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40篇
  免费   898篇
  国内免费   621篇
耳鼻咽喉   77篇
儿科学   108篇
妇产科学   75篇
基础医学   635篇
口腔科学   147篇
临床医学   2348篇
内科学   1245篇
皮肤病学   122篇
神经病学   213篇
特种医学   6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1252篇
综合类   4634篇
预防医学   1659篇
眼科学   176篇
药学   1860篇
  13篇
中国医学   2116篇
肿瘤学   333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63篇
  2022年   316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458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844篇
  2013年   742篇
  2012年   865篇
  2011年   953篇
  2010年   932篇
  2009年   922篇
  2008年   887篇
  2007年   776篇
  2006年   830篇
  2005年   857篇
  2004年   719篇
  2003年   609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497篇
  1999年   428篇
  1998年   250篇
  1997年   226篇
  1996年   278篇
  1995年   270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62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96篇
  1986年   96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60篇
  1983年   71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8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2篇
  196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Beyond冷光牙齿漂白技术对人牙髓影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eyond冷光牙齿漂白技术对牙髓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正畸要拔除的40颗活髓牙,对照组(10颗)不做任何处理拔除,其余30颗采用Beyond冷光漂白后分别即刻拔除(15颗)和漂白七天后拔除(15颗).40颗牙齿均制作病理切片,镜下观察牙髓组织形态.结果 所有活髓牙漂白前后均未发现有任何临床症状.漂白后即刻拔除组、七天后拔除组以及对照组在镜下均表现为正常的牙髓组织结构,漂白组较对照组牙髓组织无明显改变.结论 Beyond冷光牙齿漂白技术对活髓牙牙髓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漂白技术.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富组蛋白含量与患龋状况间的关系,为唾液蛋白的研究及龋病病因的探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抽取42名3~5岁儿童,按患龋状况分为2组:龋病高危组23例(dft≥5且CSI≥10),无龋组19例(dft=0,CSI=0)。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儿童刺激性、非刺激性全唾液中3种主要富组蛋白(histadine-rich proteins,HRPs)HRP-1、HRP-3、HRP-5的含量,计算总HRPs含量,并分析唾液中HRP-1、HRP-3、HRP-5、总HRPs的浓度与机体患龋状况的关系。结果:①非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HRP-5的含量及总HRPs含量分别是(8.56±3.42)、(13.91±6.59)、(7.35±3.23)、(29.65±8.69)μg/ml,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HRP-5和总HRPs含量分别为(10.85±3.71)、(15.92±5.94)、(7.68±3.28)、(34.69±9.41)μg/ml。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和总HRPs含量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性别间全唾液中HRP-1、HRP-3、HRP-5及总HRPs含量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龋病高危组和无龋组刺激性全唾液HRPs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非刺激性全唾液总HRPs的含量在龋病高危组和无龋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龋状况无相关关系。结论:①刺激性全唾液中HRPs的含量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中的含量。②龋病高危组非刺激性全唾液之HRPs含量明显低于无龋组,但与机体的患龋程度无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3.
腮腺导管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磁共振腮腺导管成像术用于诊断腮腺疾病的可行性 ,并筛选出可获得最佳显示效果的扫描序列。方法 采用 4种不同的扫描序列 ,对 2 3例腮腺疾病患者 (病变组 )及 5名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行磁共振腮腺导管成像。首次扫描后 ,患者含化VitC 2 0 0mg ,于含药后 3、10min再次扫描 ,将所获图像按腮腺导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分级 ,比较各扫描序列及服药前后的显示效果。并依据图像对疾病定性诊断 ,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磁共振腮腺导管成像能清楚地显示腮腺主导管、叶间导管、小叶间导管及小叶内导管 ,清楚显示导管有无狭窄、扩张、导管中断及破坏的情况 ,对疾病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 95 6 %。扫描序列中 ,以IR FSE序列的显示效果最佳 ,与FSE比较 ,效果明显提高 (P <0 0 5 )。含服VitC并不显著提高显示效果 (P >0 0 5 )。结论 磁共振腮腺导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腮腺导管及其病理改变 ,对腮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于普通腮腺造影术。其中IR FSE脂肪抑制序列的显示效果最好 ,可作为腮腺导管X线造影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4.
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牙槽骨宽度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牙槽骨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正畸临床非拔牙病例和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病例各32例,分别对其矫治前和矫治后模型的下颌尖牙间、上颌尖牙间、下颌第二磨牙间及上颌第二磨牙间牙槽骨宽度进行测量,测量点为牙根牙槽部之最突点,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后,拔牙组比非拔牙组下颌、上颌前部宽度分别增加了1.57mm、1.64mm(P均〈0.01),而后部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治前后,非拔牙组牙槽骨前后部宽度变化不明显(P均〉0,05);而拔牙组下颌前部宽度增加了2.47mm(P〈0,001),上颌前部宽度增加了2.07mm(P〈0.01),而后部宽度的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非拔牙矫治对牙槽骨前、后部宽度无影响;拔牙矫治对牙槽骨后部宽度也无影响,但对前部宽度不但未引起降低,反而有明显的增宽。拔牙矫治导致牙弓缩窄、从而影响美观的结论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85.
目的:评价低弹性模量钛铌锆锡合金(TNZS)表面应用微弧氧化技术进行改性后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参照ISO7405-1997(E)/GB16886-1997最新标准,对该材料分别进行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口腔黏膜刺激试验、短期全身毒性试验。结果:体内外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细胞毒性试验显示TNZS合金经微弧氧化处理后无细胞毒性;溶血率小于5%,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口腔黏膜刺激试验未见异常组织学反应;短期全身毒性试验显示无明显短期全身毒性。结论:钛铌锆锡合金经微弧氧化技术改性后,显示了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86.
87.
上海市372例3岁幼儿乳牙患龋状况的3年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观察上海市区372例3岁幼儿3年间乳牙患龋状况变化.方法:选取2005年上海市区6所幼儿园刚入园372例3岁幼儿(男172例,女200例)进行口腔检查,计算乳牙患龋率,龋、失、补牙数(dmft),龋蚀严重指数(CSI)和龋齿充填构成比,追踪观察3a.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X2检验、方差分析、SNK两两比较.结果:372例幼儿2005~2007年3年间患龋率分别为40.90%、50.80%和62.40%;dmft分别为2.17±3.38、2.56±3.61和3.15±3.87:CSI分别为6.38±11.16、7.67±12.04和8.73±13.03;龋齿充填构成比分别为5.35%、13.46%和18.15%.3年间患龋率、dmft、CSI、龋齿充填构成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23,P<0.01;F=8.185,P<0.01;F=3.509,P<0.05;X2=16.423,P<0.05).乳牙患龋率、dmft在2005年与2006年间、2005年与2007年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2006年与2007年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SI仅在2005年与2007年间有显著差异(P<0.05).2006年的龋齿发病率为10.48%,2007年为1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63,P>0.05).2005~2007年,男女之间患龋率、dmft、C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群体幼儿乳牙患龋状况随年龄增长而急剧上升的趋势有缓解迹象;龋齿充填率仍较低,需加强乳牙龋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8.
王卫忠  何雪倩  冯杜金  陈燕敏  赵钊 《浙江医学》2021,43(15):1605-1609
目的通过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乳腺癌中关键的增强子RNA(eRNA),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下载组织特异性增强子来源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及其调控基因的列表,并下载TCGA数据库中相关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预后相关的eRNA,筛选标准为与肿瘤的总体存活率(Kaplan–Meier对数秩检验,P<0.05)和调控基因(相关系数r>0.4,P<0.001)具有显著相关性。结果与乳腺癌总体存活率相关性最强的eRNA是AP003059.2,基因共表达分析显示包括苹果酸酶3(ME3)在内13个基因的表达与AP003059.2显著相关,AP003059.2可能通过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在乳腺癌发生中发挥作用。结论AP003059.2可能是乳腺癌中关键的eRNA,并且与乳腺癌的预后显著相关。【关键词】AP003059.2长链非编码RNA增强子乳腺癌苹果酸酶3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在临床本科学生神经病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CBL)与PBL教学方式并结合神经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方法:以包头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为观察对象.2017级临床本科2班40名学生为观察组,进行以神经解剖为基础,结合CBL与PBL讨论式教学方式,对神经病学中脑血管病内容进行教学;以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3班、4班的83名学生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的讲授式神经病学脑血管病部分内容教学,教学结束后发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并观察两组学生的神经病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同时对应用新教学方法教学期间的学习内容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的期末平均成绩(86.84±1.47)分,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84.16±2.01)分,观察组学生的期末学习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1,P=0.194);观察组学生应用新教学方法对于所授课内容部分的得分为男生平均得分(20.47±1.94)分,女生得分(19.16±2.70)分,分别高于对照组学生中男生(18.54±0.67)分和女生(17.06±1.48)分(P<0.05);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1)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脑血管病的讨论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学习成绩.(2)CBL结合PBL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问题能力,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90.
背景 性别-年龄-肺功能(GAP)分期和复合生理指数(CPI)均作为预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死亡风险的工具,常被国内外学者使用,而哪一种模型更具有优势或临床应用价值,目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GAP分期与CPI对IPF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2019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确诊的有完整临床数据及回访记录的200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1例(90.5%),女19例(9.5%);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6.0±7.6)岁。分别使用GAP分期与CPI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GAP Ⅰ期109例(54.5%),GAPⅡ期75例(37.5%),GAPⅢ期16例(8.0%);CPI评分≤41分99例(49.5%),CPI评分>41分101例(50.5%)。对不同GAP分期及CPI分组下IPF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肺功能等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其符合GAP分期与CPI的模型分布特征。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IPF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两模型预测IPF患者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两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利用Medcalc 软件分析两模型在总体以及不同时间点上对IPF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GAP评分高〔HR=1.038,95%CI(1.023,1.054)〕、CPI评分高〔HR=1.509,95%CI(1.286,1.771)〕、GAP Ⅱ期〔HR=2.622,95%CI(1.536,4.475)〕、GAP Ⅲ期〔HR=4.002,95%CI(1.947,8.226)〕是IP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AP分期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分别为0.685〔95%CI(0.616,0.749)〕、0.675〔95%CI(0.606,0.740)〕、0.642〔95%CI(0.571,0.708)〕、0.668〔95%CI(0.598,0.733)〕,CPI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分别为0.750〔95%CI(0.684,0.809)〕、0.745〔95%CI(0.679,0.804)〕、0.735〔95%CI(0.669,0.795)〕、0.745〔95%CI(0.679,0.804)〕。GAP分期与CPI预测IPF患者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93,P=0.028 3;Z=2.918,P=0.003 5;Z=2.529,P=0.011 4);GAP分期与CPI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99,P=0.072 1)。结论 CPI与GAP分期对于IPF预后均是非常有效的预测指标,且CPI在总体死亡率以及2年、3年内死亡率的预测上明显优于GAP分期,但AUC仅为0.64~0.75,其准确预测能力有限,仍需探索建立更为实用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