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0篇
  免费   800篇
  国内免费   423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108篇
基础医学   653篇
口腔科学   80篇
临床医学   1680篇
内科学   969篇
皮肤病学   98篇
神经病学   262篇
特种医学   8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855篇
综合类   3653篇
预防医学   1573篇
眼科学   93篇
药学   1375篇
  18篇
中国医学   1225篇
肿瘤学   375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304篇
  2015年   284篇
  2014年   725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637篇
  2011年   721篇
  2010年   755篇
  2009年   652篇
  2008年   598篇
  2007年   664篇
  2006年   635篇
  2005年   656篇
  2004年   679篇
  2003年   524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405篇
  1999年   385篇
  1998年   278篇
  1997年   267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206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高迁移率族蛋白A1假基因4( high mobility group A1 pseudogene 4,HMGA1P4)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验证HMGA1P4与miR 4436a的调控机制及其对肝细胞癌细胞株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癌组织芯片中HMGA1P4和miR-4436a的表达;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HMGA1P4的相对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通过Transwell实验验证HMGA1P4与miR 4436a对肝细胞癌细胞株HepG2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HMGA1P4与miR-4436a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 HMGA1P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而miR 4436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在肝细胞癌组织中HMGA1P4的异常高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复发,血清γ 谷氨酰转肽酶(γ-GGT)水平,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以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状态相关;在TNM Ⅰ~Ⅳ期、TNM Ⅰ期、TNM Ⅱ期的肝细胞癌患者中,HMGA1P4高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患者显著降低;HMGA1P4高表达是肝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Transwell实验表明下调miR 4436a能够逆转HMGA1P4沉默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HMGA1P4能够调控miR 4436a。结论:HMGA1P4的异常高表达对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不良预后起到促进作用,其能够通过调控miR 4436a 促进肝细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强骨止痛方对芳香化酶抑制剂致绝经期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性疼痛的作用。方法: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中并腰背及(或)下肢痛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强骨止痛方(治疗组)、钙尔奇D(对照组)干预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以视觉标尺法(VAS)评价疼痛,总维生素D(VITD-T)、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i PTH)、降钙素、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CTx)监测骨代谢、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监测骨密度,血清CEA、CA153、CA125、E2监测对肿瘤及激素影响,血常规、生化监测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4.0±0.8)vs(2.0±0.8),(3.9±0.9)vs(2.8±0.8)],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92.3%vs 81.0%;69.2%vs 33.3%);治疗后两组血清VITD-T含量均升高[治疗组(12.96±4.97)vs(15.47±5.79);对照组(12.38±3.87)vs(14.36±3.78)];分层分析中,在围绝经期组、显效组及低骨量组升高显著。两组血清CTx均较治疗前下降,分层分析中,低骨量组CTx下降显著[(0.78±0.29)vs(0.71±0.30)]。辨证为脾肾亏虚者与肝肾亏虚者比较,股骨骨密度低[(0.83±0.21)vs(1.03±0.15)],BGP高[(35.99±13.38)vs(23.20±8.03)];肝肾亏虚者VITD-T增加[(16.86±5.76)vs(14.99±5.09)]、BGP下降[(21.11±7.92)vs(31.11±13.76)]均优于脾肾亏虚者。结论:强骨止痛方显著改善骨量减少所致疼痛,疗效优于碳酸钙D3,对雌激素无明显影响;其作用与VITD-T、降低BGP、降低CTx有关;围绝经者、低骨量者敏感性优于高龄、骨质疏松者;辨证肝肾亏虚者为早期阶段,干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羊膜移植联合广泛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美容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7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41眼,采用单纯广泛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而观察组43眼,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羊膜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7%,而复发率(4.7%)显著低于对照组(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巩膜溶解软化、巩膜坏死)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广泛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效果显著,可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美容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GIT1)野生型及GIT1基因敲除型小鼠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探讨GIT1影响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 GIT1杂合子小鼠雌雄配对饲养,对获得的新生小鼠采用PCR法行基因型鉴定。取GIT1野生型与GIT1基因敲除型小鼠胫骨及股骨,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第2代BMSCs分为4组,分别为野生型对照组(A组)、野生型实验组(A1组)、基因敲除型对照组(B组)、基因敲除型实验组(B1组);A1、B1组细胞采用内皮细胞诱导液培养,A、B组细胞进行常规培养。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VEGF受体2(VEGF receptor 2,VEGFR-2)、VEGFR-3、磷酸化VEGFR-2(phospho-VEGFR-2,p VEGFR-2)、p VEGFR-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血管内皮黏钙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表达。另取GIT1野生型小鼠第2代BMSCs分为4组:Ⅰ组,原细胞培养液培养;Ⅱ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VEGFR-3阻断剂SAR131675;Ⅲ组,内皮细胞诱导液培养;Ⅳ组,内皮细胞诱导液中加入SAR131675。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内皮细胞标志物v WF、PECAM-1、VE-Cadherin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示,A、A1、B、B1组细胞的VEGFR-2、p VEGFR-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A1组VEGFR-3、p VEGFR-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余3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示,A1组v WF、PECAM-1及VE-Cadherin表达均显著高于A、B、B1组,B1组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VEGFR-3实验中,Ⅲ组v WF、PECAM-1及VE-Cadherin表达均显著高于Ⅰ、Ⅱ、Ⅳ组,Ⅳ组高于Ⅰ、Ⅱ组(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T1通过VEGFR-3影响小鼠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进而影响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磷酸西格列汀片联合格列美脲片治疗2型糖尿病伴轻度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型糖尿病伴轻度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每次100 mg,qd,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格列美脲每次2 mg,qd,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糖、胰岛素功能和血脂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组155例,脱落1例,最终154例纳入分析;对照组入组155例,脱落1例,最终154例纳入分析。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0%(150例/154例)和92.21%(142例/15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分别为(5.54±1.24)和(6.98±1.30)mmol·L-1,餐后2 h血糖分别为(8.62±1.49)和(10.58±1.34)mmol·L-1,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6.04±0.58)%和(6.58±0.46)%,空腹胰岛素分别为(4.97±0.58)和(5.12±0.67)μU·mL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介导线粒体能量代谢参与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时间2020年10月14日。8~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Drp1抑制剂组,每组5只,每只体质量为0.25~0.30 kg。通过手术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模型,Drp1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itochondrial division inhibitor 1,Mdivi-1)20 mg/kg体质量,其余各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24 h留取血清及肾脏组织。比较组间大鼠血肌酐水平、肾组织病理学改变、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ATP酶活力,并建立体外HK-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经处理后JC-1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肌酐明显升高[(41.12±1.895)µmol/L比(48.68±2.065)µmol/L],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1.29±0.426)分比(6.50±0.577)分],每高倍镜视野下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数量增加[(2.40±0.547)个比(10.20±1.095)个],电镜下线粒体损伤更明显,线粒体ATP酶活力降低[(6.38±0.321)U/mg prot比(4.18±0.198)U/mg prot],HK-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中,模型组较假手术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的细胞比例增多[(9.81±0.251)%比(4.24±0.5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Drp1抑制剂组大鼠血肌酐下降[(48.68±2.065)µmol/L比(43.28±0.895)µmol/L],肾小管损伤评分降低[(6.50±0.577)分比(4.50±0.578)分],每高倍镜视野下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数量减少[(10.20±1.095)个比(6.60±1.140)个],线粒体结构损伤减轻,细胞线粒体ATP酶活力增加[(4.18±0.198)U/mg prot比(5.16±0.628)U/mg prot],HK-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中,Drp1抑制剂组较模型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的细胞比例减少[(5.90±0.360)%比(9.81±0.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选择性抑制Drp1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有效改善能量代谢障碍,减少细胞凋亡,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统计2020—2022年安徽省胸科医院抗结核药物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趋势,为规范其合理应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抗结核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以及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2医院抗结核药物销售金额总体呈增长趋势,新型类抗结核药物销售金额2022年较2020年增幅333.43%,注射类降幅72.68%,贝达喹啉、注射用利奈唑胺、环丝氨酸、氯法齐明排名靠前,其中贝达喹啉连续2年销售金额排名第1位。DDDs每年总体基本稳定,排名靠前的为一线口服类抗结核药物: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平,2022年DDDs贝达喹啉排名第1位。利奈唑胺等40.00%抗结核药物DDC降低。每年一线口服类抗结核药物B/A均大于1,2022年B/A>0.9的药物占比达60.00%。结论 安徽省胸科医院抗结核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仍然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减小耐药结核发生率。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和对照组40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常规腹腔注射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接受相应处理后,观察组的细胞减灭程度分级为:0级31例,1级6例,2级3例;对照组的细胞减灭程度分级为:0级32例,1级6例,2级2例。2组患者的细胞减灭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8 h比6.5 h)、住院时间(17.3 d比18.7 d)及不良反应发生率〔70.0%(28/40)比60.0%(24/40)〕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10~61个月,平均42.5个月;对照组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为6~49个月,平均30.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死亡18例,复发12例,转移5例,余5例存活;对照组死亡26例,复发9例,转移5例。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0.1个月,对照组为28.3个月,观察组的预后较好(P<0.01)。结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腹膜转移较为安全、合理及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钢板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3例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内侧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54.0个月,平均20.2个月。无患者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14.0~27.0周,平均17.3周。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术后18.2周。骨折愈合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87.0%。结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采用后内侧或内侧入路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α(eIF2α)-活化转录因子4(ATF4)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通路在磷酸三钙(TCP)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中的作用。 方法 取雄性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n=10)、TCP磨损颗粒组(模型组,n=10)和salubrinal干预组(SAL,n=10)。采用TCP磨损颗粒诱导小鼠颅骨溶解模型,于术后第2天颅顶局部注射SAL(1 mg/kg),每隔2 d 1次,持续干预2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颅骨和外周血。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CP磨损颗粒植入部位周围骨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水平及PERK-eIF2α-ATF4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HE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SAL对假体周围骨溶解和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SAL对破骨细胞活化相关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 c-fos的mRNA水平;ELISA法检测SAL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 结果 TCP磨损颗粒可诱导假体周围骨组织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同时激活PERK-eIF2α-ATF4信号通路,表现为TCP磨损颗粒组小鼠颅骨组织中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GRP78、CHOP和磷酸化PERK(p-PERK)、磷酸化eIF2α(p-eIF2α)和ATF4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而PERK和eIF2α蛋白明显下调(P<0.05);而颅顶局部注射eIF2α特异性抑制剂SAL可明显阻止TCP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破骨细胞形成和骨溶解,减少TRAP、MMP-9和cathepsin K 的mRNA水平(P<0.05);同时抑制TNF-α、PGE2和IL-1β等炎症因子的产生(P<0.05)。 结论 PERK-eIF2α-ATF4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通路参与调控TCP磨损颗粒诱导的小鼠颅骨溶解;抑制该信号通路可减轻TCP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关节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