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8篇
中国医学   210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黄疸等众多疾病的治疗中。而现代研究亦进一步证实、发展了大黄的效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观察大黄提取液对脱矿釉质中钙溶出量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大黄提取液和去离子水处理牙面后进行脱矿,ASCA生化分析仪对釉质脱矿后的脱矿液进行钙离子浓度的检测.结果 2 mg/ml和4 mg/ml大黄提取液处理后釉质钙溶出量<去离了水(P<0.01)、<1 mg/ml大黄提取液组(P<0.05),>2%氟化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mg/ml大黄提取液处理后釉质钙溶出量>2%氟化钠组(P<0.01),<去离子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mg/ ml和4 mg/ml大黄提取液具有抑制脱矿釉质中钙溶出作用:2mg/ml大黄提取液为抑制钙溶出的起始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73.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RAA)在细胞培养中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以病毒唑为阳性对照药,比较观察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CPE)的抑制作用。结果: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226.1μg/m l,其抗流感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122.4μg/m l,治疗指数(T I)为1.9,且对流感病毒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结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在M DCK细胞中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4.
利用肝素合胶元酶制成的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生大黄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水肿、脑出血面积的影响,结果显示:生大黄可以降低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水肿。表明生大黄可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大黄对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 (ALI)胃肠粘膜 pH值 (i pH)的影响。 方法  12只雄性新西兰兔 ,体重为 2 0~ 2 5kg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CON组 ,n =6 )和内毒素组(LPS组 ,n =6 ) ,静注内毒素复制ALI模型。动物在注入LPS后 (2 0 5± 1 0 5 )h ,氧合指数 (PaO2 /FIO2 )≤ 30 0。此时为ALI,肺组织学可见肺泡水肿 ,肺泡壁淤血 ,肺泡内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另取12只雄性新西兰兔 ,待ALI模型成功 ,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大黄组 (D组 ,n =6 )和对照组 (NS组 ,n =6 )。D组从胃管内注入大黄 2 0g/kg ,NS组从胃管中注入生理盐水 2 0 g/kg ,作为对照。观察各时点i pH的变化 (时点分为 :基础值时、ALI时、ALI后 1、2、3、4、5及 6h)。 结果 NS组i pH在ALI后 4、5及 6h较基础值时降低 (P <0 0 5 ) ,在ALI后 5h及 6h较ALI时降低 (P <0 0 5 ) ;D组i pH在ALI后 4h及 5h较NS组升高 (P <0 0 5 ) ,而在ALI后 6h较NS组同时点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大黄可提高LPS性兔ALI胃肠粘膜pH值 ,因而对兔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研究中草药中具有SOD样活性的有效成分,可以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草药提供科学依据,从我国药材大黄中分离出四类化合物,作者分别测定其中十五种化合物的SOD样活性,用其对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表示,实验结果表明,四类化合物的SOD样活性不同:大黄鞣质的儿茶精类化合物的SOD样活性较强,其中以(-)-表儿茶精的活性最强;芪甙类化合物的活性相对较弱;而大黄酚-8-葡萄糖甙和去氧土大黄甙不但无SOD样活性,还有促进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测量平滑肌细胞电活动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方法。研究了大承气汤、大黄煎剂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均能促进细胞膜去极化,加快慢波电位发放,并能增加峰电位的发放频率。药物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浓度为1%时,P>0.05;浓度为10%、20%时,P<0.05)。大黄的作用比相同浓度的大承气汤的作用明显。提示大承气汤、大黄能直接增强肠管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从而促进肠道收缩运动,这可能是药物泻下作用的一种细胞水平机理,其离子基础可能是药物降低了细胞膜上K~ 通道电导。  相似文献   
78.
影响大黄提取液中蒽醌含量的条件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不同溶媒十种提取方法对大黄提取液中蒽酯含量的影响,按所用溶媒不同分为醇提组和水提组,探讨了不同浓度,提取方法,煎煮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提组中大黄后下10分钟的提取液中蒽醌含量最高,醇提组中80%提取液中蒽醌含最最高。  相似文献   
79.
80.

Aim of the study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s of rhubarb on intestinal function of mice, further to explor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adverse effects of long-term use of rhubarb as a purgative.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total extract of rhubarb (TR) was extracted with 60% ethanol and the total anthraquinones extract (TA), total tannins extract (TT) and remaining components extract (RC) of rhubarb were separated from TR using macroporous resi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ach extract on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of mice were evaluated by defecation test and the antidiarrhoeal activity of rhubarb tannins as well as its mechanism was studied by different animal models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Both TR and TA produced purgative activities, but the purgative activity of TA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R.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of TT produced an antidiarrhoeal activity in a time- and dose-dependent manner. Besides,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of RC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of mice. The antidiarrhoeal activity of rhubarb tannins was confirmed di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its mechanism was probable that rhubarb tannins generated protein-precipitating reaction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due to its protein-precipitating action.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rhubarb had the diarrhoeogenic and antidiarrhoeal bidirectional effects due to the coexistence of anthraquinones and tannins. The bidirectional effects might be the reason or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adverse effects of long-term use of rhubarb as a purga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