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66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37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7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CT、MR动态增强在评价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是肺部常见病。由于新生血管可引起血容积、灌注值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从而引起血流模式的改变。所以通过CT、MR动态增强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blood flow patterns),可发现良恶性肺结节血供在量和质上的差别,有助于良、恶性鉴别及肺癌血管生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
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 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 结果肺癌组至少1支BA在VR中能清晰显示的有152例,显示率92.7%,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69.6%,平均2.03支/例.肺癌组25.8%的支气管动脉走行至段以下或病灶内,明显多于对照组(1.7%),且肺癌同侧走行至段以下的BA(40%)明显多于对侧(8.8%).所有研究对象BA走行至叶支气管最多,占31%.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亦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 结论 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活体无创性、立体化清晰显示原发性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特征,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73.
动脉CT血管造影对肺转移瘤的血供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用支气管动脉 (BA)和肺动脉 (PA)CT血管造影 (BA CTA和PA CTA)的方法研究肺转移瘤血供。方法 对 1 5例肺转移瘤患者分别行BA和P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BA DSA和PA DSA)后 ,留置导管行多层螺旋CT的PA CTA和BA CTA ,判定BA和PA对肺转移瘤的血供。结果  1 5例患者共 33个结节在BA DSA上 2 2个结节可见支气管动脉肿瘤染色 ,1 1个结节未见肿瘤血管或染色。PA DSA均未见肿瘤染色。PA CTA上肺动脉参与供血的 1 6个结节和未参与供血的 1 7个结节离胸壁最短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 32 ,P <0 0 5 ) ;而结节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 1 3,P>0 0 5 )。BA CTA上支气管动脉参与供血的 2 7个结节和未参与供血的 6个结节离胸壁最短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 95 ,P <0 0 1 ) ;而结节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 2 7,P >0 0 5 )。结论 BA仍是肺转移瘤的主要供血动脉 ,PA仅部分参与周围肺转移结节的血供。  相似文献   
74.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2WI上蛛网膜下腔(SAS)内出现高信号的原因繁多,机制复杂,不仅会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疾病中,而且可由吸入高浓度氧、使用顺磁性对比剂和各种伪影造成,相互交织重叠,需认真分析、鉴别。总结了近年文献中FLAIR序列T2WI上SAS内出现高信号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并拓展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5.
动脉自旋标记在MR灌注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MR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作为一种MR灌注成像新方法已得到应用。它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高和组织对比度较好的优点,目前已初步应用于脑、肾、肺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灌注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76.
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对气道三维重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条件下中央气道三维重建图像的差别,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进行中央气道三维重建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32例病例行低剂量(50mAs)平扫及常规剂量(195mAs)平扫(1例)及增强扫描(31例),将两组原始数据分别普通算法及高分辨算法重叠重建出4组横断面图像,并进行气道SSD及VR重建,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析4组图像的质量、支气管显示情况、支气管病变检出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图像质量:两组剂量间SSD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高分辨重建图像质量≥普通算法重建图像质量;VR图像质量两种剂量之间无明显差异,高分辨算法图像质量≥标准算法重建图像质量。②支气管显示:两名医生评价结果均表明对段以上支气管显示方面无论SSD图像还是VR图像,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组以及两种算法图像之间均无明显差异。③病变检出:无论SSD还是VR图像4组图像对支气管病变的检出无差异。④剂量差别:低剂量扫描比常规剂量扫描辐射剂量大大降低(13.6~3.6mGy)。结论: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低剂量薄层扫描气道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对中央气道显示及病变检出都无明显差异,而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却大大降低,因此低剂量薄层扫描气道三维重建可以代替常规剂量重建图像应用于临床气道病变显示。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油甘果的成分和果汁清除活性氧作用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结果发现,油甘果清除活性氧的成分除SOD外,尚有有机酸、单宁及维生素C.维生素C含量达每百克果肉508mg以上,是油甘果清除O_2~(-)的重要成分.实验证明,油甘果汁中,SOD-L活性(类SOD活性)和维生素C量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线性回归极显著,但对热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78.
直径<3cm肺部结节的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目的:评价肺小结节CT导引经皮穿刺术的准确性、并发症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1991年8月至1998年5月的190例经皮肺穿刺术患者中肺部结节直径〈3.0cm并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50例(50个结节),共做了58次穿刺,均做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病灶直径最小0.5cm(平均2.4cm)。结果:50例中恶性肿瘤34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7例,转移癌7例),穿刺确诊30例,23例穿刺与手术病理一致,7  相似文献   
79.
周围型肺癌微血管密度与CT增强的关系   总被引:60,自引:6,他引:5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预后以及CT增强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127例周围型肺癌的MVD,并与CT增强程度(87例回顾性,40例前瞻性动态增强)以及转移、预后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瘤内微血管的分布以肿瘤外围浸润前沿及间质中较为密集,肿瘤实质区及坏死区血管稀疏。回顾组与前瞻组腺癌的MVD均明显高于鳞癌,回顾组分别为57.6±18.4与41.5±20.1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正常主动脉窦的MR表现和主动脉窦瘤的MR诊断。材料和方法:筛选心脏检查病例正常组39例,主动脉窦瘤或可疑窦瘤组4例,行体轴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门控成像。对各成像位置上主动脉窦作形态学分析和测量。结果:正常主动脉窦以冠状位显示最佳,但仅能显示无名窦和左窦;矢状位显示欠清,主要显示右窦,部分可显示无名窦。形态学可分为二种:1括弧形(34/39),对称或不对称,包括双括弧(32/39)和单括弧(2/39);2双钩形(4/39),4例均对称。横断位上变异大。冠状位上正常左窦弧度120°±34°,无名窦弧度113°±29°,总平均弧度116°±32°,正常值范围116±63°(95%可信区间)。矢状位上右窦较小且显示欠清,难以测量。主动脉窦瘤表现为1破裂征;2凸入征;3窦弧度明显超过180°;4单个窦腔改变。结论:MRI常规门控T1W成像可良好显示主动脉窦,弧度测量有助于窦腔评价;典型表现有助于主动脉窦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