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2篇
  免费   632篇
  国内免费   262篇
耳鼻咽喉   127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87篇
基础医学   301篇
口腔科学   90篇
临床医学   1364篇
内科学   497篇
皮肤病学   106篇
神经病学   161篇
特种医学   2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232篇
综合类   2150篇
预防医学   855篇
眼科学   151篇
药学   875篇
  13篇
中国医学   821篇
肿瘤学   207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379篇
  2019年   449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587篇
  2013年   531篇
  2012年   614篇
  2011年   640篇
  2010年   586篇
  2009年   434篇
  2008年   417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目的:探讨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同期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1年12月~2013年7月共136例内眦赘皮并单睑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典型Y-V成形原理,对Y的长臂及两短臂的形态、位置及短臂与长臂的夹角进行改良,个性化设计成形切口线,并同期行切开法重睑术。结果:采用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切开法重睑术,术后内眦部位切口隐蔽,无明显瘢痕,重睑皱襞弧度流畅自然,与内眦部延续自然,符合美学标准。随访3~15个月,手术效果稳定,无复发。结论:改良Y-V成形内眦赘皮矫治同期行切开重睑成形术,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的一种操作简单、实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的配合与护理8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是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患者的某一血液成分,然后废弃或作某种处理后回输自身作为治疗手段。包括血浆置换、红细胞单采、粒细胞单采、血小板单采、淋巴细胞单采与周围造血干细胞单采。目前这一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科1995年6月-2005年6月共完成83例147人次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硬皮病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3.
子宫内膜增生症在临床中越来越多见,西医的治疗方案是长期口服孕激素或宫腔放置曼月乐,付志红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瘀血损伤冲任,经血非时而下,与肝、脾密切相关,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再辅以温通行气,以化膜汤为主方加减化裁,并常告诫患者应忌食生冷瓜果,教导患者调畅情志,数法并用,在临床上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苍柏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除基础治疗外,对照组给予甲钴胺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苍柏逐瘀汤,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TC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苍柏逐瘀汤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益气养血补髓膏治疗肺癌虚证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肺癌虚证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膏方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包括干预期间指导患者合理作息、适当运动、心理辅导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益气养血补髓膏治疗,疗程为21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Piper疲乏量表评分、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血液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过程中,膏方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膏方组28例、对照组29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2)治疗21 d后,膏方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67.86%(19/28),对照组为37.93%(11/29),组间比较,膏方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气虚评分、血虚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膏方组的气虚评分、血虚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4)治疗后,2组患者Piper疲乏量表的行为、情绪、感觉、认知等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膏方组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5)治疗后,2组患者QLQ-C30量表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膏方组的躯体、情绪、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膏方组的HGB、RB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等血液分析指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研究过程中,未发现与益气养血补髓膏相关的不良反应,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和尿常规等均无异常变化。【结论】 益气养血补髓膏对肺癌虚证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6.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纳入的1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行针刺治疗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价患者精神功能缺损程度,并用局部一致性方法分析数据,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分析其与MMSE量表评价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局部一致性(Re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叶/楔前叶、右侧辅助运动区,ReHo值减低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丘脑/苍白球;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ReHo值与MMSE得分呈正相关。结论:针刺的神经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视空间注意网络和感觉运动功能网络、顶叶-前运动区神经环路和基底节-丘脑神经环路,主要功能是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近距离空间运动功能,改善注意力。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局部取穴配伍外关、合谷远道配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局部取患侧肩髃、肩髎、阿是穴,观察组加远道配穴同侧外关与合谷,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各时间点视觉模拟(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结果:3个疗程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3%和83.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即刻效应、10 d、20 d、30 d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ROM评分、JOA评分在10 d、20 d、30 d各时间点及随访2个月后均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观察组即刻效应、10 d、20 d、30 d及随访2个月的VAS评分均更低(P<0.05),10 d伸活动度、JOA评分均较高(P<0.05),20 d屈、伸、内旋活动度均更高(P<0.05),30 d屈、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JOA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单纯局部取穴与局部取穴配伍外关、合谷远道配穴两种针刺方法治疗肩周炎均有一定疗效,但针刺局部取穴配伍远道取穴的整体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8.
2004年11月~2005年11月,我们对36例化疗致预期性呕吐的肿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
10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当今医学领域各种医学难题不断涌现,亟需培养更多的医学创新型人才。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血管神经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利用临床检查、影像、介入技术、药物等手段对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和出血性疾病进行评价、监护、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