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160篇
  免费   12540篇
  国内免费   6532篇
耳鼻咽喉   2642篇
儿科学   1374篇
妇产科学   1614篇
基础医学   7092篇
口腔科学   3952篇
临床医学   28678篇
内科学   19274篇
皮肤病学   2116篇
神经病学   2644篇
特种医学   87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2篇
外科学   18118篇
综合类   65430篇
预防医学   13924篇
眼科学   2585篇
药学   26692篇
  273篇
中国医学   16407篇
肿瘤学   21352篇
  2024年   963篇
  2023年   3757篇
  2022年   4483篇
  2021年   5403篇
  2020年   5992篇
  2019年   5911篇
  2018年   3105篇
  2017年   5089篇
  2016年   5709篇
  2015年   6250篇
  2014年   10895篇
  2013年   10428篇
  2012年   13368篇
  2011年   13666篇
  2010年   12760篇
  2009年   12769篇
  2008年   14861篇
  2007年   13374篇
  2006年   12523篇
  2005年   12743篇
  2004年   9946篇
  2003年   9148篇
  2002年   7984篇
  2001年   7113篇
  2000年   5490篇
  1999年   4377篇
  1998年   3906篇
  1997年   3942篇
  1996年   3794篇
  1995年   2946篇
  1994年   3678篇
  1993年   2132篇
  1992年   1313篇
  1991年   1023篇
  1990年   809篇
  1989年   816篇
  1988年   231篇
  1987年   169篇
  1986年   143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目的:探讨miR-202-5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rcinoma,OSCC)细胞生长、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qPCR法检测OSCC细胞系(Tca8113和SCC-4)和口腔角质细胞HOK中miR-202-5p和T细胞核因子c3(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isoform c3,NFATc3)mRNA的表达水平;将miR-202-5p mimic或/和NFATc3过表达质粒转染入Tca8113和SCC-4细胞,用MTT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转染对NFATc3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02-5p 对候选靶基因 NFATc3 的直接调控作用。结果:与正 常 口 腔 角 质 细 胞 HOK 相 比 ,miR-202-5p 在 OSCC 细胞Tca8113和SCC-4中呈低表达(均P<0.01),NFATc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升高(P<0.01)。在Tca8113细胞和SCC-4细胞中,过表达miR-202-5p可显著抑制细胞生长、集落形成、迁移、侵袭以及细胞中NFATc3表达(均P<0.01)。NFATc3被证实是miR-202-5p的靶基因,过表达NFATc3能逆转miR-202-5p对OSCC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miR-202-5p通过下调NFATc3表达发挥其肿瘤抑制功能,导致OSCC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4.
背景与目的:不育α基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残基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sterile alpha motif and histidine/aspartic aci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SAMHD1)具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但其调节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探究SAMHD1调控p27的表达对HCC细胞Huh7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和不同类型HCC细胞中SAMHD1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修饰技术构建过表达SAMHD1、dNTP酶活性位点突变体(SAMHD1-D207N)和磷酸化位点突变体(SAMHD1-T592E)的重组质粒,然后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过表达SAMHD1及其突变体或siRNA干扰沉默SAMHD1对HCC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情况。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分析SAMHD1和p2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CC细胞中SAMHD1表达上调,过表达SAMHD1、SAMHD1-D207N和SAMHD1-T592E可以抑制Huh7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停滞在G 1 /G 0 期;相反,干扰SAMHD1后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周期停滞在G 2 /M期。机制研究表明,SAMHD1上调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的表达。在HCC组织中,p27的表达与SAMHD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过表达SAMHD1可以上调p27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G 1 /G 0 期,从而抑制HCC细胞增殖,这种抑制作用不依赖于其dNTP酶活性和磷酸化修饰。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  使用放射组学与剂量学特征参数,建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预测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两年的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共579例。从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计划中提取GTV的放射组学和剂量学的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与人工方法对特征参数进行筛选,分别选取14项放射组学和14项剂量学特征,并将特征变量进行标准化归一至[0, 1]范围。建立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模型,先使用14项放射组学特征,再使用28项放射组学和剂量学混合特征参数进行训练和测试,来预测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的两年生存情况。  结果  仅使用放射组学特征预测放射治疗后两年生存情况时,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4.98%、85.92%和84.51%。使用放射组学和剂量学的混合特征参数进行预测时,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6.32%、83.02%和90.01%。在放射组学特征参数基础上,增加剂量学特征,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  结论  针对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使用放射组学和放射治疗剂量学特征参数放射治疗,可有效提高对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两年生存情况预测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初步探讨mTOR抑制剂AZD2014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先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ZD2014(10、100、500、1 000 nmol/L)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再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细胞中含植物同源结构和环指域泛素样蛋白1(UHRF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10、100、500、1 000 nmol/L的AZD2014均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程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P < 0.05);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500和1 000 nmol/L的AZD2014可显著降低肝癌细胞内UHRF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AZD2014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内UHRF1的表达水平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82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预后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41%、12.20%、2.44%,中位总生存期为15.50个月,其中局限期为27个月,广泛期为9个月,行综合治疗患者预后优于行单一治疗患者,Ki-67指数<90%患者预后优于Ki-67指数≥90%的患者,广泛期无顽固性低钠血症患者预后优于有顽固性低钠血症患者。Cox多因素分析提示:不论是局限期还是广泛期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Ki-67指数、治疗模式均为其独立预后因素,广泛期患者有无顽固性低钠血症也是可评价预后的指标。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转移早,预后差,恶性程度较高,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发病<24h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24h脑梗死患者76例,均行MSCT、MRI、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依照梗死部位分为脑干6例,颞叶15例,小脑5例,额叶12例,枕叶16例,基底节22例,统计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诊断发病<24h脑梗死病灶不同部位准确性(86.84%)高于MSCT(6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Kappa指数高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SCT比较,MRI应用于发病<24h脑梗死患者,诊断准确性较高,有助于临床尽早拟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