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0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355篇
耳鼻咽喉   50篇
儿科学   62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478篇
口腔科学   194篇
临床医学   1303篇
内科学   1202篇
皮肤病学   48篇
神经病学   444篇
特种医学   4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281篇
综合类   3406篇
预防医学   1240篇
眼科学   131篇
药学   1333篇
  15篇
中国医学   1405篇
肿瘤学   20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596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682篇
  2009年   637篇
  2008年   667篇
  2007年   659篇
  2006年   635篇
  2005年   625篇
  2004年   607篇
  2003年   506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478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77篇
  1997年   236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目的 比较两种内镜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方法,即圈套式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snare papillectomy,ESP)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9年10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摘除术的89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秩和检验等相关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9例壶腹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P组36例、EMR组53例。术后并发症有出血(ESP组13.9%,EMR组11.3%)、胰腺炎(ESP组2.8%, EMR组1.9%)、术后感染(EMR组1.9%)和淀粉酶水平升高(ESP组38.9%,EMR组26.4%),无穿孔、胆管炎和乳头状狭窄。17例患者术后1年内腺瘤复发(ESP组13.9%, EMR组22.6%)。结论 内镜下乳头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十二指肠良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ESP与EMR在手术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似乎ESP术与更低的复发率相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柴胡-黄芩药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成分,预测作用靶点,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柴胡-黄芩药对的药物成分及相应作用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ClueGO对靶点的基因本体(GO)及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结果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两个参数为标准,共筛选得到52个药物成分;疾病相关的作用靶点共刷选出41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出多条相关的基因本体(GO)功能和KEGG通路。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预测了柴胡-黄芩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的主要药物成分、靶点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开展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74.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增多以及造影剂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住院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第三大主要原因,仅次于肾脏低灌注及药物所致急性肾损伤,约占住院患者全部急性肾损伤的11%[1].CIN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由于涉及多种危险因素,CIN的发病率为0%?24%[2].目前对于CIN的定义尚不统一,但被广泛认同的定义为在对比剂(contrast meidum,CM)暴露48 h后,血肌酐水平较基础值上升≥0.5 mg/dL(^44 μmol/L)或较基线值升高≥25%,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急性肾损伤的病因[3-5].但2018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urogenital radiology,ESUR)指南将CIN定义为CM暴露48?72 h后血肌酐绝对值升高≥0.3 mg/dL或较基线值升高≥1.5?1.9倍[6].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和诊断CIN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因其受年龄、饮食、肌肉指数、动脉硬化等众多因素影响,并且血肌酐只有在eGFR下降到50%时才升高,因此难以用于早期预测CIN的发生[7].早期评估CM暴露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探讨CIN的预测指标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原纤维蛋白2(Fibulin-2)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Fibulin-2对HepG2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变化以及对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例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ibulin-2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分析.在细胞实验中,将肝癌细胞分为7组:未经处理的Normal组,进行Fibulin-2沉默处理的Si1、Si2、Si3组及其阴性对照组(Si-NC组),进行Fibulin-2过表达处理的overex-presion-Fibulin2组及其阴性对照组(overexpresion-NC组).使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法以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凋亡率;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Fibulin-2过表达或沉默后对应的MMP-2、MMP-9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q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显示,在翻译和转录水平,Fibulin-2在肝癌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相对应的癌旁组织(P<0.05);Fibulin-2沉默组较普通肝癌组细胞中MMP-2、MMP-9及VEGF的表达水平出现相应的增高(P<0.05),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能力增强以及细胞凋亡率减少(P<0.05);Fibulin-2过表达组较普通肝癌组细胞中MMP-2、MMP-9及VEGF的表达水平出现相应的降低(P<0.05),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能力受抑制以及细胞凋亡增加(P<0.05).结论 Fibulin-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过表达Fibulin-2可抑制肝癌细胞的恶性特征,沉默Fibulin-2则增强肝癌细胞进程.Fibulin-2可能通过调节MMP-2、MMP-9及VEGF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疾病进展的早期指标及危险因素,为提高预后和疾病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重型、危重型19例(重型危重型组)和轻型、普通型87例(轻型普通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入院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采用相关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L-6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L-6最佳界值为9.8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无进展重症时间为(5.16±2.43)d,影像高峰时间为(5.89±2.54)d,进展当天胸部CT肺内病损体积占比为(37.24±15.15)%,影像高峰期肺内病损体积占比(40.17±11.91)%.无进展重症时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及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是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年龄和IL-6是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IL-6可以作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预警信号(临界值9.89 pg/mL).肺内病损体积的量化指标亦是早期预测指标之一,而且血浆D-二聚体与IL-6更是影响进展速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疾病进展的早期指标及危险因素,为提高预后和疾病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重型、危重型19例(重型危重型组)和轻型、普通型87例(轻型普通型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入院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采用相关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L-6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L-6最佳界值为9.89,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无进展重症时间为(5.16±2.43)d,影像高峰时间为(5.89±2.54)d,进展当天胸部CT肺内病损体积占比为(37.24±15.15)%,影像高峰期肺内病损体积占比(40.17±11.91)%.无进展重症时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脱氢酶、血浆D-二聚体及IL-6等多项实验室指标是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早期预警指标.年龄和IL-6是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IL-6可以作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的预警信号(临界值9.89 pg/mL).肺内病损体积的量化指标亦是早期预测指标之一,而且血浆D-二聚体与IL-6更是影响进展速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痰瘀互结型代谢综合征以及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在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且符合精神分裂症、代谢综合征且中医辨证属于痰瘀互结证型的146例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组,研究组98例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8例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中药安慰剂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末评定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副作用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分,并测量血压、体质量、腰围、臀围,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生物学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舒张压、腰围、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前PANSS、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末普通症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可以改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痰瘀互结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舒张压、腰围、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指标,也可以改善这类患者情绪。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MDT)诊疗模式在肝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诊疗模式,观察组给予MDT诊疗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前后心理状况、近期临床疗效、1~5年生存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率为89.23%,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治疗前两组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HQ-9、GAD-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89.23%,高于对照组的60.00%;观察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8%、61.54%、53.85%、41.54%、30.77%,高于对照组的56.92%、41.54%、35.38%、21.54%、12.31%(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92%,高于对照组的83.08%(P<0.05).结论:MDT诊疗模式应用于肝癌患者可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近期临床疗效和1~5年生存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EP处理U251细胞后,分别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平板克隆的方法检测EP对U251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并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印迹法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EP(10、15、20 mmol/L)分别作用8 h、16 h、24 h后均能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且存在显著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EP处理后U25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减弱、细胞凋亡率升高。不同浓度组EP作用U251细胞24 h后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EP能明显抑制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