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167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83篇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气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86例达到有创通气治疗指征的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43例)通过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照组(4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较两种治疗手段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达到撤机条件所需的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显增高(93.0%vs74.4%,P〈0.05),操作用时少[(3.06±0.87)min vs(4.22±0.91)min,P〈0.01];患者耐受率高(76.7%vs51.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2.6%vs 58.1%,P〈0.05);血气分析(SaO2、PaCO2)首次达标所需时间[(25.38±10.15)h vs(32.12±11.62)h,P〈0.01]及达撤机条件所需时间[(3.22±1.46)d vs(4.37±1.61)d,P〈0.01]均较短。结论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气治疗重症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对治疗有更好的耐受性,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接诊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人,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患者预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远期生存率(82.76%)明显高于对照组(6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颅内感染、术后再出血、癫痫和切口疝发生情况上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相比,能明显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有效降低死亡率,并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细胞介素-6(IL-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38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冠状动脉CT造影及冠脉造影检查;38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接受血清MMP-9及IL-6检测,并在两组之间以及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S患者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MMP-9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软斑块患者MMP-9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混合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混合斑块患者又明显高于硬斑块(P〈0.05);同时ACS患者血清MMP-9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724,P〈0.01)。结论:血清MMP-9及IL-6可作为斑块稳定性评估的重要指标,进而对ACS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4.
林泽军 《中国医药导报》2010,7(4):104-104,107
目的:通过临床护理的观察,探讨哮喘患者自我管理与监测的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入院后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对其健康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哮喘患者在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状态方面,复诊均好于初诊;其他各项分值复诊均高于初诊。结论: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哮喘患者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测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分析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去除MDSCs的效率和反应时间.方法 将5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anti-Gr-1(15 μg);于出生后第9天收取肝脏、脾脏标本,并将各自充分研磨后的组织悬液通过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肝、脾组织的髓源性抑制细胞(CD11b+Gr-1+)数量.结果 ①经anti-Gr-1注射4h后,实验组脾脏中的MDSCs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19±1.40)%比(26.01±2.26)%,t=20.266,P<0.05],并能有效维持24~48 h,去除率达到64.6%,当48 h后MDSCs百分比(16.87±3.49)%,去除率下降至35.1%;②经anti-Gr-1注射24h后,实验组肝脏中的MDSCs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98±1.03)%比(15.75±1.10)%,t=11.1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去除率为42.9%,至48 h后MDSCs百分比(4.57±0.95)%,去除率达到70.9%;③同一实验组,脾脏和肝脏各自的M-MDSCs/G-MDSCs比值区别较大.结论 Anti-Gr-1对肝脏、脾脏的MDSCs去除效率和反应时间不同:经anti-Gr-1注射后4~48 h,脾脏的MDSCs去除率为35.1% ~64.6%,而24 ~48 h后肝脏的MDSCs去除率为42.9%~70.9%.  相似文献   
66.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菌丝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 白念珠菌菌丝分别体外诱导BMDM细胞0.5、4、12 h,以不加菌丝处理的0 h组作为对照,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向LC3-Ⅱ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p-mTOR)的表达。白念珠菌菌丝分别联合4种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 + 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及氯喹,体外诱导小鼠BMDM细胞4、12 h,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对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 白念珠菌菌丝体外处理小鼠BMDM 0.5、4和12 h后,与0 h组(0.983 ± 0.030)相比,LC3-Ⅰ向LC3-Ⅱ转换均增加(1.254 ± 0.118、1.629 ± 0.391、1.598 ± 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5、2.856、2.804,均P < 0.05),但各组p-mTO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白念珠菌菌丝联合E-64d + pepstatin体外处理BMDM细胞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较E-64d + pepstatin单独处理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691、6.648,均P < 0.05)。与相应溶酶体阻断剂组相比,白念珠菌菌丝联合BAF-A1、氯化铵或氯喹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 0.05)。结论 白念珠菌菌丝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中LC3-Ⅰ向LC3-Ⅱ的转换。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 1周内先兆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记录并分析 14 7例第一次心肌梗死的老年人 (≥ 6 5岁 ,n =74 )和成年人 (<6 5岁 ,n =73)的临床症状、体检、心电图、实验室和超声心电图等临床资料。结果 有先兆心绞痛的老年病人与无心绞痛的相比 ,住院死亡率、心力衰竭 /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0 %对 10 % ,P <0 0 5 ;13%对 4 0 % ,P <0 0 1;2 1%对 6 0 % ,P <0 0 1)。无先兆心绞痛的老年病人与有心绞痛的相比 ,左心室功能低下者 (LVEF <4 0 % ) ,80 %对 2 5 % ,P <0 0 1。结论 老年病人第一次心肌梗死前 1周内先兆心绞痛对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替米沙坦对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联素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方法(分层抽样法)将120例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替米沙坦组(60例)和培垛普利组(6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测定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并观察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血脂水平的改变。结果用培垛普利及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后,平均血压显著下降〔(126±16)至(104±11)mmHg及(125±14)至(103±12)mmHg,均为P<0.05〕,血清脂联素浓度及ISI明显升高〔(5.8±2.7)至(6.3±2.5)mg/L,(5.9±2.9)至(8.4±3.1)mg/L及0.0075±0.0015至0.0088±0.0019,0.0069±0.0013至0.0137±0.0037,P<0.05及P<0.01〕,而hs-CRP明显下降〔(0.79±0.13)至(0.54±0.09)mg/L及(0.80±0.12)至(0.38±0.06)mg/L,P<0.05及P<0.01)〕,尤以替米沙坦组较甚。替米沙坦组治疗6个月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与培垛普利相比,替米沙坦能够明显升高伴有高血压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及显著降低其血浆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应用聚维酮碘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8月~2007年10月住院应用聚维酮碘治疗的深Ⅱ度烧伤患者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简单清创后均使用聚维酮碘软膏纱布将创面覆盖包扎,分别于伤后第1、3、7、10天抽取患者静脉血并测定其血清TNF-α水平.结果 患者伤后第3天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伤后第1天血清TNF-α水平(P<0.01),且高于伤后第7天血清TNF-α水平(P<0.05)和伤后第10d血清TNF-α水平(P<0.05).结论 在应用聚维酮碘软膏治疗的深Ⅱ度患者血清TNF-α水平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一变化规律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
月的探讨微量肠内喂养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的效果。方法60例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在生后即分配到微量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静脉营养输注组(静脉营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微量肠内喂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20.7%;静脉营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46.7%,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肠内喂养较静脉营养组能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