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07篇
  免费   1581篇
  国内免费   671篇
耳鼻咽喉   192篇
儿科学   784篇
妇产科学   503篇
基础医学   1315篇
口腔科学   234篇
临床医学   6999篇
内科学   3319篇
皮肤病学   536篇
神经病学   873篇
特种医学   10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73篇
外科学   1995篇
综合类   13976篇
预防医学   5548篇
眼科学   302篇
药学   7224篇
  33篇
中国医学   9839篇
肿瘤学   271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571篇
  2022年   660篇
  2021年   831篇
  2020年   876篇
  2019年   911篇
  2018年   410篇
  2017年   782篇
  2016年   915篇
  2015年   1302篇
  2014年   2827篇
  2013年   2436篇
  2012年   3116篇
  2011年   3364篇
  2010年   3283篇
  2009年   3342篇
  2008年   4115篇
  2007年   4027篇
  2006年   3706篇
  2005年   3861篇
  2004年   2593篇
  2003年   2160篇
  2002年   1747篇
  2001年   1409篇
  2000年   932篇
  1999年   716篇
  1998年   702篇
  1997年   715篇
  1996年   683篇
  1995年   532篇
  1994年   378篇
  1993年   255篇
  1992年   159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156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 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例AE患儿为研究对象,包括11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及1例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对12例AE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总结儿童A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与所有受试儿的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一般临床资料:本组12例AE患儿的平均年龄为7岁5个月,入院时平均病程为20.5 d,男、女患儿比例为5∶7。②临床表现: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可见情绪及行为异常、发热伴头疼、惊厥、言语障碍、乏力、感觉异常等。11例抗NMDAR脑炎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90.9%(10/11)有精神症状,81.8%(9/11)有睡眠障碍,72.7%(8/11)有语言、认知障碍,或者运动障碍,54.5%(6/11)有惊厥发作,45.5%(5/11)有意识障碍,36.3%(4/11)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异常。1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临床以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③实验室检查结果:对12例AE患儿脑脊液进行常规检查的结果均显示基本正常,并且影像学筛查亦未发现肿瘤。12例AE患儿中,6例头颅MRI检查可见颅内异常信号,8例视频脑电图检查可见不同程度慢波背景。11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抗NMDAR抗体检测,均呈阳性或强阳性;1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抗LGI1抗体检测呈阳性。④治疗及随访结果:对12例AE患儿均采用甲泼尼龙和(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进行免疫治疗,对其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其中,9例患儿临床痊愈,2例存在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出院后即失访。⑤特殊表现:患儿1临床仅表现为视力障碍;患儿12临床表现主要为睡眠障碍;3例年龄<6岁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反复惊厥发作、意识障碍或运动障碍为主,病情均严重,并且一线免疫治疗的疗效差,均需联合应用二线免疫治疗。 结论儿童AE以抗NMDAR脑炎为主,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亦可见于儿童;临床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并且特异性不明显,免疫治疗的疗效确切。对危重症AE患儿,应早期联合二线免疫治疗,而且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2.
83.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多基因、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复杂性疾病,其机制非常复杂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针对此类复杂疾病,中医药以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做出诊治,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林改错,主治气虚血瘀相关症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有广泛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靶点,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明显疗效。本文综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些相关疾病,并就补阳还五汤对此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强大神经保护作用展开综述,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4.
目的 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 收集上海市2003—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分析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事件的特点。结果 2003—201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112起,病例2837例,分别占总数的42.59%和41.67%;5—10月为流行高峰;发病症状以腹泻(92.48%)和腹痛(87.85%)为主;引起事件的可疑食品以混合食品为主(32.14%);主要发生场所为宾馆饭店(30.36%),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30.36%)。结论 上海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从"致病菌-食品"角度,分析2002—2016年中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起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2002—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全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及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在对不同原因食品、致病因素和发生环节引发事件数、病例数以及死亡数的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归因分析。结果共纳入2002—2016年全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129起。单维度归因分析发现,引发事件起数居前3位的单一食品依次是蔬菜类、肉类和菌类,分别占单一食品引发事件数的46.09%、16.91%、10.53%;生物污染物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占事件总数的34.05%;发生环节以生产加工不当为主,占事件总数的43.31%。多维度归因分析得出,因四季豆中含有皂素引发事件数最多(426起),其中因生产加工不当引发404起事件;食用毒蘑菇引发暴发事件125起,其中因误食误用引发75起事件。结论四季豆为主要的原因食品,重点从生产加工方面入手,强化监管,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及炎症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新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医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炎症反应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IL-6、IFN-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TNF-α、IL-6、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在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后,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炎症反应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上海市虹梅社区发生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影响因素,为优化社区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2013~2017年社区0~3岁婴幼儿保健相关资料,通过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二元回归对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分类、顺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和确定社区发生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重点因素。结果0~3岁婴幼儿中,有30.93%(459/1484)的婴幼儿发生了营养性疾病,其中男童的发生率略高于女童(χ^2=4.706,P<0.05);营养性疾病分类的顺位情况依次是超重、缺铁性贫血、肥胖、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生长迟缓,排列前两位的超重和缺铁性贫血分别为18.60%和11.93%;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主要在0~12月龄的低年龄段;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分别是喂养方式、婴儿出生时体质量、婴幼儿性别及父母体质指数(BMI),其中,喂养方式、婴儿出生时体质量及父母BMI为营养性疾病发生的重点因素。结论关注孕妇BMI的控制和婴儿的科学喂养是早期预防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0.
《抗感染药学》2016,(6):1320-1322
目的:评价头孢地尼与奥硝唑对盆腔炎患者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盆腔炎患者8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奥硝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头孢地尼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周的药物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C-反应蛋白(CRP)、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IL-1、C-反应蛋白、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值均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常规组为69.05%(P<0.05)。结论:采用头孢地尼与奥硝唑治疗盆腔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