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式并比较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104例子宫内膜癌以及253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22.1%vs 16.2%),并且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G_1:12.1%;G_2:21.4%;G_3:34.5%)、肌层浸润深度(≤1/2:11.9%>1/2:29%)有关;子宫内膜癌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偏低(34.8% vs 68.3%),单纯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偏高(4.3%vs 0),盆腹淋巴结共同受累的发生率偏高(60.9%vs 31.7%).宫颈癌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00%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而内膜癌93.3%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内膜癌与宫颈癌最易受累淋巴结均为闭孔淋巴结(内膜癌:73.9%、宫颈癌:70.7%),受累最少的均为腹股沟淋巴结(内膜癌:8.7%、宫颈癌:7.3%),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5.2%vs 31.7%)、骶前淋巴结(21.7%vs 17.1%)的受累几率较高,而髂外淋巴结受累的几率偏低(17.4%vs 41.5%).结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方式不同于宫颈癌,虽然内膜癌主要向盆腔淋巴结转移,但是仍然存在直接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并且各病理分级的内膜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评价接受替莫唑胺+铂类+生物治疗及传统药物达卡巴嗪+铂类+生物治疗不同方案治疗晚期黑色素瘤1年中脑转移情况; 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与替莫唑胺疗效的关系。方法 88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52例接受替莫唑胺+顺铂化疗6周期,36例患者接受达卡巴嗪+顺铂化疗6周期,观察治疗1年后两组脑转移发生率及MGMT表达与替莫唑胺疗效的关系。结果 替莫唑胺组治疗1年后仅有2名患者发生脑转移,发生率为3.85%;达卡巴嗪组6名患者发生脑转移,发生率为16.67%。MGMT (-)组疾病控制率为80%,MGMT(+~++)组40.91%。结论 替莫唑胺治疗组脑转移率明显下降。MGMT表达与替莫唑胺药效有关,MGMT表达阴性治疗有效率更高。治疗前检测MGMT的表达情况,可预测化疗敏感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克服耐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3.
一、病例摘要患者26岁,已婚16个月,孕0产0。因"反复外阴红肿4个月余,加重5d"入院。患者4个月前外阴略红,分泌物脓性、量多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为"阴道炎"。给予自制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出现双侧大阴唇肿胀、疼痛。经当地县医院给予红霉素软膏外用治疗,双侧大阴唇肿胀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难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7例难治性乳腺癌患者,应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持续应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并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生存情况.结果:在37例可评价的患者中,CR 3例,PR 12例,SD 13例,PD 9例.RR为40.54%;DCR为75.68%.中位TTP为9个月(95%CI:6.115-11.885M);中位OS为15个月(95%CI:10.663-19.337M).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难治性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85.
淡竹叶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的方法,对正品淡竹叶进行鉴别并与常见混淆品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6.
1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以“皮肤黏膜散在疱疹伴针刺样疼痛5 d”为主诉入院。入院前5 d患者出现咳嗽、气短,并出现口腔溃疡及左胸壁疱疹,伴左胸壁针刺样疼痛,未予治疗。患者既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史,曾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示: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均正常,精神略差,表情痛苦,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清音,听诊未闻及哮鸣音和湿啰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脑膜刺激征、克氏征、巴彬斯基征均阴性。于左前胸、左胸背部见集簇状、绿豆至黄豆大小水疱,红晕、水肿,腹壁及双侧胸背部见散在分布黄豆大水疱,部分融合,伴有疼痛。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79×109/L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眼科糖尿病患者治疗知晓率、依从性和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200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的常规解释,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运用宣教卡、宣传册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住院1周后通过口头询问进行笔录问卷统计治疗知晓率,出院时进行治疗依从性和异常血糖发...  相似文献   
88.
病历摘要 患者女,64岁,因“发现‘盆腔包块’3a,包块逐年增大”人院。患者3a前于晨起偶可触及下腹部包块,约手拳大小,无压痛,因未影响日常生活未就诊。此后肿物逐渐增大至新生儿头大小,感尿频,12个月前因“盆腔肿物”于当地镇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腔肿物”巨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无法切除,遂行开关术。术后10d就诊于我院,妇科检查:盆腔可触及新生儿头大小肿物,质硬,无活动性。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晚期脊索瘤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晚期脊索瘤患者63例,其中失访病例24例,我们长期追踪到的39例为可评价患者。患者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前通过病理组化检测 PDGFRβ蛋白表达情况,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所有患者均口服伊马替尼的剂量为每天400 mg ,每3个月进行1次 CT或 MRI 检查肿瘤生长情况,按照 RECIST 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疗效的差别,并以 SPSS13.0作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结果免疫组化提示高表达PDGFRβ患者为25例,占64.1%,14例低表达患者,占35.9%;在39例可评价患者中,完全缓解(CR)病例为0例(0%),部分缓解(PR)病例为3例(8%),病情稳定(SD)患者为27例(69%),疾病进展( PD )病例为9例(23%);临床获益率为76.9%( CR%+PR%+SD%);中位无疾病进展期为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2个月。PDGFRβ高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为22例(临床获益率88%),低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8例(临床获益率57.1%);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82。结论本研究提示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脊索瘤方面具有抗肿瘤活性,临床获益率较好,同时在 PDGFRβ高表达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0.
目的调查、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分布及特点,探讨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发生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至10月66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2%,病原学检查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占43.2%,肺炎克雷伯菌占20.7%,铜绿假单胞菌占9.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5.4%,嗜麦芽寡氧单胞菌占6.3%。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大多呈现耐药,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加强ICU医院感染管理,从各环节入手,及时根据药敏情况调节用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