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0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187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62篇
基础医学   123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091篇
内科学   1349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328篇
特种医学   1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36篇
综合类   2876篇
预防医学   848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2906篇
  39篇
中国医学   782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406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434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714篇
  2013年   661篇
  2012年   817篇
  2011年   817篇
  2010年   653篇
  2009年   630篇
  2008年   609篇
  2007年   562篇
  2006年   488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评估牙周炎患牙拔除前不停用阿司匹林的可行性,合理的停药时间及相应止血措施。方法 :选取90例接受单颗上颌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且平日常规服阿司匹林患者(100 mg/d),分为服药组(A组)、停药3 d组(B组)、停药5 d组(C组);每组30例包含前牙、前磨牙、磨牙病例各10例。术后根据创面凝血情况选择相应止血措施;并依照拔牙创凝血分级表(Ⅰ、Ⅱ级为凝血正常;Ⅲ级为出血量较多且依次增加)进行病例评价和比较。结果:①3组均未出现Ⅴ级病例。②在A、B、C组中:前牙拔除后,Ⅲ级病例的比例分别为20%、10%、0%,Ⅳ级病例的比例分别为10%、0%、0%,3组间凝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前磨牙拔除后,Ⅲ级病例的比例分别为10%、10%、10%,Ⅳ级占比例分别为40%、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磨牙拔除后,Ⅲ级病例的比例分别为10%、20%、10%,Ⅳ级病例的比例分别为50%、2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③对Ⅲ级病例延长纱布压迫时间,对Ⅳ级病例采用明胶海绵填塞并缝合创面后,取得理想止血效果。结论:对服用阿司匹林者(100mg/d)实施单颗上颌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术前不停药虽可行,但术后出血较多,需采用明胶海绵填塞并缝合创面。前牙病例可停药3 d,前磨牙、磨牙病例需停药5 d,术后纱布压迫时间不少于60 min。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P-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β(IL-1β)、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的临床意义及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的机制.方法 用ELISA法测定各组以及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上述血清因子的变化水平.结果 ①糖尿病各组血清P-选择素、TNF-α、hs-CRP、IL-1β、ICAM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②P-选择素、TNF-α、hs-CRP、IL-1β、ICAM在治疗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16周时进一步下降(P<0.01),以后保持稳定至21周.结论 ①P-选择素、TNF-α、hs-CRP、IL-1β、ICAM参与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是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的早期预测因子;②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肾微血管病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直接或间接影响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生.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5(IL-15)、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情况及阿司匹林对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5和TGF-β1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反应体系分别检测AD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前后及对照组脑脊液中的IL-6、IL-15、TGF-β1和TNF-α表达的水平。结果①AD患者IL-15、TGF-β1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脑脊液中IL-6、IL-15、TGF-β1、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15、TGF-β1参与AD疾病的发生过程;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而对AD患者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大鼠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RANK(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ANKL和M-CSF诱导大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破骨分化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0.25 mmol/L、0.5 mmol/L、1.0 mmol/L、1.5 mmol/L)和雌激素(雌二醇10-6 mmol/L)处理,而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he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P)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扫描电镜观察骨磨片破骨细胞骨吸收陷窝,RT-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表面RANK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RANK蛋白的表达。结果阿司匹林和雌激素都可以使大鼠破骨细胞成熟分化程度和骨吸收活性降低,抑制破骨细胞RANK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阿司匹林对大鼠破骨细胞RANK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及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95.
目的比较肠溶阿司匹林和结晶华法林对慢性非瓣膜房颤的老年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老年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31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华法林两组对照试验,服用2年,观察脑卒中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2.9%、华法林组为1.7%,差异无明显性(P>0.05);年龄65~74岁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5.2%,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1%。年龄≥75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4.9%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3%;年龄≥75岁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6.7%,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2%(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阿司匹林3.06%、华法林组2.7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而对于年龄≥75岁以及所有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须服用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在抗凝同时没有增加出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6.
目的: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 d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水平,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TXB2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患者产生AR或ASR;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7.
小剂量阿司匹林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目前已经确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常规推荐的剂量为75~150mg/d,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粘膜损伤,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文献报道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其发生率。我们选择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作为研究,比较了雷贝拉唑(商品名:丁齐尔)、法莫替丁两种药物在预防阿司匹林引起胃粘膜损伤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8.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广泛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特别是农村患者由于不规范、盲目使用而导致急性胃穿孔的病例逐年增多。近两年来我们收治急性药物性胃穿孔6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加术后规范内科治疗,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
背景:临床实验证明御风胶囊(黄芪、当归、川芎、远志、丹参等中药)组成有益气活血、祛淤生新的功效,其影响途径可能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浆中血栓素B,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的变化有关。目的:观察御风胶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药理组。材料:实验于2000-05/2004-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雄性老年大鼠40只,平均鼠龄8~10周,平均体质量(550±150)g‘Wistar雄性青年大鼠8只,平均鼠龄4~6周,平均体质量(230±120)g。方法:Wistar青年雄性大鼠8只为青年对照组;40只老年大鼠为血淤模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即阿司匹林组,御风胶囊(由黄芪、当归、川芎、远志、丹参组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制剂室提供胶囊制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老年模型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溶液5.5g/kg,御风胶囊0.33g/kg,0.66g/kg,1.32g/kg,老年模型组和青年对照组不给药。连续灌胃22d,2次/d,末次给药1h后,采用血小板聚集法和放免法测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浆中血栓素B2,6-酮列腺素F1α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素B2和6-酮列腺素F1α的含量及比值。结果:48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模型组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其他五组(P<0.01)。②御风胶囊高剂量组1min、5min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阿司匹林组,分别为(7.96±2.17),(6.38±1.66),(14.33±2.87)ng/L和(31.95±3.94),(35.29±6.54),(38.68±7.46)ng/L,(P<0.01);中剂量组5min血小板聚集低于阿司匹林组[(13.96±1.66),(35.29±6.54)ng/L,(P<0.01)]。③御风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青年对照组血栓B2含量均低于老年模型组(P<0.01)。④御风胶囊高剂量组血栓B2低于低剂量组[(100.13±8.90),(127.00±20.99)ng/L,(P<0.01)]。⑤御风胶囊高剂量组、中剂量组、青年对照组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均低于老年模型组[(0.62±0.17),(0.69±0.14),(1.75±0.17),(1.11±1.12)ng/L,(P<0.05)]。结论:御风胶囊高剂量、中剂量可降低血浆中血栓素B2含量和提高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改善两者比值,对保持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之间的平衡有显著作用。低剂量组亦有作用,但效果不如高、中剂量组,可认为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急性发作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FIB、MDA、SOD和CAT表达水平,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表Barthel指数(BI)评估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14 d,2组hs-CRP、FIB和MDA水平下降,SOD和CAT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hs-CRP、FIB和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OD、CA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2组NHI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BI指数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氧自由基和抗氧化系统间平衡,减轻脑细胞损伤,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