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25篇
  免费   4162篇
  国内免费   951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283篇
基础医学   1006篇
口腔科学   382篇
临床医学   3030篇
内科学   2011篇
皮肤病学   110篇
神经病学   1777篇
特种医学   13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601篇
综合类   5609篇
预防医学   3127篇
眼科学   229篇
药学   2935篇
  17篇
中国医学   2613篇
肿瘤学   199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780篇
  2022年   871篇
  2021年   852篇
  2020年   879篇
  2019年   744篇
  2018年   645篇
  2017年   1034篇
  2016年   1353篇
  2015年   1809篇
  2014年   1207篇
  2013年   1183篇
  2012年   1943篇
  2011年   2077篇
  2010年   1861篇
  2009年   1230篇
  2008年   1020篇
  2007年   887篇
  2006年   811篇
  2005年   915篇
  2004年   794篇
  2003年   571篇
  2002年   479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摘要】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胸廓切开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该研究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下计划进行胸廓切开术的61例患者被随机分配两组,前锯肌阻滞组32例,胸段硬膜外阻滞组29例。前锯肌阻滞组患者在术后气管导管拔除前进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浅层肌间隙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30 mL,而后在肌间隙泵注0.125%左旋布比卡因5 mL / h;胸段硬膜外阻滞组通过术前清醒状态置入胸段硬膜外导管,在术后气管导管拔除前在导管内推注0.25%左布比卡因15 mL,随后泵注的0.125%左旋布比卡因5 mL/h。在术后24 h内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和VAS疼痛评分以及使用吗啡的剂量。 结果 前锯肌阻滞组术前与术后相比,患者平均动脉血压没有显著变化(P = 0.147),而胸段硬膜外阻滞组则显著下降(P = 0.002);两组的VAS评分以及消耗吗啡的总剂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相对于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治疗急性胸廓切开术后疼痛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及探讨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递质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组)28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多奈哌齐治疗组)28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神经递质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经递质有较大的提升作用,说明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8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实施以危险因素为靶点的预防计划可降低痴呆的发病率。为了 加快这项预防计划的实施,我们提出了新一代脑健康服务(brain health services,BHSs)的设想,其中 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沟通、风险降低和认知改善。风险沟通的目的是使处于风险中的个体能够做出 正确的决定并且采取行动保护自己,是个体化降低痴呆发病风险策略的关键步骤。同时,痴呆风险 的沟通也是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本文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关于风险沟通的系列观点:①从伦理、临 床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痴呆风险沟通的展望;②记忆门诊提供的经验;③从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 中获得的披露载脂蛋白E和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影响的现有证据;④根据BHSs建立登 记制度的价值;⑤关于有效的痴呆风险沟通策略的实用建议。此外,目前的挑战还在于缺乏在个体 层面上如何告知痴呆的实际风险,以及如何以最佳方式沟通痴呆风险的证据,尤其是对认知功能未 受损但担忧未来痴呆风险增加的个体。理想情况下,痴呆风险沟通策略应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个 体了解其健康/疾病状况的预期影响并将其潜在危害降至最低。因此,有必要对痴呆风险沟通的影 响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达到以下目的:①评估不同风险沟通方法对认知、情感和行为领域等方面预 后的优势;②制订基于证据的、统一的痴呆风险沟通指南;③开发电子工具以支持和促进BHSs遵守这 些指南。根据对研究的回顾,我们建议痴呆风险沟通应该精确,采用绝对风险、视觉显示和时间框 架,基于共享决策过程,说明任何可能情况的固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4.
虽然预防痴呆和老年认知功能减退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优先事项,但目前还没有建立 统一的预防策略或将这些策略付诸实践的运行模式。本文对多领域痴呆预防的现有研究证据进行 综述,这些研究针对的是没有痴呆的人群,同时对多个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进行干预。基于这些研 究,我们推荐将精准风险降低策略实施到脑健康服务(brain health services,BHSs)中。使用医学数据 库(通过PubMed和SCOPUS检索MEDLIN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来选择符合以下标准的相关研究:非药 理学多领域干预(结合两个或多个干预领域),目标人群为非痴呆人群,主要结局包括测评结果提 示的认知功能下降或明确的认知障碍、痴呆症状。进一步的文献检索涵盖以下主题:在多领域预防 研究中评估潜在修饰物对认知功能干预效果的亚组分析,在多领域预防研究中用作替代结局指标的 痴呆风险评分,与脑病理标志物相关的痴呆风险评分,以及与痴呆相关的心血管风险评分。目前多 领域干预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在目标人群、干预的形式和强度、控制条件的选择和结局评价方面 也有较大的异质性,且多数研究都是在高收入国家进行的。临床研究中,干预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 有精确的预判方法,即成功识别最有可能受益的高危人群。目前有一项研究已经开发出降低痴呆风 险的可操作模式。目前尚无关于精准降低痴呆风险干预措施有效性的关键证据,但未来有希望获得。 今后需要更多的长期、多领域随机对照试验来填补当前的证据空白,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 家,以及整合痴呆预防与现有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的研究。精准降低风险措施作为预防痴呆中最可 能有效的办法,可以在BHSs中实施。  相似文献   
85.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和人格失常等。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1]和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同时还伴有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神经元的丢失等。关于AD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如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胆碱能系统损伤假说、氧化应激假说等,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口腔微生物可通过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免疫系统影响AD。本文就目前发现的与AD有关的肠道微生物及口腔微生物对AD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明确肠道及口腔微生物与AD之间的关系,为AD的防治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6.
李荧  杨彩瑜  贾冬  明彩荣  齐越 《中成药》2021,(2):497-502
目的研究癫痫清颗粒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癫痫清颗粒组、盐酸多奈哌齐组、BD1047组和癫痫清+BD1047组,侧脑室注射Aβ25-35,制作小鼠AD模型,连续给药21 d,每日1次。第15天进行Y迷宫实验,第16~21天进行水迷宫实验。末次给药结束1 h后进行伊文斯蓝渗漏实验。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和GFAP,RT?PCR测定皮层中Cx43和occludin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自发交替反应率降低(P<0.05);潜伏期和伊文斯蓝渗漏量增加(P<0.01);GFAP和VEGF表达降低(P<0.01);皮质中的Cx43和occludin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癫痫清颗粒组的自发交替反应率提高(P<0.05);潜伏期缩短(P<0.01);伊文斯蓝渗漏量和海马中GFAP的表达降低(P<0.01);皮质中VEGF及Cx43、occludin mRNA的表达升高(P<0.01)。癫痫清+BD1047组的自发交替反应率、潜伏期、伊文斯蓝渗漏量、Cx43mRNA、GFAP和VEGF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ccludin 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癫痫清颗粒可通过影响Sigma 1受体,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增加VEGF和Cx43、occludin mRNA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进而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 总结儿童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AVB)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312例ASD患儿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2 h出现AAVB。对2例患儿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2例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AAVB 2例,发生率为0.6%。患儿1经药物治疗后AAVB无好转,术后24 h接受外科开胸术取出封堵器并恢复窦性心律,术中见封堵器边缘压迫Koch三角顶端。患儿2经药物治疗后AAVB逐渐转变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5 d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AAVB少见。根据不同发生机制选择相应治疗策略,需要仔细观察和评估。若考虑AAVB由封堵器机械性损伤引起,建议尽早取出封堵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究中药山茱萸提取物山茱萸新苷对SH-SY5Y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过氧化氢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与山茱萸新苷(0.3、1、3μmol/L)作用2 h后,加入过氧化氢300μmol/L作用12 h诱导SH-SY5Y细胞产生氧化损伤。显微条件下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分光光度计法测定LDH释放率;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显微镜检测胞内ROS水平;Hochest 33258和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光光度计检测胞内SOD活力、GSH水平和MDA含量。结果:山茱萸新苷在0.01μmol/L~30μmol/L条件下对正常SH-SY5Y细胞不产生毒性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山茱萸新苷在0.3、1和3μmol/L条件下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明显改善细胞受损形态和凋亡水平;同时山茱萸新苷0.3、1、3μmol/L能降低LDH渗漏率并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此外,山茱萸新苷各浓度还能提高胞内抗氧化酶水平和GSH含量,减少丙二醛的产生,在浓度为1μmol/L时效果最佳,其抗氧化损伤效果与维生素E相当。结论:山茱萸新苷对正常SH-SY5Y细胞无毒性作用,且对过氧化氢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降低细胞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89.
孙丽  高毅 《新中医》2020,52(3):79-82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调经汤联合艾灸治疗人工流产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和血栓素A2 (TXA2)的影响。方法:将92例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周期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补肾活血调经汤联合艾灸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中医候证积分、性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促黄体酮生成素(LH)、催乳素(PRL)]、血清vWF和TXA2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65%,对照组为60.8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 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经色经质、乳房胀痛、腰膝酸软积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各项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FSH、LH、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PR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vWF、TXA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6.52%,对照组为15.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调经汤联合艾灸能有效改善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同时降低患者血清中vWF和TXA2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 分析温针灸辅助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并提出标准化治疗流程及对蛋白C抗凝系统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我院诊断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共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温针灸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比较两组DVT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彩超评估治疗前后静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5天、10天和20天血浆蛋白C抗凝系统指标包括蛋白C(PC)、活化蛋白C(APC)、总蛋白S(TPS)、游离蛋白S(FPS)含量以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观察组DVT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前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天、10天和20天血浆APC和FP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辅助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DVT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提高蛋白C抗凝系统的活性。 关键词:温针灸;创伤性脊髓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蛋白C抗凝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