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32篇
  免费   3864篇
  国内免费   3267篇
耳鼻咽喉   141篇
儿科学   1143篇
妇产科学   443篇
基础医学   3132篇
口腔科学   694篇
临床医学   11334篇
内科学   7185篇
皮肤病学   355篇
神经病学   1039篇
特种医学   15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91篇
外科学   2515篇
综合类   21238篇
预防医学   3690篇
眼科学   298篇
药学   14382篇
  66篇
中国医学   10029篇
肿瘤学   1483篇
  2024年   378篇
  2023年   1618篇
  2022年   1506篇
  2021年   1589篇
  2020年   1657篇
  2019年   1846篇
  2018年   932篇
  2017年   1645篇
  2016年   1730篇
  2015年   1932篇
  2014年   2855篇
  2013年   2993篇
  2012年   4178篇
  2011年   4382篇
  2010年   3803篇
  2009年   3876篇
  2008年   4892篇
  2007年   4408篇
  2006年   4219篇
  2005年   4550篇
  2004年   3671篇
  2003年   3316篇
  2002年   2751篇
  2001年   2410篇
  2000年   1991篇
  1999年   1751篇
  1998年   1560篇
  1997年   1285篇
  1996年   1297篇
  1995年   1172篇
  1994年   943篇
  1993年   708篇
  1992年   635篇
  1991年   628篇
  1990年   521篇
  1989年   511篇
  1988年   187篇
  1987年   148篇
  1986年   131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941.
酞丁安对映体合成及其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酞丁安(3-酞酰亚胺-2-氧-正丁醛双缩氨硫脲,TDA)是药物研究所创制的抗病毒新药。为了研究其对映异构体(R),(S)-TDA对病毒活性及毒性是否有差异,并与消旋酞丁安(RS)-TDA的抗病毒活性及毒性进行比较,本文分别用已知构型的(R)-与(S)-丙氨酸为原料,通过缩合等6步反应,得到光学活性的(R)-,(S)-TDA,并与外消旋酞丁安比较其抗病毒活性及毒性。三者的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与对细胞的毒性差别不大,说明消旋酞丁安临床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42.
5种抗血小板药对大鼠肝酪蛋白激酶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DEAE-纤维素和肝素-Sepharose4B层析法部分纯化了大鼠肝酪蛋白激酶Ⅱ(CKⅡ);研究了5种抗血小板药对CKⅡ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肝素对CKⅡ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0.88mm·L-1;蝙蝠葛碱、川芎嗪对CK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但较肝素的作用弱得多;汉防己碱对CKⅡ活性没有明显影响;而潘生丁能使CKⅡ活性明显升高,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这些结果可能对研究CKⅡ是否在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中起某些作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3.
癫痫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丙二醛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30例癫痫患者,分别于发作后72小时内及发作缓解期进行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及丙二醛的检测。发现发作后72小时内PAF和MD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两者具有相关性。发作缓解期,再者近于正常。说明这两者均参与癫痫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44.
945.
946.
由氯化高铁次卟啉经脱铁、酯化、还原合成了光敏剂2,7,12,18-四甲基-13,17-二(3-羟基丙基)卟啉,并测定其光敏活性  相似文献   
947.
体外循环对血小板计数及释放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释放反应的影响。方法:20例CPB患者分别于转流前、转流30分、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分及术后2、12和24小时进行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β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E4)及5-羟色胺(5-HT)的测定,并统计术后显著出血的例数。结果:BPC在转流期间显著下降,但仍高于50×10^9/L。G  相似文献   
948.
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c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内源性脂质因子,最初发现于家兔嗜碱粒细胞中,因能激活血小板引起组胺释放而命名,其化学结构为1-0-烷基-2-乙酰基-Sn-甘油-3-磷脂酰胆碱。PAF作用于多种组织细胞和器官,参与机体病理生理过程,在炎症、休克、哮喘、溃疡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雄性生殖与妊娠。 1 PAF的来源、生成及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949.
950.
合成了4-脱氧-4-磺酰胺基-4′-去甲表鬼臼毒素衍生物25个。在抑制 L1210白血病细胞和 KB 细胞的试验中,大部分磺酰胺基表鬼臼毒素显示比依托泊甙更强的活性。简要讨论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