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肾性血尿简称肾小球性血尿,系指肾小球本身的疾病,导致红细胞在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时被挤压变形所形成的血尿,简称肾性血尿。在祖国医学中常称溲血或溺血,皆属中医血症的范围。笔者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采用以清为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中药与西药并用的方法治疗肾性血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2.
丁世幸 《光明中医》2007,22(11):8-9
《金匮》应用清法,内容丰富,现浅述于下: 1 清泻阳明 适用于邪气内传,郁于阳明,热盛灼筋,"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方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  相似文献   
73.
《辽宁中医杂志》2016,(7):1384-1386
通过定喘汤的方名考、方剂源流、同名衍生方及类方的深入研究,认为其出处应变更为《扶寿精方·痰门》。系统梳理定喘汤专治病名延革及所治病症、证型特点,以"辨证-立法-组方"为研究思路,明确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证,确立宣、降、清三法。回归中医基础理论,探寻三种治法的理论基础:宣降之法基于中医升降理论,而清法源于中医阴阳学说。从"立法-组方"方面,认为定喘汤组方规律有3个特点:(1)立宣法,君以辛温宣升开肺,外解非时之感。(2)立降法,臣以苦辛温润,肃降肺内壅塞之气。(3)立清法,佐以甘寒苦寒之品,清内蕴之痰热。本方融宣、降、清三法于一体,三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协同作用,恰对病机三因,祛邪去因,取效甚速。  相似文献   
74.
吴佳倩  江钢辉  林彦廷  蒋东丽 《新中医》2021,53(14):201-204
介绍江钢辉运用清、通、温三法分期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期与治法。在分期上,将其分为急性期、中期及后期。在治则上:急性期以清为主,以通为辅;中期以通为主,若偏早期,辅以清法,偏后期,辅以温法;后期以温为主,以通为辅。其中,通法是贯穿整个疗程的重要治疗原则。在治法上:急性期清热利湿为主,中期活血通络为主,后期温阳补肾为主。治疗手段多样:急性期有刺络放血疗法、中药汤剂四妙散;中期有电针疗法、三才单式针法结合导气法、中药汤剂身痛逐瘀汤;后期有灸法、中药独活寄生汤。  相似文献   
75.
咯血是肺系疾病中常见病证,其血由肺或气管而来,经口咳嗽而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间,甚或纯血鲜红。现代医学中,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都是引起咯血的最常见病因[1-2]。支气管扩张是指慢性气道损伤引起支气管壁肌肉和弹力支撑组织破坏所导致的一支或多支支气管不可逆扩张[3]。葛琳仪教授为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相似文献   
76.
77.
清法是中医治则治法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是中医临床治疗重症感染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清法治疗各类重症感染性疾病时,因患者病情相对危重,病因病机特点多复杂,单一治法难以取得明显疗效,常将清法与宣表法、化痰法、利湿法、攻下法等相结合辨证运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8.
79.
清法刍议     
  相似文献   
80.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属中医“痢疾”范畴。本病病因复杂,或因外感湿热毒邪,或因饮食不节.或因情志失调,或因脾胃素虚.或因劳倦太过等因素所致。外感湿热邪毒,内犯脾胃,并于大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脾,气郁湿蕴下迫大肠;劳倦太过或脾胃素虚加之饮食不节,致伤中气,运化失常,水湿停聚,蕴而化热,湿热阻滞于大肠而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