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犬冠状动脉定量狭窄造成急性心肌缺血,观察巴曲酶(batroxobin)对冠脉循环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batroxobin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缺血心脏冠脉血流量,2BU·kg-1(0.1BU·kg-1·min-1)iv后40min,缺血犬冠脉流量比盐水对照组增加12%,此时小冠脉阻力由4.1±0.5降至3.2±0.5mmHg·min·ml-1,而大冠脉阻力无明显变化;给药后120min,上述作用仍然持续,且冠脉总阻力降低13%,左室压上升及下降最大速率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大14%和16%。结果表明,batroXobin在冠脉低灌流状态下仍可降低小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这可能是其改善缺血犬冠状循环及心脏功能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有认知功能障碍,但未达到痴呆标准的V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巴曲酶组分别于入院后第1、8和第12周隔日给予巴曲酶静脉滴注(5U巴曲酶加入250ml等渗盐水),1次/d,4次/周。所有患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13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检测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评估药物安全性。结果①巴曲酶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MMSE和ADL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6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在第8、12及16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②巴曲酶组第1周治疗前、后FIB分别为(3.50±0.59)、(1.95±0.43)g/L、第8周治疗前、后分别为(3.22±0.54)、(2.18±0.46)g/L,第12周治疗前、后分别为(2.75±O.41)、(2.40±0.41)g/L,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第1、8、12周FIB分别为(3.39±O.61)、(3.30±0.59)、(3.24±0.56)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巴曲酶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出现脑梗死复发(P〉0.05)。巴曲酶组未发生药物过敏,颅内、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巴曲酶有助于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检测3C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水平。正常对照组20人。结果脑梗死患者组治疗前跟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组PT、APTT较短,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D-二聚体稍有增加;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T、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大幅降低,D-二聚体含量大幅增加(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后,使高凝变为低凝,激活纤溶系统,从而栓予溶解及血管再通。凝血和纤溶系统在整个疾病过程中起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观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对诊断及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 AMI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巴曲抗栓酶 ,分别于第 1、3、5天给予 1 0 u、5u、5u,以生理盐水 1 0 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 1 h,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治疗 1周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QT离散度减小 ,AMI后心绞痛发生率下降 ,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 ,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巴曲抗栓酶治疗 AMI具有改善左室功能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等作用 ,对发病延迟来院患者疗效好 ,使用方便、安全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5.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再评价(Ⅱ)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目的 在本协作组第一阶段研究基础上,通过改变降纤酶治疗剂量和时限,缩短治疗时间窗,探讨不同治疗方案下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卒中症状发生在 12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分别接受降纤酶或安慰剂两个治疗组。降纤酶首剂量 15U,以后隔日 5U,共 4次,均加入生理盐水 250ml中,静脉滴注。安慰剂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50ml。主要有效终点是 3个月时的良好功能状态 (Barthel指数≥95 )及明显依赖生存状态(Barthel指数≤60);安全性终点为出血事件及病死率;次要评价指标包括发病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 1年时的卒中复发率。结果 自 2001年 9月至 2003年 7月在全国 46个中心共入选 1053例患者,降纤酶组和安慰剂组完成治疗全过程的比例相近 [ 80 5% ( 424 /527 )与86 9% (457 /526) ]。降纤酶组 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 52 2% ( 212 /406)与 42 8% (190 /443),P=0 007],明显依赖生存患者比例略低于安慰剂组 [27 7% (112 /406)与32 4% (143 /443),P=0 136]。6h以内开始治疗的患者中,达良好功能状态患者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明显依赖生存患者比例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 022)。降纤酶组 1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巴曲酶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C)、糖尿病组(M)、治疗1组(T1)、治疗2组(T2)和治疗3组(T3)。除正常组外,其余四组用链尿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T1、T2和T3组分别于大鼠出现高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及肾脏早期病理改变时给予巴曲酶治疗O实验共进行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体质量、饮食、饮水量、精神及尿量变化。每2周检测血糖1次,于实验第2周、6周、7周和8周分别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尿液,测定24:h尿白蛋白排泄量。8周末时,在10%水合氯醛麻醉状态下,腹主动脉取抗凝血和血清,用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BS)、血肌酐(ScrJ、l尿素氮(BUN)等指标,并计算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留取单侧肾脏称重,计算肾脏肥大指数(肾重/45质量)。结果4周末发现糖尿病组大鼠肾脏基膜增生系膜区扩大,出现早期。肾脏病理改变。2、6、7、8周糖尿病组大鼠24h尿白蛋白排泄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给予巴曲酶治疗后,白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8周末发现糖尿病大鼠Scr、BUN、HbAlc、肾脏指数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0.05),Ccr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症状均有所缓解(P〈0.01或0.05)。结论巴曲酶可能具有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控制血糖,阻断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In contrast to thrombin the fibrinogen coagulant effect of the thrombin-like enzyme batroxobin in vitro and in vivo is not inhibited by the specific thrombin inhibitor hirudin. The haemostyptic effect of batroxobin has been studied in rats after bleeding had been induced by corresponding hirudin dosages. Dependent on batroxobin concentration bleeding time was shortened by local application of batroxobin containing solutions. Strong bleeding induced by i.v. injection of 5 mg r-hirudin/kg was stopped almost immediately when a batroxobin concentration of 40 BU/ml was used. Thrombin was less active to stop bleeding after r-hirudin administration than batroxobin.  相似文献   
98.
Calcium and fibrin gel struc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lcium ions (Ca), when present in the gel forming system, were shown to influence liquid permeation of the gels formed, as judged from the Ks-values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of the final gels. On increasing Ca concentration, the Ks-values for Fibrin I and Fibrin II gels increase and a maximum is reached at about 10-20 mM for gels formed at ionic strengths between 0.18 and 0.24. For both gels, clotting times (Ct) were shortened on increasing Ca concentration and the shortening was accompanied by increase in Ks. Magnesium also shortened Ct but had no appreciable effect on Ks. The rate of activation of fibrinogen (release of FPA and FPB) was not much affected by Ca, but the activation required for gelation at C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a concentration. After the gels were formed, the removal of Ca by EDTA did not change the flow properti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Ca is of importance for formation of the fibrin gel structure, but it may be of minor importance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gel structure after its formation.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Fibrin I and Fibrin II gels with regard to Ca dependence. The role of calcium in gelation as well as its 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再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特殊对照组、常规对照组.在应用巴曲酶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进行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测及脑CT扫描.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血FI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第14天FIB明显回升至治疗前水平,甚至高于用药前水平;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3例于14天~21天出现了再梗死,发生再梗死的患者其FI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特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7天血FI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也明显下降(P<0.01),在治疗后第14天仍维持较低水平;而常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FIB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特殊对照组和常规对照组均未出现再梗死病例.治疗组治疗后脑CT扫描梗塞灶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与特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但明显小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脑梗死过程中降低FIB血浆浓度后又有反弹导致FIB浓度增高,与再梗死有一定的关系,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用东菱迪芙治疗不同时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了进展性脑梗死400例,并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东菱迪芙,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两组病人分为0~6h、7~12h、13~24h、25~48h及49~72h五个时窗段分析.结果 在相同时间窗内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东菱迪芙对24小时内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72小时以内的进展性脑梗死也有不同程度疗效,时间窗越短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