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83篇
  免费   2727篇
  国内免费   1194篇
耳鼻咽喉   91篇
儿科学   490篇
妇产科学   288篇
基础医学   1876篇
口腔科学   214篇
临床医学   24549篇
内科学   5818篇
皮肤病学   179篇
神经病学   1859篇
特种医学   34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5篇
外科学   7624篇
综合类   31713篇
预防医学   5775篇
眼科学   1266篇
药学   14966篇
  123篇
中国医学   4928篇
肿瘤学   795篇
  2024年   175篇
  2023年   865篇
  2022年   1106篇
  2021年   1538篇
  2020年   1829篇
  2019年   1930篇
  2018年   883篇
  2017年   1808篇
  2016年   2060篇
  2015年   2538篇
  2014年   4959篇
  2013年   5174篇
  2012年   6684篇
  2011年   7693篇
  2010年   7321篇
  2009年   6854篇
  2008年   7288篇
  2007年   6685篇
  2006年   6110篇
  2005年   6220篇
  2004年   5028篇
  2003年   4293篇
  2002年   3469篇
  2001年   2850篇
  2000年   2118篇
  1999年   1532篇
  1998年   1448篇
  1997年   1270篇
  1996年   1068篇
  1995年   797篇
  1994年   640篇
  1993年   384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329篇
  1990年   282篇
  1989年   259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85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人群为开滦研究中参加2012-2013年健康体检人群(年龄≥40岁),其中行眼底彩照者3447人,应用软件分析视网膜血管直径。最终纳入统计分析共3401人,分析血浆中Hcy水平对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entral retinal artery equivalent,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central retinal vein equivalent,CRVE)和动静脉比(arteriovenous ratio,AVR)的影响。将基线Hcy水平四分位分组,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Hcy水平分组对AVR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3401人,其中男1910人、女1491人,年龄(56.81±10.17)岁,Hcy为0.09~70.60(15.27±9.11)mmol·L-1,其中CRAE为(174.29±24.59)μm,CRVE为(281.74±28.66)μm,AVR 为0.62±0.11。Hcy四分位数分别为9.50 mmol·L-1、13.30 mmol·L-1和18.20 mmol·L-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中Hcy水平与CRAE呈负相关(r=-0.125,P<0.001),与CRVE呈负相关(r=-0.093,P<0.001),Hcy与AVR呈负相关(r=-0.050,P=0.004)。将Hcy分别和CRAE、CRVE和AVR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是CRAE(β=-0.147)、CRVE(β=-0.120)的影响因素(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Hcy分位值对AVR的影响发现,其不是AVR的危险因素。性别分层后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血浆中Hcy水平与CRAE(β=-0.132)、CRVE(β=-0.136)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CRAE和CRVE均随着血浆中Hcy水平的增加而变窄,而这种现象似乎只发生在男性人群中。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传统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并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及SAS、SD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8.84%(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49.32±8.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72±8.36分(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为43.68±3.02分、43.89±3.87分,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为50.03±5.76分、50.62±5.30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消除减轻负性情绪,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观察"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的疗效及对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97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位一体"针法+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2组疗程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肢水肿分级、疼痛评分、上肢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肩手关节活动度、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上肢水肿分级和腋静脉、肱静脉、肘正中静脉、桡静脉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周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活动度和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屈曲、拇指指间关节屈曲角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疗效确定,不仅能促进上肢水肿消退,缓解疼痛,提高肩手关节活动度,还能改善上肢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上肢静脉血流、促进静脉回流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究超声测量颈内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和血流速度在椎管内麻醉后血容量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择期手术的椎管内麻醉患者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为34~66岁,ASAⅠ或Ⅱ级。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5、25 min左侧颈内静脉最大直径(Dmax)、最小直径(Dmin)、内径呼吸变异度(RVI)、中心静脉压(CVP)、血流速度最大值(BVmax)、血流速度最小值(BVmin)和血流速度变异度(BVI),取CVP=6 mmHg作为预测值,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估Dmax、Dmin、RVI、BVmax、BVmin和BVI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5 min时Dmax、Dmin和BVI明显降低(P0.05),RVI明显升高(P0.05);与麻醉后5和15 min比较,麻醉后25 min,Dmax、Dmin和BVI明显升高(P0.05),RVI明显降低(P0.05)。麻醉前BVmin的AUC值最大为0.958,临界值6.86,敏感性82.6%,特异性95.2%;麻醉后5 min,Dmin的AUC值最大为0.944,临界值0.74,敏感性98.4%,特异性84.3%;麻醉后15 min,Dmin和BVmax的AUC值最大分别为0.949和0.945,临界值分别为0.72和7.99,敏感性分别为96.5%和89.8%,特异性分别为82.4%和82.1%;麻醉后25 min,BVmax的AUC值最大为0.981,临界值8.98,敏感性92.0%,特异性90.5%。结论超声测量患者颈内静脉的内径变异度和血流速度可作为预测椎管内麻醉后血容量的方式。  相似文献   
75.
《右江医学》2019,(7):523-526
目的探讨改变股静脉穿刺置管深度在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8年6月73例(研究组)需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增加置管深度至30 cm,与2008年6月~2012年12月的61例(对照组)股静脉置管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其置管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置管的并发症比较,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变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深度,使导管尖端到达下腔静脉,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发生,对生存期<1个月的患者和有经济及维护条件限制的患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77.
背景 物理降温方法是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主要降温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报道不一,且存在较明显的并发症。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4 2 0070586.4)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2019年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9)、普通静脉降温组(n=32)和应用降温装置组(n=32)。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体表物理降温,普通静脉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脉输注低温液体(由冰箱冷藏4 ℃),应用降温装置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输注室温液体。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及治疗48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bg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观察寒战、心律失常、皮肤受损等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治疗前及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评估治疗1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电话随访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应用降温装置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皮肤受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7)。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主效应均显著(P<0.05);其中应用降温装置组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治疗1周后应用降温装置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具有快速且稳定的降温效果,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降温治疗。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宫旁阻滞联合瑞芬太尼与全凭静脉麻醉在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日间宫腔镜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采用宫颈旁局部麻醉联合静脉泵注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临床恢复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到达手术室至离开手术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到达手术室至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05.24±12.62) min vs.(133.48±15.4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3%vs. 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间宫腔镜手术中采用宫旁阻滞联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方法,能够缩短患者在医院的停留时间,可以让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出院;同时可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到院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88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根据DNT是否延误分为延误组(26例)和非延误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史、溶栓前用药史、就诊时间、入院时血压、卒中类型、各流程段时间,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延误组患者年龄(66.42±9.86)岁、高血压病史占比53.85%、溶栓前使用抗高血压药占比42.31%高于非延误组的(59.24±9.35)岁、25.81%、11.29%,CT检查时间(32.80±11.45)min、CT结果时间(50.75±15.80)min、生化结果时间(62.75±11.00)min、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耗时(20.00±9.25)min长于非延误组的(24.55±7.05)、(35.45±8.75)、(44.70±5.55)、(10.37±5.73)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溶栓前使用抗高血压药、CT检查时间以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耗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溶栓前使用抗高血压药、CT检查时间以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耗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优化AIS的院内诊治流程,提高医师知情同意谈话技巧,对人民群众进行健康科普教育以提高其对AIS的认识,均有利于缩短DNT。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评估羟考酮无背景量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6例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吗啡组和羟考酮组,各33例。两组术后均采用无背景量静脉自控镇痛模式。镇痛泵配方:吗啡组:100 ml生理盐水混合50 mg吗啡以及10 mg托烷司琼;羟考酮组:100 ml生理盐水混合50 mg羟考酮以及10 mg托烷司琼。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镇痛前后的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动态VAS评分,术后48 h镇痛药物使用总量、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羟考酮组镇痛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吗啡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两组患者的静态VAS评分、动态VAS评分均较本组镇痛前降低,且羟考酮组降低程度优于吗啡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考酮组术后48 h镇痛药物使用总量、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为(63.01±3.42)ml、(12.21±1.45)次,均少于吗啡组的(85.35±5.47)ml、(21.21±1.55)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考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3%低于吗啡组的24.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考酮无背景量静脉自控镇痛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可获得理想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及镇痛泵按压次数,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