例口内钛板外露,延迟愈合,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满意。结论微创手术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效果良好,正确有效的护理及功能训练是患者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7.
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比较2种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即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磷酸三钙(A)、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B)与对照组聚消旋乳酸(C)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探讨新型可吸收性生物支架材料体内埋植的生物相容性。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取材时间随机分为4组。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15 mm×6 mm全层骨质缺损, 每一缺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每组内按完全随机化设计植入实验材料和对照材料。术后2、4、8、12周取材行大体标本、X线、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复合支架材料A、B与聚消旋乳酸相比,复合支架B生物相容性好,同期成骨量最大;复合支架A出现明显的异物肉芽肿反应。结论新型复合支架材料B生物相容性好,效果优于聚消旋乳酸,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支架材料。复合支架A不适宜作为骨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88.
目的探讨下颌矢状劈开去骨术后下颌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行下颌矢状劈开去骨术的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整采集每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的头面部CT数据,应用逆向工程软件Surfacer V9,利用三维CT分体重建和配准分割技术,对下颌矢状劈开去骨术后半年的效果及下颌骨局部骨质的再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下颌矢状劈开去骨术后半年,下颌骨局部有明显凹陷,比术前平均凹陷(3.64±1.67)mm,以下颌骨外斜线部位最为明显;术后半年去骨区域体积缩小率为55%±9%。2)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半年局部骨质有再生,去骨区域有84.6%±7.3%的骨质属新生骨,增生的主要部位为下颌角区。结论行下颌矢状劈开去骨术可达到缩小面下部宽度的目的,术后应尽量减少咬肌活动。  相似文献   
989.
目的总结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行小钛板坚固内固定,部分病例辅以颌间弹性牵引或钛钉颌间弹性牵引。结果12例术后行颌间弹性牵引,1例术后出现口内伤口部分裂开,其余均一期愈合,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小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固定效果好,辅以颌间弹性牵引能使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90.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真性肿瘤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的生长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因此一直广受关注。在2005年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已将其归属为良性牙源性肿瘤,并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这一新命名存在诸多争议,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执一词,很难达成共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13届国际口腔病理学年会(IAOP,2006)上,上述争论达到高潮。会议专门组织了一个研讨会,以“法庭辩论”的形式,让正方和反方充分表达意见,与会代表也于辩论前后分别投票表达个人意见,结果依然难分伯仲。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研讨,深感这一话题的重要性。本文在简要概述OK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列举支持与反对将其归属为肿瘤的理由和证据,以期提醒国内同行目前对OKC病变性质的认识仍存疑问,而不是简单的“非囊即瘤”的结论。同时笔者还拟结合多年来对OKC的研究工作体会,分析其作为“麻烦制造者”的症结所在。名称之争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明确未来与本病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