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8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西可奇是可待因桔梗片的商品名,每片含可待因12mg,桔梗流浸膏50mg,是用于镇咳祛痰的新药,经临床应用证明其镇咳祛痰的效果明显。在急诊临床实践中有许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常有持续性、痉挛性咳嗽,此种情况大多发生于上感初期,由于连续性咳嗽,有时甚至夜间咳嗽,明显影响睡眠,给患者本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影响家人。鉴于目前无一特效的药物终止咳嗽,同时也无用西可奇急性止咳的研究报告。为此,我们将试用西可奇急性止咳的临床结果报道如下。1 研究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以持续性痉挛性咳嗽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入选对象,除外…  相似文献   
82.
己酮可可碱保护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筛选药物己酮可可碱治疗,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白细胞及巨噬细胞比例和肺通透指数,肺组织湿重/干重,肺血透通透性,一氧化氮(NO)、诱生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内皮素(ET)测定和肺组织大体、病理观察。结果 治疗组与内毒素组比较,中性白细胞比例下降,肺通透指数减低,肺血管通透性下降,NO、iNOS、ET明显下降,肺组  相似文献   
83.
目的 主要探讨一氧化氮(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机制及大黄对其影响。方法 在雄性Wistar大鼠利用舌下静脉注射LPS复制ALI动物模型,动物分为4组:LPS组,对照组,大黄治疗组,地塞米松组。观察大体标本,组织病理以及生物学标志:肺湿/干重比,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蛋白含量,肺血管通透性和肺泡通透性指数。同时测定血浆NO和肺组  相似文献   
84.
85.
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病人的溶栓治疗已成为确定的减少梗死面积和降低死亡率的方法。但对于实施心肺复苏 (cardio pulmonaryresuscitation ,CPR)的病人溶栓治疗一直未得到肯定和重视 ,甚至被列为溶栓治疗的禁忌症[1 ,2 ] 。然而 ,对于经历CPR的病人不进行溶栓治疗的结论并不是基于实验研究的结果 ,而是出于对CPR过程引起的损伤可能导致溶栓出血等并发症增加的推测。但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未发现CPR后溶栓导致出血等并发症增多。AMI及…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科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北京地区AHF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计395例患者纳入研究,245例(62%)于5年随访期内死亡。入院时心率(HR=1.006,95%CI:1.001~1.011,P=0.022)、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HR=1.383,95%CI:1.058~1.806,P=0.017)、Killip心功能分级Ⅳ级(HR=1.836,95%CI:1.246~2.704,P=0.002)、并发心房颤动(HR=1.402,95%CI:1.010~1.945,P=0.043)、既往慢性肾脏病(HR=1.753,95%CI:1.235~2.488,P=0.002)、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HR=1.272,95%CI:0.865~1.277,P=0.088)、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位于第三分位数(HR=1.597,95%CI:1.026~2.486,P=0.038)为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钠水平(HR=0.978,95%CI:0.956~1.001,P=0.064)、接受再灌注治疗(HR=0.558,95%CI:0.412~0.755,P<0.001)、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626,95%CI:0.433~0.905,P=0.013)、β-受体阻滞剂(HR=0.455,95%CI:0.329~0.628,P<0.001)、抗血小板药物(HR=0.521,95%CI:0.381~0.714,P<0.001)以及他汀类药物(HR=0.650,95%CI:0.477~0.886,P=0.006)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AMI后并发AHF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及其他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比例偏低,远期预后差,通过规范诊疗措施有希望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对比床旁快速检测与传统实验室方法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收治已确诊的34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和吸烟史等基本人口资料,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 CKMB MYO)、D二聚体、NTproBNP、心脏彩超EF等实验室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应用床旁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患者,在急诊滞留时间(急诊就诊到接受介入或保守治疗之间用时)、入院到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衰、室颤、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的不同.结果 床旁快速检测组的急诊滞留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均低于常规实验室检测组(p=0.000),且急诊滞留时间越长,早期肌红蛋白和D二聚体测定值越高,EF测定值越低,28 d死亡风险越高.结论 床旁快速检测比常规实验室检测能缩短ACS患者的急诊滞留时间,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浓度能否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以及D-二聚体浓度对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766例脓毒症患者,检测患者入院时的血中D-二聚体浓度(固相免疫层析法),并记录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和临床生理指标.以28 d为终点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系统Ⅱ(SAPSⅡ)评分;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766例脓毒症患者28 d内共有233例死亡,死亡组血中D-二聚体浓度(μg/L)明显高于存活组[1220.0(789.0,1835.0)比323.0(158.0,642.0),P<0.01].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SAPS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1=0.643,r2=0.632,均P<0.01).D-二聚体水平预测28 d病死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80,95%可信区间(95%CI)为0.855~0.904,P<0.001,预测28 d病死率的最佳界值为663.5 μg/L.血中D-二聚体>663.5μg/L、APACHEⅡ评分>19.5分和SAPSⅡ评分>39.5分是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分别为17.5、15.7、19.6,均P<0.001].D-二聚体< 250.0、250.0~663.5、>663.5 μg/L 3组间28 d病死率(1.4%、12.3%、64.2%)、APACHEⅡ评分[分:11(9,13)、13(11,16)、19(15,22)]、SAPSⅡ评分[分:24(18,29)、31(24,36)、40(33,4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是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指标.其预测能力与APACHEⅡ评分和SAPSⅡ评分十分相近;检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脓毒症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能否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危险程度的预警信号,以帮助急诊医生对心梗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急诊入院的3134例患者病历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既往史,未接受治疗前的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电图变化,以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药物溶栓治疗2h后的CK-MB、cTnⅠ、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及发病至死亡时间;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拟合曲线,分析治疗前D-二聚体与心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109,95%可信区间(95% CI)为(1.073,1.147),P=0.000]、是否行急诊PCI[OR =4.162,95% CI (1.980,8.748),P=0.000]、治疗前D-二聚体[OR=1.001,95%CI(1.000,1.002),P=0.001]、LVEF[OR=0.946,95% CI (0.928,0.964),P=0.000]和治疗2hcTnⅠ[OR=1.011,95%CI(1.004,1.018),P=0.002]与28 d死亡相关.ROC曲线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796、P=0.000]、是否行急诊PCI(AUC 0.704、P=0.000)、治疗前D-二聚体(AUC 0.797、P=0.000)与28 d死亡呈正相关,LVEF(AUC 0.261、P=0.000)与28 d死亡呈负相关;进一步绘制治疗前D-二聚体与发病至死亡时间及LVEF拟合曲线显示均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D-二聚体与心梗患者早期预后相关,但与发病至死亡时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早期D-二聚体升高对提示心梗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90.
心肺脑复苏动物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脑复苏(CPCR)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临床存活率较低.虽然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利用汁算机数据模型、细胞培养模型和孤立器官模犁等对CPCR进行研究和验证,但是设计完整的动物实验依旧是临床试验的重要依据;建立成功的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心肺脑复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模型建立的动物种类众多,方法及原理各不相同,本文就心肺脑复苏动物模型的动物选择及实验方法予以综合评价,并对既往模型中得出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