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王桂英 《河北中医》2011,33(10):1485-1486
2005-01—2010-06,笔者采用托清法合用之汤剂治疗寒湿阻络型糖尿病足44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36例对照,观察对踝臂指数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2.
《伤寒论》的治法十分丰富,其中清法是《伤寒论》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归纳《伤寒论》清法条文,整理其运用规律,结合肺系病的特点及现代呼吸系统疾病的演变规律,分析清法中清宣、清散、清透、清利、清养的用药特点,进一步总结出《伤寒论》清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并提出临床需辨证,用药需谨慎,同时提出顾护阴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3.
王倩  闫颖 《河南中医》2011,31(6):573-574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中,张仲景紧紧抓住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特点,通过清、汗、吐、下、和、温、消、补的方法。采用栀子大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瓜蒂散、大黄硝石汤、小半夏汤、茵陈术附汤、硝石矾石散、虚劳小建中汤治疗黄疸,为后世临床诊治黄疸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胡亚丽 《四川中医》2005,23(10):36-37
清法是运用寒凉药物,以清热保津、除烦止渴的一种方法。凡热病表证已解,里热炽盛,而尚未结实的情况下都可采用。本文结合《金匮要略》原文从八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5.
咽喉居于人体上部,又为呼吸、饮食之要道。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一旦发病,咽喉局部组织肿胀明显,即有呼吸困难,出现喉阻塞,危及生命,故古人有“走马看喉风”之说。喉科中急危重症常见为喉痈,喉痈是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痈肿的总称。生于喉关的称为喉关痈,生于喉底者称为里喉痈,生于颌下者称为颌下痈,生于会厌者称为下喉痈,其病因病理基本相同,多属阳证、实证,故治疗大法相同。笔者临证以清、消、下三法治疗喉痈,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6.
清法是根据<内经>"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而设立的具体治法,它主要适用于热病、瘟疫、痢疾、痈肿疮毒等各种里热证.  相似文献   
47.
治疗八法在临证应用中,一定要掌握以下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汗法:要当汗而汗,汗不伤正。使用汗法要做到当汗则汗,使病邪随周身微汗而解;不当汗而汗,为误汗;当汗不汗则为失表。应用汗法,不能汗之太过,大汗必伤阳,过汗亦耗液。治疗外感热病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度。一般而言,“咽喉干燥”、“淋家”、“衄家”、  相似文献   
48.
我院脑卒中病房于1996年共收治患者127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以“清”、“通”两法为主治疗,兹将疗效观察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27例,男性66例,女性61例;40~49岁3例,50~59岁10例,60~69岁40...  相似文献   
49.
程晓爽 《中医杂志》1996,37(10):601-602
张从正有言:“目不因火不病”,清法在眼病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现将临症经验介绍于下:1 清热解毒祛湿法治疗风赤疮痍风赤疮痍为眼睑皮肤病变,表现为眼睑皮肤红赤糜烂、起水泡、脓泡,色如丹涂等,与西医学之眼睑丹毒、眼睑带状疱疹、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等类似。本病常由心火旺脾蕴湿,外挟风毒结于胞睑而发。临床以清热解毒除湿法治疗,常用方剂如五味消毒饮配合除湿汤等。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